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個語文優等生的成長啟示錄
未知
當我打開記憶的枷鎖--《畢業回眸》,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卓忻這張充滿無限靈氣的小臉。人如其名,在她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真誠、激情、大膽、努力和上進。因為這,她成長得很快,獲得了許多,但是她從不滿足。在自傳中,她說自己平凡得莫過于大地和流水,普通得莫過于秋陽和春風。但那烏黑的眸子里透射出來的一種堅毅和執著,一路應證著"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千古絕唱。不是嗎?班隊干部競選活動中,原本打算請她讓位的我,算是真正見識了"厲害"兩字。"不想當班長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班級管不好,還能當好大隊長一職嗎?鍛煉應從基層開始。"一番私下交流后,我明白了她不是官癮大,而是好勝、好學之心促使其不敢懈怠、不甘平庸。和著她的腳步,我與其一起快樂地成長著。不平凡的日子,不平凡的文字,記錄了我們的歡樂與感動,記錄了我們共同成長的足跡。 "秋天也是凄涼的" --閱讀,讓思維的火花在撞擊中迸發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句名言。閱讀教學,特別是閱讀帶有文學色彩的課文,雖然不等同于文學欣賞,但同樣也有學生對課文形象的感受問題,而且這種感受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記得我在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后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贊揚后,卓忻卻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為不值得稱贊,因為他缺少人道主義。他明明知道那只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為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只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掉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這樣做有點殘酷無情。"她獨辟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女性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征。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為此說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后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越來越踴躍,甚至經常會發生面紅耳赤的爭辯。七嘴八舌的發言,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上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因為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秋天到了,當我拿著課外讀物《秋天的歌》走進課堂,卓忻又一次讓我感動了。我讓學生閉上眼睛隨著聲情并茂的朗讀感受秋景,思考并交流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情景?有的學生說:"秋天到了,莊稼豐收了,大雁編隊南飛去過冬了!"有的說:"果子也成熟了,果園里可熱鬧了!"有的說:"楓葉紅了,桂花香氣撲鼻。"……我對此進行了小結:"真是落葉飄飄秋天到,金色稻田如波濤。果實累累掛枝頭,誰說秋天不美好?"話音剛落,卓忻站起來說道:"老師,我覺得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充滿了喜悅,但也是凄涼的。""哦?此話怎講?""因為樹葉好比人,人是有生命的,秋天,樹葉落了,它們的生命也結束了,多蕭條呀!因此我覺得蛐蛐的叫聲,大雁的南飛,并不一定是歡快的,它們都有自己的愁緒。當然,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感受是不同的……"我心底油然升起一種叫敬佩的東西,情不自禁地為卓忻的"秋天也是凄涼的"叫好!因為這充分表現了她思維的新與活。新,體現在她的回答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與眾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表現在她的思維是發散的,不囿于定勢,善于變換角度靈活地思考,辨證地表達。說得多好啊!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感受是不同的。難道不是嗎?就說秋葉吧,杜牧筆下的"霜葉紅于二月花",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紅紅火火的楓樹林和詩人停車觀賞的濃濃興致,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秋景的喜愛、贊美之情。而在杜甫的筆下,卻是"無邊落葉蕭蕭下",詩人因秋而悲,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他的身世之悲和家國之恨。 平日里,卓忻曾向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沈老師,我不喜歡課本中的文章,為什么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做人的道理,學起來多累?為什么不寫些我們感興趣的,讓人快樂的事物?"我被問得啞口無言,內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是啊,一個連孩子都注意到的弊端,作為教師卻忽略了。閱讀教學呼喚"對話",重視"個性",那么,為什么不在燦爛的年紀給孩子們多一些輕松表達的機會呢?當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時,其中有許多創見,但也不乏誤見,我們應為之喝彩,應充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孩子的心智之花燦爛開放,個性得到盡情張揚。如此堅持下去,自然會引發學生創新的潛質,而這不正是一個創新型教師永不懈怠的追求嗎? 與經典攜手對話 --閱讀,存得越多,日后取時就越方便 面對這樣一個才思敏捷,文采飛揚的女孩,我的腦海中不由地閃現了一個大問號:"這樣的孩子會出自怎樣的家庭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星期天,我敲開了卓忻家的門,迎接我的是三本書。爸爸手中一本《古代文學》,媽媽正捧著《媽媽的心有多高》,而攤在卓忻面前的是一本《三國演義》。我笑著說:"怎么,你們正在開讀書會?""是啊,沈老師,您正趕上了我們的家庭讀書交流會。"她爸爸邊沏茶邊說。我為自己不虛此行而興奮不已,像個孩子似的加入了他們的交流。針對卓忻已看完《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情況,她爸爸、媽媽協商后出了幾道題,請她作答,以測看書的效果。一看白紙上的三個問題,我不禁為之咋舌,這樣的問題,卓忻能行嗎?反觀卓忻,倒是一副胸有成竹之態,一掃問題便沉著地一一作答:"有關'三國'的歇后語有:張飛用計--粗中有細;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大意失荊州--驕兵必敗。'三國'里最精彩的戰爭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計謀有空城計、草船借箭、美人計等。對于曹操這個人,公正地說,他才高八斗,寫下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他能征善戰,打勝無數戰役;更重要的是,他力挽狂瀾,統一了中原,并為國家統一大業堅持不懈地斗爭著。但生性多疑,這是他的致命傷。我覺得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在父母微笑的允諾下,她坐到了電腦前開始上網瀏覽信息與文學作品。而我也正式開始了與他父母的交談,這寧靜的燈光,這濃濃的書香氛圍,這潛心構筑的"閱讀"交流會,在我的腦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生平第一次,我深切領悟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真諦。正如她父母所說,課本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而非全部,從古今中外的名著中選擇適合她閱讀且她喜歡的讀物走進她的業余生活,猶如讓孩子與大師對話,猶如讓孩子投身人類文化的長河中暢游。每學期給孩子布置5本名著或優秀讀物的閱讀任務,且出題考核以強調精讀。小學6年下來,幾十部著作就裝到了孩子的心中,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潛力肯定是不可限量的。每每看到報刊、雜志上好的文章,看到網上的佳作,父母也總是不遺余力地推薦給卓忻,而他們也熱情接受孩子推薦給自己的書,共同看一看,一起評一評。用卓忻的話說,那就是:"閱讀是幸福的,閱讀是快樂的,閱讀是我們全家人的事兒。" 讓要求變成需求 --興趣,閱讀習作中舒展心靈的翅膀 當"求真電臺"小記者爭相采訪即將畢業的卓忻時,她回憶起自己的寫作之路,在她的講述中,小記者們深深感受了第一篇文章變成鉛字在報刊上問世對她的巨大觸動。是的,在我印象中,她投過許多稿件,但均石沉大海杳無音訊,《小溪流的歌》則是她的處女作。那是我在執教嚴文井先生的《小溪流的歌》一文后,由她提議而布置的一個續寫作業。當時,她對我說:"沈老師,我也寫一篇跟嚴老比比,怎么樣?"我驚訝于她的大膽,真是童言無忌,跟嚴老比,你什么級別?但轉念一想,我可不能扼殺了她的那份興致勃勃,否則我就無法再見到這燦爛的笑臉了。于是,我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小溪流經歷了種種磨難,但它并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繼續它的歷程,希望在同學們的精心構思下,在大伙兒的動人筆觸下,為它記載下嶄新的一頁,跟嚴老賽一賽,大家有沒有信心?""有!有!"震耳欲聾的回答使我覺得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兩天以后,新《小溪流的歌》紛紛誕生,這些孩子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直嘆后生可畏。尤其是卓忻的一篇,更是令我嘆為觀止,筆法成熟中又顯童心未泯,還真有嚴老的風格。我鼓勵她做了一回修改,并打印好寄到《中國兒童故事報》及《學生文藝》等報刊投稿。當十幾天后,《小溪流的歌》在《中國兒童故事報》上露面時,她手拿報紙,欣喜若狂地奔進辦公室,來告訴我這個喜訊。那一刻,我和她一起興奮,一起歡笑,享受著這份遲來的喜悅。從此,寫作的激情一發而不可收拾,正如她的一篇《因為投稿》中所寫的:我的靈感,我的思緒,我的激情,我的……像火山爆發一樣噴薄而出勢不可擋,像長江之水奔騰而下一瀉千里……。至今她已有40多篇習作在全國、省、市、區級獲獎或報刊上發表,《家庭教育》上也出現了她的名字。這不正是厚積而薄發,"胸藏萬匯憑吞吐"嗎?沒有廣泛的閱讀,沒有深厚的積累,沒有寫作的興趣,何來這豐收之果呢? 能不能讓孩子編輯一本屬于他們的作文選?能不能全班同學合作續寫一部小說?能不能讓孩子出版一份自己的雜志、報紙?面對班內及寫作興趣組學生那高昂的寫作熱情,我的腦海里不禁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征詢學生的意見后,我決定由卓忻當主編,施俊怡、趙莎等同學協助,編輯一本作文集。每個學生打印好自己的文章后交由卓忻整理校對,編好目錄,設計好封面,裝訂成冊。就在即將完工時,她發現跟書店里買來的作文選比,還缺少一個書名與前言,于是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完成。說實在的,這還真難倒了我,從沒有寫過前言,怎么敢下筆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我把燙手山芋又丟給了她:"這是你們的作文集,老師只作參考,做個導演,書名請大伙兒一起商量,集體的智慧強大些,前言就得勞煩你這位總編大人了,相信你能行,就寫寫自己的心聲吧!"在一番鼓勵與交流中,她樂意地接受了這個重任。過了兩天,她把一張軟盤交給我審閱,當我瀏覽完《心語》后,內心激動不已,今日的卓忻已令我這個老師汗顏,底蘊之深是其他學生望塵莫及的。不久,作文集《月亮船o星星河》出爐了,在全校師生中發行,深受大家的贊賞與喜愛。當然,最高興的莫過于卓忻與她的助手們。是的,當孩子們面對自己的作品時,他們才能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和獲得成功的幸福。 通向理想的階梯 --實踐,讓語文教學充滿著人文情懷 有一句老話叫做實踐出真知。語文學習同樣如此:組織辯論賽,孩子們在鍛煉了口才的同時會懂得以理服人;組織詩詞朗誦,孩子們會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組織小記者團外出采訪,孩子們學到的不僅是采訪寫作的技巧,還有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 從四年級始,班隊課我均放手讓學生組織,作為班長及大隊長的卓忻當然是勇挑重擔,且安排得井然有序。每兩名班干部合作組織一次活動,輪流進行,其他的班干部必須在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才能完成,而卓忻一組盡可放心,她和他人合作設計并主持的《歡迎您,新老師》、《改正壞習慣,迎接新未來》等主題隊會受到師生們的一致肯定,出點子,寫主持稿,編排節目,她樣樣抓,是名副其實的骨干隊員。"成語擂臺賽"、"閱讀大比拼"、"歡樂你我他"、"新世紀暢想"演講賽等在她的精心策劃下蓬勃開展,使得同學們是"愛你--卓忻沒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