農地細碎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的矛盾及其化解對策
佚名
作者:張保健 吳麗婕 耿小敏
摘要綜述了我國農地細碎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矛盾的產生,介紹了發達國家規模農業的發展經驗,分析了社會各界及楊凌示范區在化解矛盾方面的實踐及探索,并提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地;細碎經營;農業產業化;矛盾;化解對策 隨著科技進步,農業產業化已成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其形式主要有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立體農業、種養混合農業、精細密集農業等。但由于大部分農戶經營的地塊窄小,且又分散多處,這種細碎經營解決溫飽問題還可行,要致富奔小康,必須發展農業產業化。筆者正是從農地的現狀和農業發展的要求出發,本著地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宗旨,研究一套產業化發展方案,以期使我國農業早日擺脫小農經濟束縛,走上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 1我國農地細碎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矛盾的產生 “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把廣大農民從“大鍋飯”中解放出來,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具有很強的生產激勵作用,顯示出很高的農地配置效率和制度變遷績效;但是由于“責任制”當初分地時,地塊分得過細、過碎,造成了農地的細碎經營[1]。如陜西武功縣貞元鄉西溝村,土地差異大,級差多,各級差地每戶均分1塊,全村每戶分得8~10塊地,平均每塊400 m2,農民無法經營其他,只好一茬小麥、一茬玉米,年復一年地循環,盡管種收都是機械化,卻因地塊窄、小、多,每次從收到種需忙碌1個月;又如陜西楊凌北楊村是個養豬專業村,只有少數村民在村周圍建起了豬場,大部分農戶因沒有足夠連片的地塊只好在家里養,不僅院子臭,且規模受到限制,因其責任田地塊窄小,還有水、電、路等問題,無法建豬場,影響養豬規模的擴大。農地的細碎經營導致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影響農業的商品化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抑制了農民投資大型設備、設施的積極性;降低了整個農業的生產效率,導致農民的收入降低,農村社會各方面矛盾加劇;形成所謂的“三農”問題。20多年來,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業的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而農業依然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這與當前農業生產力的水平極不適應,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尖銳,具體表現為農地的細碎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的矛盾。 2發達國家規模農業的發展經驗 世界各發達國家,農業生產規模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擴大。英國從16~19世紀,經過多次的圈地運動,使英國的農地化零為整,農業從小農經濟過渡到現代化大農場經營;美國的農場規模,則是通過不斷兼并擴大,從1860年的平均54 hm2擴大到2001年的172 hm2 [2];法國則通過立法和扶持等措施來擴大農場規模,如:廢除土地的多子分割繼承為一子繼承,農場規模從20世紀50年代的小土地經營發展到1997年的41.7 hm2 [3];日本也是人多地少,國家通過立法促進土地的買賣和集中,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于建設用地大增,地價飛漲,農民手中的土地只租不賣,但由于政府措施得力,農場的規模仍在擴大,到2001年底,17.8萬農戶中,5 hm2以上的農戶為4.58萬戶,各種農業生產組織7 820個[4]。從各國農業發展的歷史看,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把微小的落后的農戶改造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家庭農場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普遍經驗。 3社會各界化解矛盾的探索 盡管理論界、學術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創新理論,如“永佃制[5]”、“私營制”、“兩田制[6]”等,雖在某些地區試行成功,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都局限于當地的具體條件,缺乏普遍性。如“兩田制”,把農地的一部分以“口糧田”按人口均分到農戶,另一部分以“責任田”承包或平均分配,該方案對于人均2 000 m2左右的地區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人均666.67 m2左右的地區作用不大,反而加重了農民負擔,滋生了鄉村干部的腐敗。為解決“三農”問題,各級政府也下了很大功夫,實行了“兩補貼”、“三減免”[7]政策,也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土地是農業的根本,是農民最大的本錢,農業的根本問題應該是土地問題,只有把土地問題解決好,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發展,如解放初的“土地改革”和改革開放后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因此, 研究農業經濟問題,只有從土地入手,才能解決好農地的細碎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的矛盾。 在2003—2004年調查中筆者還發現這樣的案例:陜西省乾縣大王鄉南索村一農民于1998年在該村第3次調地過程中,主動承包了土質最差的土壕建設果園,共6 666.67 m2地,逾2 000只雞,在果樹下種植苜蓿和其他蔬菜,雞吃菜和蟲子、爛果子,雞糞又肥田,這樣一來,養雞節省了飼料,種地節省了肥料,雖然果園1年的收入不足1萬元,但養雞的收入卻超過2萬元。昔日,土質最差、被分成碎塊、多數拋荒的土壕,如今成了該農戶的聚寶盆。楊凌示范區大寨鄉陳溝村一農民,與其弟共分得責任田5 000 m2,分散到7處,只能采用傳統經營的模式:一茬小麥,一茬玉米,年收入僅5 000~6 000元,后來該農戶向楊凌的農業專家請教,搞起了四位一體的精細密集農業,其先在自己最大的1塊責任田里搞,由于規模太小,收益不大,后來其本著吃虧的精神和其他農民交換責任田,使責任田集中到一起,現在發展成了陳杰農莊。其中建有1個733 m2的雞舍,一個規模達100頭的養豬場,3個沼氣池共50 m3。其他地都建成了蔬菜大棚和果園。菜葉與爛果子用來養雞、養豬,雞糞也用來養豬,豬糞入沼氣池,沼氣為大棚、雞舍冬季取暖提供能源,沼渣又是優質的有機肥,形成良性循環。近幾年該農莊每年都雇傭超過10位農民,年收入達15萬元。這2位農民最大的感受是:農業沒有一定的規模,就談不上效益,沒有產業化,就沒有實現小康的指望。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讓農民看到了農業的希望,轉而投資農業、發展農業。 4楊凌示范區的實踐與探索 1997年,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示范區成立以后,對轄區內農業產業進行大規模規劃、調整,楊凌的南莊、胡家底村被規劃為大棚蔬菜基地,要把全村大部分良田轉為菜地,遭到不種菜農戶的強烈反對。最后,政府不得不采取極端措施,才使工作得以進展,具體操作是政府以10 500元/hm2從農民手中租回土地,然后又將大棚租給專業農戶。2000年后,示范區建設用地大增,周邊農村每年都遇到征地問題,每征用1次地,土地都調整1次。最初,每調整1次,地塊都減小,不便耕作,甚至出現小塊拋荒。近幾年,土地收入在農戶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大幅減少,農民在分地問題上不再斤斤計較,轉而希望地塊集中,以便能有更多的時間去打工或從事其他產業。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新的分地方案,即原則上每戶只分1塊地,土地的級差用面積多少來調節。這一方案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分地工作進展順利。現在,楊凌的徐西灣村、張家崗村80%的農戶也只有1塊地,其余農戶也只有2塊地,且有20%的農戶采取代耕方案,這一方案被稱為“平均收益分地法”[7]。現今各地進行的農業產業化改造中,最棘手的就是土地的調整,因此對平均收益分地法進行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