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戴建斌
數學哲學現代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數學觀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的、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逐漸為動態的、易謬的(或者說,經驗與擬經驗的)數學觀所取代。隨著新的數學觀的形成就意味著數學教育教學觀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從本質上來說,數學教學就是一種數學活動,教學不應看成一系列靜態的現成結論的傳授,而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活動的、創造性的過程。對于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更應培養學生“好問、敢想、敢悟,善于批判,善于交流”的學習習慣,注重知識的生成,注重舉一反三,讓學生成為自己的知識建構者。
一、建構主義教育教學基本理論
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由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1966 年提出的。他對認識的發生和發展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認為人們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與“順應”的過程逐步建構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自己的知識建構者,學生的主體性是他們作為學習者所天然具有的。
1.建構主義理論視覺下的知識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并不是拿來便用, 而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另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具體個體之外,只能由個體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建構主義理論視覺下的學習活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他要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
3.建構主義理論視覺下的學習者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學習中,學習者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對所有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沒有接觸過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但問題呈現在面前時,學習者也會根據相關的經驗,依靠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
二、建構主義教育教學觀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啟示
數學學習是一種特殊的學習,這主要是由數學內容的抽象性和數學知識體系的結構性所決定的。 有人指出,數學抽象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一種建構的活動,數學的研究對象正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得到建構的。數學學習歸結為意義賦予的過程,也即如何把新的概念與主體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 從而使之成為對主體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對象是中小學生,其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維水平還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但形象思維仍占優勢的階段。針對這些特點,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啟發式的教學原則,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即讓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因此,根據中小學生的特點,結合建構主義基本理論,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基礎與條件進行“死板式”的灌輸,而是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中“舉一反三”生長出新知識。教學不應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加工與轉換。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呈現者與主導者,而應是知識的引導者,注重學生自己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豐富或調整學生的理解與經驗。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與學生共同探討的學習方式,交流與質疑,批評與糾正,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三、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踐 []
1.注重課前準備,創設參與情境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建構性,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建構出新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充當“基石”的作用,在學習一開始,教師應鋪墊合適的基石使學生作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創造學生課堂參與情境的基礎。課前,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在制定授課計劃前,需要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其對選修課程的掌握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在課前復習的導入設計中,要放入復習提問的是與新知識有關的內容,一些無關內容即便是重點,也不應放在復習之列。在課前復習布置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設置問題,留下懸念,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也是強調課前準備與下節課內容的關聯度,在以往經驗與新知識中建立起有效聯系,以便學生學習知識的連貫性與系統性。
2.開展情景式課堂教學,倡導體驗式學習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感受和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它強調學生自行獲得知識的實踐性。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設置問題情境,盡量組織和創造有利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參與的學習情境與機會。例如在算術課程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買主與賣主、測量員、統計員等),根據不同的場景,計算不同的數量與價格,通過小組之間的集體討論與競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去感受、去完成建構。
3.課后及時復習與反饋,在反思中提升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理解學習內容,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時,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據學習者的需要和不斷變化的情況修改和提煉自己的策略,使學習者的知識建構達到更高層次。因而,學生課后的活動,仍需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時間作業,讓學生加深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例如,在算術學習階段,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計算家庭每月生活開支,設計合理的節約開支的辦法,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生活教育。另外,在課后答疑階段,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答疑,在集體討論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小組不能解決的或者存在爭議的問題,教師再組織學生集體答疑,依據小組討論的情況,找出共性問題與常見問題,教師予以解答并公布。
4.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交流合作
建構學習是診斷性的、反思性的學習,即學生必須開展自我預習、自我參與、自我檢測等活動,以判斷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置的目標,“自主學習”是其核心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好課前預習與準備、課堂參與和討論、課后總結與反饋,這一體系能否取得最大的效果,依賴于學生的自我投入程度。同時,在此過程中,應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提倡互動互助的學習、交流與協作的學習,提倡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在互動中交流。學生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打造學習共同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在共同體中,通過相互合作,學習者個人和群體的知識都將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