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探析
沈丹丹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實踐,通過深入分析小學教師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途徑,以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引言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否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課堂提問既是一項藝術,也是一種有效的催化劑,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很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課堂數學環境變得輕松自如. 課堂提問作為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歷來是教學研討的一個焦點.阮彩霞(2007)通過分析中、美兩國兩個典型的科學課課堂教學案例,對中美兩國之間課堂提問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姚麗霞(2011)、楊清(2011)等分別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吳國軍、張瑩、李文濤、郭燕花等(2012)從責任分散效應的角度對大學課堂提問中存在的“集體沉默”現象進行了探討. 除此之外,針對課堂提問的探討還比較多,但主要涉及高中課堂和大學課堂,以及專門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探討還比較少.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一言堂”式的教學理念在許多數學教師中依然存在,使得課堂上占半數的提問存在隨意性、缺乏合理性,導致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并不高.所以,加強這方面的探討還是比較有現實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模式中存 在的問題 1.教師課堂提問多,而學生主動提問少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以教師提問方式為主,而學生主動提問得過少,所以課堂提問基本由教師主宰,缺乏師生“對話式”“互動式”的問答行為.無學生主動提問這一現象在目前的課堂提問中相當普遍,小學生不會提問、不敢提問的情況比較突出. 2.教師提問的頻率偏高 現在普遍存在教師提問頻率過高、無效性提問過多的現象.由于問題多、答案死板,且部分學生思考時間不足,所以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回答的狀態.有些教師總是擔心小學生沒有聽清楚問題,從而總是頻繁地重復問題,導致學生對問題重要性的誤導性理解;有些教師甚至借助重復問題來拖延時間.這種無效性提問,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會讓學生誤認為這些問題重要,從而忽略了對其他問題的關注. 3.教師存在偏向部分學生答題的現象 教師提問的難度無法兼顧全部學生,難以依據問題的難度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回答.為了保證課堂問答的順利,相對于不舉手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偏向于選擇舉手的學生來回答問題;相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來說,教師偏向于成績好的學生來回答問題.同時,要求齊聲回答的比重偏高,這些情況容易導致部分學生養成“混水摸魚”的思維習慣. 4.教師對學生答題的評價過于單一、平淡 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基本上分為判斷性評價、鼓勵性評價、啟發性評價和消極性反饋等四種情況.大多數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能給予判斷性評價和鼓勵性評價,但是課堂評價的語言缺乏針對性,常常使用了一些如“對”“錯”“很好”“非常好”和“棒極了”等語意帶有模糊性的詞匯,顯得有些簡單.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缺乏追問,延伸性和擴展性不足,不利于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提高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的 策略 1.選擇能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面對相同的問題情景,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以激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思考.如教學“直線”時,根據學生認知領域中“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種不同層次的思維,對于直線概念需有相應的不同提問方式: (1)你知道什么是直線嗎? (2)你會畫直線嗎?能說說畫直線的步驟嗎? (3)可以在這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嗎? (4)下面的圖畫中,哪幅圖表示一條直線? (5)不用尺子你怎樣畫出一條直線? (6)以下這些線條中,哪些是曲線?哪些是直線? 上述6種不同的提問方式,可引起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當然,提問后別忘了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問題類型要兼顧寬泛性和指向性 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大氣”,那種答案顯而易見、一問一答的問題應盡量減少.問題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現實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較易引發學生的共鳴,其次,問題應當指向明確,它的提出要依據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符合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5.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提問存在一個問題——最佳時間的選擇,在一個完整的教學時間內,只有少數幾個瞬間時刻是提問的最佳時間.教師必須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饋信息,及時抓住這些最佳時刻. 一般來講,教師提問有課前復習提問、導入新課的提問、課間引導、啟發學生思考的提問和課后總結性提問.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要把握好提問時機,不宜過多,且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容,一般課前應設計好,問題還應問到點子上. 如在上課初期,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平靜趨向活躍的狀態,這時可多提一些回憶性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時,多提一些說明性、分析性和評價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習興趣,并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當學生思維處在由高潮轉入低潮階段時,可多提一些強調性、鞏固性和非教學性問題,這時,可以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6.合理統籌提問對象,盡量兼顧所有學生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全面了解各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個別差異,對全班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應針對不同問題和每個學生的實際,合理選擇答問對象,安排答問順序.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先提名再提問,或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或總叫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也不能總叫“差生”回答,這樣會花去很多時間,也會使教學節奏松弛.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先叫中等成績的學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學生尤其是“差生”要認真聽,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讓好的學生補充回答,也可以試著叫“差生”回答,讓他們逐步提高.教師應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把提問的機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7.有效處理問答結果 對于教師的提問,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不能粗暴地讓學生罰站、坐下、換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因為尊重學生的回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如果學生回答錯了,應當善待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嘗試錯誤(可稱之為“美麗”的錯誤),不能誤解為對學生學習中出現錯誤的容忍,而應當對錯誤的性質和程度進行甄別,引導學生發現錯誤中的合理成分和發生錯誤的癥結. 教師不應過分關注錯誤本身,應更多分析錯誤產生的過程,要善于鼓勵學生質疑和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走向結論;如果學生回答正確了,教師不應簡單地重復學生的答案,而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分析,把學生低層次的回答提升一個層次.許多名師的課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們能有效地、風趣地、恰當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