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課堂
未知
綜觀當今小學數學教壇,課改無疑是廣大教師關注的焦點。《數學課程標準》的出臺為我們指出了方向,同時使課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光靠課本夠嗎?
長期以來,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媒體的課本,一直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然而,當前的課程改革使得現在使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相對滯后。教材中的例題、習題有許多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以至于在學生的頭腦中數學與實際生活經驗構成了兩個互不相干的認知空間。有這么一位實驗老師說 “教材僅僅是眾多媒體的一種,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他人在交往和對話這種獨特的情境中,對課程文本進行再加工、再建構,在這種加工和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某種情感的體驗、生命的感情、價格的某種成熟,同時,知識和技能的鋒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此說來,光靠數學課本顯然是不夠的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戰性的,這些內容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地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边@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標準》中對教材編寫意圖說明的同時,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讓教材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據學生的實際增刪、調整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作綜合化的拓展滲透,這樣,必將能從有限的教材中再生無限,于“滯后”的教材中開掘鮮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構架完整,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本領導。如:一位老師教學“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一課時,出示這樣一首古詩:“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色?!?/p>
問題:(1)哪一個字出現得最多?
(2)“春”字共有幾個?
(3)“春”字出現的次數占全詩總字數的幾分之幾?
(4)找一首詩,某一個字出現的次數至少占全詩總字數的10%。
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課前,讓同桌相互畫正面像,課始,展示各人的作品,并引入畫人的正面像有一定的常識,那就是美術上學到的“三庭五眼”;然后,通過趙本山等名人的正面畫像來驗證;最后,形成幾道比例式來引入比例的概念。這種從美術到數學的教學,給學生以美的啟迪和享受,大大拓寬了數學學習的視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只有這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學中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二、追求形式與效果的統一
《數學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有的老師便把小組合作交流當成了法寶,好象一節課如果沒有合作,沒有小組討論便不是一節完整的課,弄得小組合作滿堂飛。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讓學生沿一條高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時也要求學生分小組合作。有的低年級老師教:“9的認識”時擺9根小棒、9個圖片也要求小組合作”。實際上這些數學活動學生個人完全能夠完成,有必要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嗎?這樣的合作不僅不能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反而讓大多數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與自主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而應追求形式與效果的統一。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如果過于頻繁,就會適得其反?!昂娩撨€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用,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如果過多,往往他們連問題都記不住,還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時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認為:第一,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難度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第三,當學生的意見不一致,而且有必要爭論時,不妨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探究,準備與對方爭辯。小組合作學習還應明確分工,主持人、記錄員等各負其責。每位組員既要會表達見解,還要會傾聽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整合”功效。
三、訓練時多一些問題解決
傳統教學環節中的鞏固訓練,是學生對新知識再認識的一種實踐活動,但存在著單一、機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現在很多觀摩課、公開課從新知識引入到鞏固訓練都圍繞著問題解決而設計,并且問題解決也成為考試、考查的內容之一。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問題解決將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所謂問題,是指沒有現成方法解決的情境狀態。問題解決與常規訓練的主要區別之一是練習著重尋找答案,而問題解決著重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著重如何尋找創造性的方法。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乘數是一位乘法”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媽媽叫小明去買土豆,鄰居叫小明代買一些,小明回來算帳,列的豎式有以下三個,你能幫小明算完嗎?(土豆單價可以從市場調查獲知)
(1)兩家土豆數量(千克)(2)小明家買土豆用錢(分)
()()()
+()× ()
17()()
(3)鄰居家買土豆用錢(分)
()()
×()
()()
這些鞏固訓練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即《課標》所要實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等課改理念。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教授還指出:優秀的學生倒不在于他優秀的成績,而在于他優秀的思維方式。問題解決正是在訓練學生發現創造的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都有收獲,即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p>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訓練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但也應該是學生探索新知識基礎之上的訓練,那種以較短時間結束新課,用大量練習進行訓練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另外,教師觀念的更新尤為重要,“熟能生巧”的合理性有多大我們暫且不論,但“熟能生笨”、“熟能生厭”則是存在的事實。
四、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一般在教學活動即將結束時,教師都習慣性地對學生說:“還有問題嗎?”,當學生回答說沒有問題了,老師就放心了,學生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樣,學校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這種教育是以學生學懂為目的,內容聽懂了,問題解決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圓滿,這似乎無可厚非。不然,老師下不來臺,收不了場,豈不難堪。但學生懂了就完了嗎?未必!
小學生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和疑問的,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總是帶著滿腦子的問題。然而,中國教育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問題就算目標達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標則相反,它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了。這說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觀念中,教師承擔的是“傳遞授業”的重任,扮演著“解惑”的角色。如果學生課前沒有思考的空間,課后沒有問題的延伸,那么,這樣的教學無疑會扼殺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和創造能力。
提出問題表面上看是一種活動,本質上則是品質與能力的顯露,反映了一個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其思維的直覺、獨立、批判、求異和概括品質,體現了一個人的洞察、辨析、類比、推廣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帶問號離開數學課堂。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首先,在課堂總結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已學會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學的,學的感覺怎么樣?還要留有時間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反思:我還有什么疑問?打算怎么辦?等等。其次,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如:為什么閏年多出的一天會放在二月份?你想知道嗎?等等,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另外,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和完善。如:把所學的圖形知識,統計知識等在實踐中加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