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密切聯系學生生活 優化小學數學教學

王鋒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實用性,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新教材里,編者更加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因此,我在課程改革當中力求能夠挖掘教材與生活的聯系。

關鍵詞:領悟;生活性;數學教學

一、 利用生活經驗,引出數學問題。

1.用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經驗和知識從無到有。通過多年的學習,在他們的頭腦里已經積累了許多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經驗引出數學問題,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說一說現實中看見過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學生會舉出很多實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蓋子,汽車的輪子等等。那么,為什么要把它們設計面圓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講出了許多為什么這樣設計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圓形可以多裝水,而且還比較漂亮;下水道的蓋子做成圓形就不會掉入洞內;汽車的輪子做成圓形行駛起來就很平穩,行駛的速度會更快。"接著教師再引出學習的內容:"這些好處都是與圓有關的,等學了圓的認識之后,大家就會更加明白它的設計道理的。"由于有了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開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學習目的性強了,興趣自然產生了。

2.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對比,提出數學問題。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數學源于生活,也必須根植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數學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出發來學習和掌握數學。如我在教學體積單位時,講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讓學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個指節大小。下一步,我讓學生用食指的第一指節來跟身邊的事物進行大小比較,形成初步的空間概念。然后我拿出一個粉筆盒告訴學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筆盒大小。1立方米這個空間概念有多大呢?我讓學生都用手勢比劃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體有多大?與此同時,馬上出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架。學生們一看到木架都不約而同地叫了出來"嘩"很大啊!于是學生明白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實際體會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接著我又提出:同學們猜一猜,在1立方米的正方體里,可以裝進多少個四年級的同學?問題一出,同學們馬上議論紛紛。有的說10個人、有的說12個人、更有的說20個人……為了證明確實人數,我現場請一些學生一個個有序地鉆進木架里面。整個教學過程輕松有趣,學生學情高漲。結果一出,同學們都非常驚訝,原來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架能鉆進15位四年級的學生。這樣,在同學們既興奮又驚奇的目光中,我們完成了對1立方米這個體積單位的認識。

二、 創設生活情境,感受數學問題。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但不能說學習數學就可以脫離實際,而是要盡量地去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從而激出學習的需要,這也是重視數學教學的源頭的一個方面。

1.創設生活情境,產生數學問題。

數學學習的對象是呈現兒童生活背景,當學生發現,呈現在自己面前的數學學習任務就是一個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決的。否則,他們可能就會認為數學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例如在講授《按比分配》時,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張先生和李先生合伙開一間小店。張先生出資70000元,李先生出資30000元。小店第一個月益利10000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時,李先生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認為這樣分配合理嗎?請你幫他們想一想按什么方法分配這10000元的益利?"通過學生圍繞合理與不合理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發現數學問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在接下來的新課學習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氣氛濃烈。學習數學不再是枯燥乏味,而變成十分有意義和愉快的事了。 2.創設生活情境,再現數學問題。

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能夠所理解和親身經歷,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回歸生活本質。我在電視中觀看過北京著名特級教師劉德武的授課,他是這樣創設生活情境,再現數學問題的。劉老師所上的《相遇應用題》一課,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題是這樣:"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客車平均每小時行5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40千米,3小時后兩車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在上課前,劉老師先送給同桌的學生兩輛紙模型車。左邊學生統一拿客車,右邊學生統一拿貨車。劉老師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手上都拿著客車或貨車,大家來猜一猜,今天劉老師準備扮演一個什么角色?"同學們馬上回答。學生1:"客車司機?"劉老師:"不對。"學生2:"貨車司機?"劉老師:"也不對。"學生3:"罪犯?"同學們哈哈大笑。劉老師:"都不對。今天我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交通警察。"同學們馬上產生好奇感,劉老師為什么要扮演一位交通警察呢?此時,學生的學習欲望就開始來勁。接著劉老師就扮演交通警察指揮同桌的同學拿著客車和貨車同時相對而行,再現客車和貨車同時行走和相遇的整個過程。在兩車同時相對而行中,劉老師使學生充分理解了兩車運動的規律和特點。如(1)兩車相遇地點在哪里?(2)甲、乙兩地的路程就是誰和誰的路程的和(總路程=客車行走的路程+貨車行走的路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輕松又愉快,手口并用,劉老師把抽象的應用題簡單再現,使到它能成為學生的親身經歷。

3.創設生活情境,直入數學問題。

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例如,我在教學"小數的認識和計算"時,就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開展活動。要求學生此次活動的錢數都要以"元"為單位進行交易。如一個學生拿5元錢買單價是1元2角的圓珠筆兩支,單價是5角的橡皮一塊,售票員應找回多少錢?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應找回多少元?這一系列問題既形象直觀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三、 參與生活實踐,認識數學問題。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教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空間中感知。如我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我就讓學生到籃球場,量籃球場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讓學生量乒乓球臺算面積、量國旗算面積。又如我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時,我就先讓學生到操場量教師先畫好的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讓學生算出它的面積。然后告訴學生100個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頃。再讓學生討論1公頃應該等于多少平方米?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正方形?然后讓學生用測繩量出100米的邊長來,讓大家體會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請學生估算一下我們學校大約占地多少公頃。在同學生激烈的爭論聲中結束了這堂課。這樣的教學安排,把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參與到生活實踐中;又從生活中彌補了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

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運用于現實生活,使學生真正達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后,讓學生深入生活去觀察這種性質的實際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車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做成了推拉門,電動門等",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因此教學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由此可以說,現實生活既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數學學習的歸宿。數學教學內容應該是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的現實性、生活化、親近感的內容。當教學內容確定之后,不同的內容,將會對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就會使教學活動過程顯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內容,將會使教學過程變得趣味橫生。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