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情境創設應突出“四性”
魏小靜
摘要:文章通過具體教學實例揭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數學情境應突出趣味性、可探性、開放性、實踐性等四個特性的意義和做法,對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認知、拓展思維和培養應用意識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思維拓展
創設教學情境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它有效地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認識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是廣大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的重要環節。成功的數學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建立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避免傳統數學教學中只重知識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養的弊端。而創設成功的“數學情境”,應該特別注意所創設的情境必須是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和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來學習的“數學情境”。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該突出“四性”:
一、突出情境的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中關于課程目標明確地指出,讓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教師能創造一個歡樂和生動的教學環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活動,用蘊含數學信息的故事、游戲、圖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融聲、圖、文于一體的優勢,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點燃他們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例如,北師版二年級上冊《可愛的小青蛙》是一節練習課,學生面對已經學過的的知識,覺得枯燥無味,容易失去興趣。教師如果充分利用課本主題圖,把課本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一系列簡短的有關小青蛙的童話故事情境,就能使單一、機械、沉悶的練習課變為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很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又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演示創設充滿趣味的“二鳥相爭”的故事:一天,平靜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駛,黃鳥站在船頭,青鳥站在船尾,兩只小鳥在不斷爭吵著。黃鳥說:“我在船頭,我經過的路程比你長。”青鳥說:“我在船尾,我經過的路程比你長。”……誰也不服輸。教師在學生們被生動的畫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時順勢追問:同學們,你們覺得誰經過的路程長呢?你有什么辦法比較出誰經過的路程長呢?假如不用尺,現在給你們一張格子圖,有辦法比較出誰經過的路程長嗎?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猜想、操作、觀察、思考、交流、驗證,最后揭示出物體平移的特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二、突出情境的可探性,有利于深化學生認知
探究是數學的生命。數學教學應該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為學生制造探究的環境,提供探究的機會。是探究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前提條件,因為任何高于或低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升。在進行有效的探究活動之前,我們首先要找準學生的認知基礎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水平,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值得去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應用,在探究中創造,在探究中升華。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新課前創設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今天老師來當一回學生,現在,請你們出題給老師做,寫出一個你想寫的多位數,并偷偷的計算一下這個數是不是能被3整除。然后報出你寫的多位數,老師不需要動筆就能判斷你寫的數是否能被3整除,同學們相信嗎?”誰先來考考老師……經過幾次試驗,學生被老師的“快速搶答”吸引住,學生眼里盡充滿疑惑,心想:老師到底用了什么絕招呢?于是一種急于揭謎的心理油然而生,這樣,學生的一股創新探究的火花被激發出來。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沉浸在這種濃烈的探究活動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又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初步認識,引導學生從實物感知圖形后,要求學生用這四種圖形組拼各種各樣的圖案,比一比誰拼的圖案最多而且最美。此時,學生興趣十足,張開想象的翅膀,動手創造出如機器人、涼亭、小船、椅子等一幅幅美麗、新穎的圖案。這些富有挑戰性、可探性的情境,使學生獲得了探索知識的方法,深化了認知,促進了思考,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
三、突出情境的開放性,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
荷蘭數學家、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提出“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等理念。這說明了數學課堂應該具備開放性,即:開放的教學環境、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思維方式。這決定了小學數學情境的創設要應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聯系起來,在生活中捕捉精彩鏡頭,再配置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生活原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在引導學生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進率中,先出示價錢是1元的實物轉筆刀,每人發給一定數目的樣幣,接著提問:如果買一個轉筆刀,要付多少錢呢?請你拿一塊錢給售貨員?讓學生試著拿一拿,并在小組內交流,比一比哪組拿法多。創設了這樣一個開放性情境后,鼓勵學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馬上進入了狀態,興致勃勃地按自己的生活經驗拿出1元錢,接著全班一起討論付款的結果。在匯報結果的過程中,學生展示他們不同的拿法,有的付10張1角;有的付5張2角;有的說我不用那么麻煩付2張5角就可以;還有部分同學說我有更簡單的付法直接付一張1元等等。根據學生的付法,我適時提問:為什么這么付,能說說理由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出元與角的進率,1元=10角。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實踐,于是自然地從感性上領會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點,幫助學生理解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并由此聯想到角與分之間的進率。在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評價信息的能力及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突出情境的實踐性,有利于培養應用意識
新課標強調動手實踐。怎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呢?我們的情境創設就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充滿著觀察、分析、操作、模擬、推斷、遷移等探索性和挑戰性的舉動,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在操作活動中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從而獲得基礎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數學技能。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觀察粉筆盒、香煙盒、書柜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長方體實物,讓學生通過感知實物,初步獲得長方體的感性認識。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最后,讓學生說說周圍哪些事物是屬于長方體的?學生就加深了認識,說出了如書本、文具盒、橡皮擦、教室上面的小廣播箱、冰箱、茶幾等物品,將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更要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既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如學習《米、厘米的認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學生自己身高有多少?教室有多大?教師應努力提供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去,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使其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樂趣。
總之,情境只在為教學服務的時候才能叫做好情境。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盡可能地將趣味性、可探性、開放性、實踐性于一體,讓學生在情境中經歷數學的起源,體驗數學的價值,探索數學的規律,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全面的發展,理性思考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價值取向,形成切實有效的實踐策略,讓數學教學情境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