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農業產業化現狀及對策
王艷
摘要總結了淮北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以期為淮北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現狀;存在問題;對策;安徽淮北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龍頭企業和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將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諸環節連接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通過建立利益互補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方式[1]。它包括農產品質量、品牌、價值和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在內的整個產業體系的綜合性競爭,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它可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顯著提高農業整體效益,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
1淮北市農業產業化現狀
一是農業產業招商取得重大突破。淮北市成功引進江蘇雨潤、天津寶迪、山東六和、魯王、湖南正虹、唐人神等6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以及新加坡幸運方便面、香港錦泰餅干、臺灣望味谷脘粉、上海普豪生物科技、大潤發、沃爾瑪超市、南京潤恒、浙江賽爾物流等一批技術裝備先進、產業關聯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和農產品物流項目。二是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全市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8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16家,過10億元企業3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2家。2009年,安徽寶迪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9.8億元,口子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三是基地建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全市已建設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示范區6個,標準化種植基地8萬hm2,標準化養殖小區403個;已通過無公害種植基地認定面積2.67萬hm2、無公害養殖規模303萬頭(只);通過綠色食品基地認定面積3萬hm2。四是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化鏈條式發展。全市已初步建成濉溪縣百善糧油食品工業園、淮北市口子工業園、相山區鳳凰山(食品)經濟開發區、烈山區寶迪食品工業園、杜集區六和肉鴨加工5大食品加工業集群。五是產業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全市農業龍頭企業認證安全農產品65個、綠色食品25個,有機食品1個,11種農產品成為安徽省名牌,15種農產品獲得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已培育發展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560多家,帶動農戶23萬戶,龍頭企業轉移農村勞動力2.2萬人。
2存在的問題
一是深加工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在糧食和畜禽的初級加工上取得較快發展,全市已形成年加工糧食500萬t、生豬300萬頭、禽類1.3億只的能力,但產業鏈條仍不完善。2009年全市食品制造業的比重不足7%。二是社會化服務與產業配套體系不健全。食品加工業配套成本過高,產業配套、產業聚集等現代加工業發展模式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務水平不高,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平臺尚未形成。三是農業生產結構不優。傳統糧食和豬禽的生產占主導,糧食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的比重高達88.9%,豬禽產值占牧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90.3%。規模高效農業發展嚴重滯后,“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淮北市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障礙。四是產業化利益機制不完善。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生產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種、品質、規格等方面遠不能適應食品行業的要求,食品企業與農業生產者之間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五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夠。金融服務發展較為落后,貸款條件要求苛刻,數額較小,滿足不了生產發展需求,嚴重影響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3發展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現了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現實選擇,是促使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是農業從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的主要轉換方式[3-4]。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必須轉變政府角色,從自我完善、市場分析、組織建設、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營造良好的產業化發展環境和氛圍。
3.1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農產品市場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特征,既有國內市場,又有國際市場;既有大中城市市場,又有鄉鎮和農村集貿市場;既有現實的和近期的市場,又有遠期的和潛在的市場,故發展農業產業化要認真研究市場,收集大量的信息,分析市場需求與價格動態,并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準確選擇主導產業,重點開發優勢產品,確保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
3.2以培植主導產業為重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擁有自己的優勢產品或特色產品,并形成相當的規模,否則難于進入市場參與競爭。故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圍繞某一產品培植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的關鍵環節(加工、營銷等)建立龍頭企業,使其成為農民(農業)進入市場的載體或媒介,以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3.3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
鑒于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緩慢、力量弱小,建議有關部門根據中央文件精神,在鼓勵發展各類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的同時,還要安排專門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服務,以改變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遠遠低于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扶持的現狀。
3.4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發放農業產業化財政貼息貸款。制定統一的產業化貸款貼息標準,實行市場化運作機制,給予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農戶小額信貸的發放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戶信用等級和生產經營情況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小額信貸的發放。充分依靠農村黨支部、村委會和入股社員參與信用社評估,實行農戶信息公開和貸款信息公開,有效解決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
4
[1] 熊金水.龍泉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1):357-358,360.
[2] 馮春燕.探索我國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6):54-55.
[3] 林雪芳.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09(12):46-47.
[4] 李靜,湯建中.宿州農業產業化現狀和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13898-13899,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