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實現途徑

文尚卿

論文摘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其實現途徑如下:(1)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2)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約束的"瓶頸";(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4)著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競爭力;(5)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培養現代農民。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實現途徑

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

什么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首先,中國有七八億農民,人均耕地1.41畝,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用工業化的思維抓農業,依靠科技來提升農業,依靠農業機械化來進行規模經營,依靠農業龍頭企業來組織高效農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可以概括為: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供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這是在總結國內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概括許多專家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這樣理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第二,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民從事農業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第三,以產業化方式經營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關系重大,解決好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

二、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農業基礎薄弱的制約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存在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的缺陷,農業生產經營粗放,加上城市傾斜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工業抽吸農業、城市吸吮農村,國家對農業投入不足,宏觀調控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含量低,技術裝備水平差,農業單位面積產量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l/8和第三產業的1/4左右,農村生態環境不佳。農產品供給處于緊平衡狀態,農民積極性受到影響。特別是近年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2006年,我國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積為8.48億畝,僅占總面積的46.41%,每年自然災害損失的糧食就超過700億斤。農業基礎薄弱,影響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二)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條件日益突出

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當前,我國農業的生產條件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一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1996年,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9。51億畝,到2006年年底,已降為18.27億畝,10年間凈減少1。24億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二是淡水資源短缺。目前我國人均淡水總資源約為215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北方地區總體上嚴重缺水。東南沿海等地區水資源條件較好,但由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快于全國,一方面是集聚的投資多、吸引的外來就業人口多,另一方面則是耕地減少多、糧食生產能力下降多、糧食需求增長多。三是近年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2006年,我國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為8.48億畝,僅占總面積的46.41%.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飯。每年因自然災害損失的糧食就超過700億斤。四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由于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不僅制約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導致了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據統計,目前,我國化肥年使用量達4600多萬噸,氮肥當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農田面積達1.36億畝;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上述條件的制約,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進步。 (三)農業科技的制約

在人均耕地、淡水等自然資源數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條件下,我國農業受到的自然資源制約日益凸顯,繼續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來增加農產品產出的余地已越來越小。不僅如此,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獸藥等投入品,還制約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要打破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提高資源和投人品的利用效率。

(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在政府的推動下,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連年增產,不少農產品的生產總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以經濟效益來看,仍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如我國谷物、肉類、禽蛋、水果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投入成本過高,如2005年我國每千公頃化肥的使用量高達366.5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別是日本、美國、法國的1.6倍、3.6倍和6倍,農業比較效益低下,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五)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整體水平偏低的制約

發展現代農業固然必須提高農業的設施和裝備水平,但歸根到底,還必須依靠現代農民。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整體水平偏低,據調查顯示,全國5億多農村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6.87%。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影響新知識的吸收和農業科技的推廣,進而影響農業現代化的推進。

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均較低,人力資本積累少,這是我們的國情,因此,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其實現途徑如下:

(一)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農業基礎建設既包括深化農業基礎地位認識,保障農產品供給,又包括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還包括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內容。第一,完善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第二,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第三,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第四,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第五,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村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二)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突破資源約束的"瓶頸"。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要以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主要目標,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進步。要在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關鍵在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在加大保護資源環境力度的基礎上,走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應建立以國家為主體,企業、農民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確保在農業科研和推廣方面的經費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時推廣應用。

(四)著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競爭力。政府應制定支農、惠農、強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持城鄉統籌的發展方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

(五)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培養現代農民。實現農業現代化固然必須提高農業的設備和武裝水平,但歸根結底,還必須依靠現代農民。針對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的現狀,必須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儲備人力資本。政府部門必須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規模培訓農民,不斷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繼續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擴大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范圍,構筑農村成人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造就現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