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理論基礎的研究急待加強
未知
(一)“農業產業化”概念的提出
農業產業化是1993年山東省在總結農業和農村發展經驗時,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戰略而首先提出來的。進入90年代,山東實施按產業化組織農業生產的新思路,組織引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圍繞主導產業和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組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工商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濰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的農業發展戰略。同年4月,山東省農委組成專門調查組赴濰坊及其所轄縣市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關于按產業化組織發展農業的初步設想與建議》的報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農民日報》兩次刊登了時任山東省農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產業化是發展市場農業的重大戰略》。這篇文章是已知全國性報刊上有關農業產業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農業產業化”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廣泛關注。近幾年更是在全國掀起了農業產業化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熱潮,并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以超常規的篇幅和版面介紹了濰坊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并配發了題為《論農業產業化》的社論。1996年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批準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發展聯結農戶的中介組織,大力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p>
(二)農業產業化理論研究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理論界圍繞農業產業化作了廣泛的研究,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實質和基本特征;②農業產業化產生和發展的條(原因)和客觀必然性;③農業產業化與農村改革、農業發展的關系;④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建議;⑤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在上述幾個方面中,大家對第二方面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見分歧。據農業經濟問題雜志社的綜述(農業經濟問題雜志社,1997)理論界對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和實質的認識至少有11種觀點。本文認為,意見分歧是由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偟恼f來,目前對農業產業化的研究,從分析角度看有人側重從宏觀進行研究,也有人側重從微觀進行研究,而從“產業”這一中觀層次,將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加以全面研究的卻較為少見。
有很多同志側重從宏觀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角度來研究農業產業化。他們大都認為。農業產業化,與論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衣業一體化”、“種養加一條龍”等是個問層次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體表現形式。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 他們大都只提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而一般不深入討論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內部組織結構、運行機制等問題。由于研究問題的立足點不同,他們對農業產業化的認識也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①從農村經濟發展的全局來認識農業產業比c即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咆括種植業和養殖業)與其產前、產中和產后的關聯產業的協作與聯合,而不是“質”的歸一。對于這種觀點來說“農村經濟產業化”比“農業產業化”的提法更恰 當(秦少偉,1997)。②從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來認識農業產業化。即由于受自然規律的制約,農業還不太像產業,要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來改造傳統農業,“農業產業化即農業的工廠化生產”??傊?,要把農業“化”到工業方面去,或者“化”成工業那樣(陳吉元,1996)。③從農業產業的分化和綜合來認識農業產業化。即農業不僅包括農林牧漁業,而且包括與農業相關聯的工業和服務業,是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全部內容的總和”(張慎,1996)。農業產業化已不僅是農業與其關聯產業的協作和聯合,而且是它們“質”的歸一。這種觀點與第二種觀點正好相反,它不是把農業“化”到工業方面去,而是要把農業關聯產業“化”回農業。
也有不少同志側重從微觀的產業組織角度來研究農業產業化。他們大都認為“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一體化”等是同一層次的概念,或“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簡稱(牛若峰. 1997)c他們均強調農民的創造性和農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中的主體地位;認為農業產業化是農民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為獲取某種利益而自發進行的誘致性制度(組織)創新;如果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僅通過市場建立商品交換關系就不能稱之為農業產業化。牛若峰則進一步提出了判斷某一經營實體是不是產業化經營的三個標準(牛若峰1997)。但在農業產業化產生的誘因方面卻又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產業化的經濟學內涵是外部規模經濟”(甘舒寧、鐘甫寧,豆998),“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農戶與市場的有效連接”,是農戶為解決家庭經營的外部環境(增強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談判地位等)而進行的組織創新(丁力, 1997)。另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化、社會化和集約化為特征的農業縱向合作化的過程”,“集約化就是要求農業應以適度的資金、土地和技術、管理、勞動的投入,實現高效率的經營”(楊旭,1997)。因此,農戶選擇農業產業化經營追求的不僅是外部規模經濟,還有內部規模經濟。總的說來,從微觀角度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研究,還缺乏深度,有待進一步探討。胡定寰的博士論文運用產業組織理論來研究農業產業化,并提出了“微觀農業產業化”的概念(胡定寰1997),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盡管大多數同志在給農業產業化下定義時,能兼顧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但真正將兩者結合起來全面系統地進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見。實際上,目前在農業產業化理論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意見分歧正是因此而產生的。如側重從宏觀角度研究農業產業化的同志大都強調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而較少考慮農民的意愿和創造性,以及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與農戶之間利益機制的建立,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解也較為寬泛(張開華,1997)。側重從微觀角度研究農業產業化的同志大都強調要尊重農民意愿,重視農民的創造性;要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出要對龍頭企業與農民間的契約行為進行規范;要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作用(王西玉,1997)。但他們對政府通過制定農業產業化規劃和戰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培育市場、提供服務和“當好裁判”(丁力,1997)。
(三)研究農業產業化理論基礎的必要性
“農業產業化”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并已在全國各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從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農業產業化的理論研究滯后于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人們對農業產業化的認識尚未取得一致意見,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概念的紛爭而不能自拔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農業產業化的研究還缺乏必要的基礎理論的指導。
由于對農業產業化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在一些地區的農業產業化實踐中也存一定的問題。如一些地區不顧農民利益,采用計劃經濟的做法,強行收購農產品,以實現“加工增值”;有些地區不顧市場需求和當地資源狀況,盲目確定產業化項目和主導產業,結果給地區經濟造成損失;還有些地區對農業產業化認識模糊,不扎扎實實地做工作,卻做起表面文章。因此,總結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加強農業產業化理論基礎的研究,有利于科學揭示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和實質,有利于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并增強理論研究對農業產業化實踐的指導作用。
本文認為,農業產業化這一概念應從宏觀和微觀的結合部,即“中觀”層次上加以理解,它屬于產業經濟學(又稱中觀經濟學)的理論范疇。
二、 產業經濟學: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經濟學及其理論架構
產業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的特殊矛盾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經濟學科(郭義鈞、邱 鈞,1997)。這里,“產業發展的特殊矛盾關系”簡稱“產業關系”,它是指構成國民經濟的各產業間的關聯關系和產業內企業間的關系。產業間關聯關系的實質是產業間的投入產出關系,具體表現為直接關聯和間接關聯。直接關聯是指產業間在生產和技術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產出關系,如“糧食種植業一食品加工業”;間接關聯是指產業間通過其它產業存在的間接的投入產出關系,如“鋼鐵工業一(農機工業)一農業”。產業間的全部關聯總體上就表現為產業間在資源分配和產出上的比例關系。顯然,如果產業間在生產技術上不存在直接和間接的投入產出關系,這種比例關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據和理論研究的價值。
以產業間的比例關系為研究對象,形成了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結構理論以經濟發展的動態眼光,尋求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并為國家或地區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依據。它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控機制、主導產業的選擇、產業的區域分布和空間結構等內容。以實證分析為基礎總結產業發展的規律是這一理論在方法論上的特色。產業結構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準宏觀部分”。
對產業間存在的生產技術上直接和間接的投入產出關系的研究,形成了產業關聯理論(也稱“產業聯系理論”、“產業關聯分析”、“投入產出經濟學”)。產業關聯理論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產業經濟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它利用投入產出表來揭示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比例關系及其特征,從而為制定經濟計劃和進行經濟預測服務。投入產出表最大的長處是能夠反映產業(或企業內部)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即中間產品的運動,這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所做不到的。產業關聯理論可以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