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模式盛行農業企業能否借“互聯+”飛起來?
李明利
“互聯網+”下,眾籌模式的新趨勢
眾籌的誕生緣于很多人無法通過傳統途徑獲得資助,曾經的“另辟蹊徑”而今卻已經成為主流手段。大大小小的眾籌平臺正處于活躍期,僅2014年一年它們就已在全球范圍內籌得資金162億美元--眾籌研究公司Massolution稱,2015年這一數字還將翻倍,達344億美元。
眾籌的爆發式增長推動了商業革新,要想提升籌資成功率,從眾多公司中脫穎而出,農業企業的管理者們有必要對眾籌的六種關鍵趨向有所了解。
1、平臺主導
據調查顯示,2013年時眾籌平臺的數量還只有308家,僅僅一年后就躥升到了1250家。在特定細分市場,一批特色募資網站正在崛起,如APP眾籌平臺AppStori、專注于醫療行業的MedStarte,以及關注健康食品和綠色農業技術的Barnraiser。但如果不考慮這些利基平臺,大部分創業者還是更傾向于選擇Kickstarter和Indiegogo。截止發稿時,Kickstarter上的活躍眾籌項目有7500多個,而Barnraiser的活躍項目數量為12個,MedStartr有5個,AppStori則僅有1個。
“眾籌的情況與社交媒體極為相似,都是以少數幾個平臺為主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院的全球眾籌及另類金融研究員RichardSwart說道。
在發起眾籌之前,Behzadi針對幾個平臺做了很多功課。他說:“Indiegogo在全球市場業務覆蓋率很高,可以更有效地推廣我們的產品和品牌,這是那些專業化平臺所無法企及的。”
盡管部分利基網站潛力客觀,但Swart研究員還是認為這并不足以讓它們成為眾籌競技場上的主要選手。他指出:"體量較大的平臺財力堅實,它們有VC 的支持,而且商業運作更成熟。它們可以通過大手筆的營銷投入完勝規模相對較少的利基網站。”
據貿易通訊網站Crowdfund Insider預測,本年度的大量并購案將有力助推小平臺的發展,使其具備更強大的競爭力。
2、專業代理
無論是想通過有獎募資來吸引支持者,還是要經由股權平臺向投資人分發股份,很多農業企業都會雇傭專業人士進行運作。
洛杉磯Agency2.0公司的眾籌代理業務開始于2010年,經手案列已有200件,最初一年的平均募資額度為16.8萬美元,2014年就攀升到了85萬美元。
“我們的客戶擁有了不起的新品研發能力,但在眾籌方面沒有任何經驗,”該公司創始人ChrisOlenik解釋道,“而我們知道怎樣在適合時機完成一次成功的眾籌。”
專業代理者會撰寫營銷文案和拍攝宣傳視頻以博取支持。他們會向客戶收取眾籌組織費用,之后還會根據最終籌得金額按比例抽成,通常為3%-20%。
盡管與專業代理者們合作,可以讓企業省去很多后顧之憂,但還是要保持清醒,因為專家也不能保證100%成功,最終,還是要有過硬的產品和良好的品牌信譽才能成功眾籌。
3、巨頭入侵
隨著眾籌紅利向好,眾籌平臺上的社交參與度很高,這可以促進企業創新。于是,眾籌不再是小企業的專利,在其他行業,如金佰利、起亞等有著廣泛認知的大品牌,也都紛紛啟動眾籌,只是他們的指向性更多不是為錢,而是為新產品做測試。
這些巨頭公司很多時候會以子公司的名義眾籌,這是為了讓潛在支持者專注于產品而非品牌。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眾籌,不免讓人對眾籌的未來走向也有了更多不確定性。眾籌本是一種草根行為,如果世界500強企業紛至沓來、讓賦予更多草根精神的眾籌文化如何承載?勢必也會加重本來就弱勢的農業企業借勢而為的難度。
4、VC介入
眾籌來了,VC怎么辦?事實上,隨著眾籌漸成主流,VC們都在關注它的發展。
據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 Ethan Mollick所說,確實也有越來越多的 VC希望創業公司能先去眾籌再來找他們:“在拿到風投之前,一次成功的眾籌無疑是企業對自身潛力的有力展示."
對于想獲得風投的農業企業來講,就可以嘗試在和風投人達成協議之前登陸眾籌平臺,測試產品并收集用戶反饋,同時還可以吸引VC的注意,退一步講,也可以成為與投資人談判的一個籌碼。
5、股權眾籌盛行
眾籌解決的是籌人、籌智、籌力、籌資源、籌資金等多重問題,投資人扮演的是老板、天使、上帝(消費者)三位一體的角色。這也恰恰是眾籌的魅力。
因此,股權眾籌有望為農業企業提供一種快遞融資和融資的通道,保證相應的專業性和合規性,又讓每一個投資人深入項目中來,對項目的未來擔負責任,充分調動自身資源、精力,確保項目更好發展。
這種方式目前的缺陷在于LP的退出機制問題,也就是讓很多投資人困惑的“是不是只有上市才能套現?”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勢必會讓更多謹慎的投資人對眾籌仍持觀望態度。同時,通過眾籌獲得投資的企業,在項目運營過程中,也可能面臨來自投資人的不當壓力。
正如公司從最早誕生時只有有限責任公司,到股份有限公司再到兩合公司、有限合伙公司,新的商業組織形態的出現,必然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修正確立的過程,股份眾籌也將同樣如此。
農業企業眾籌 機遇與風險并存
目前國內最常見的農業眾籌模式是農產品眾籌和“由銷量決定產量”。農場或個人作為項目的發起方,在眾籌平臺上發起項目,籌集資金,并根據需求進行種植和管理,待農產品成熟后,直接配送到用戶手中。
事實上,農業眾籌可以發生于整個農業大鏈條的各個環節,從農業育種、農產品流通、生態農場、農業機械、生物肥料,然后到農業科技、農業金融。農業眾籌可以籌產品、籌技術、籌公益、籌土地、籌農場、籌股權、籌鄉村旅游等,只要你能想得到。
業內人士指出,農業牽手眾籌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獲得從創意到市場開拓全過程配套服務。農業眾籌與生鮮電商存在本質區別。電商單純是將現成的產品拿到網上賣,而農業眾籌則是在產品形成之前就已經有了完整的創意,這種模式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和可選產品,為用戶提供的是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是新農業革新的有力手段。
同時,據清科集團及眾籌網聯合發布的《2014年中國眾籌模式上半年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指出,“農業+眾籌”的模式僅能針對小部分高端用戶,具體合作模式扔需探討。《報告》分析,由于農產品具有生產周期較長、單價較低、保質期短、產品滯后性強等特性,同時農產品生長過程中種植戶還需承受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眾多因素綜合在一起,農業的“互聯網化”眾籌房子舉步維艱。
方圓策劃認為,農業眾籌形式多樣,農業本身也有其異于其他行業的特殊之處,如果要進行產業化,需要商業的力量,也需要專業的力量。公眾參與的眾籌農業,未來想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包括要進行必須的標準規范,有客觀公正的誠信機制,還要有專門的外部監督。
總體來說,農業是大投資、長周期、高風險的行業。如果想真正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增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創新農業發展形式,就要敢于突破,善于借助互聯網平臺尋求全新的突破口。農業眾籌的發展也必然經歷漫長、艱苦的市場培育階段。需要社會各界在機制與人才上的共同努力,如此,農業眾籌這條路才能越走越寬闊,希望所有的投資者和籌資者都能且“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