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朱愛霞
: 【摘要】:初中是學生學習物理的肇始階段。物理學是以觀察、探究、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物理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引導學生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動手實驗、分析推理、解決問題、探究實踐和歸納規律的能力,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 解決問題 初中物理教學 培養學生 學習物理
初中是學生學習物理的肇始階段。物理學是以觀察、探究、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物理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引導學生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動手實驗、分析推理、解決問題、探究實踐和歸納規律的能力,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課程改革后,物理教材在結構編排上為學生提供很多社會生產、科技及生活的物理實例,在教學要求上強調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要求學生懂得觀察發現、科學探究和歸納結論,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積累,顯然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為每一位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漸為教師所接受,深刻地改變著原有的課堂教學方式。在對學生學習能力要求更高的情況下,如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有效地學習,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吸取知識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值得教師認真探究的問題。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內驅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愛好。”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愛好的一切現象、事物、知識等,總會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和探究,因而學生對感興趣科目就會學得好些。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結合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成為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一般在上初二物理的第一節課時,我會列舉學生身邊應用物理知識的事物作為例子,如介紹他們穿的鞋子、騎的自行車、用的手電筒、電燈、電視、手機、電磁爐、衛星等物理知識的應用,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學習動機也因此激發。在教學具體知識的時候,我會將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一條主線,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如在教電的知識時,我會問: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學習會怎樣?在同學們作出各種各樣的回答后,我便介紹物理學家法拉弟的成就、電的發明過程、生活的應用和對社會的貢獻等,誘發學生對學習電的知識興趣;在學習了相關知識之后,我指導同學們在實驗室操作發電機模型,當電燈亮起時,同學們都非常興奮,迫切想了解發電機的構造,這時,我再通過課件演示發電機發電的原理、三峽發電機組、核電站等,讓學生清楚地了解發電機的相關知識;我還將教學向課外延伸,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本地區利用風能發電和學校學生宿舍的太陽能熱水器工作情況。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始終在興趣濃厚中學習物理知識,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學習內驅力的目的。
二、利用我國物理學的巨大成就進行愛國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每次重大突破和重要發現,都凝聚著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心血,體現著他們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及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展現了物理學的發展在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些都是蘊涵在物理學中豐富的德育素材。而我國科學家們在物理學上的巨大成就,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材料,通過對這些成就的了解,能極大地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我會給學生放三段影片:一是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己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二是2003年我國自己設計的宇航飛船把楊利偉送上太空,創下了我國宇航飛船載人的歷史;三是2007年我國自己設計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通過觀看影片,學生耳聞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我通過東方紅一號、宇宙飛船、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闡明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三個里程碑,它標志著我國在國際上的科技地位日益提升。由于在教學中結合我國科技實例對同學們進行愛國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去探究和發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樣的教育讓同學們學習的目的更明確,學習的興趣更濃、勁頭更足,學習的效率自然進一步提高。
三、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學會探究科學的方法。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求通過實驗建立概念和掌握規律。我在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提高實驗探究的能力,掌握探究科學的方法為目的,精心設計實驗,如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變演示性實驗為分組實驗,增強創意性實驗和世界科技成就展示等,以提高實驗教學的實效。如在“慣性現象”的教學時,我對實驗進行了如下設計:首先自己在教壇走動時有意被講臺高處絆倒,人往前傾,讓學生產生“為什么會這樣”的疑問。接著讓學生演示:在玻璃杯中放一些水,杯上放一硬紙片,生雞蛋置于硬紙片上,然后由學生用一根鋼尺猛擊硬紙片,在擊打之前問同學們“雞蛋將如何運動”。實驗結果往往會出乎同學們的意料:當鋼尺猛擊紙板之后,紙板彈了出去,而雞蛋由于慣性而保持在原來的位置,并由于失去紙板的支持雞蛋最后完整無缺地掉在杯子水里。通過演示,學生情緒高漲,我便因勢利導與學生一起分析這種現象。之后,還通過讓同學們制作電磁鐵、水火箭和開展雞蛋撞地球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在探究實驗中學習,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把學生置于動態、開放、趣味、生動的學習環境中,使學生在課內課外的自主探究實驗中學到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的方法。
要引領學生通過探究的過程,親身感悟,親身體驗,從中得到學習物理的方法。因為這些方法、知識是學生親自體驗到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調動多種感官,學習積極性、參與性、互動性會更強烈。在這樣探究性實驗過程中學生不但收獲知識、方法,而且會感受到探究的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我在“磁場”一節的教學中,首先舉例: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怎樣知道它的存在?空氣也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怎樣感知它的存在?學生回答用電流表測或接入小燈泡即可。緊接著我馬上指出,這就是物理學中常見的轉化法,而我們今天開展的探究磁場這種物質的存在也要用類似的方法。用小磁針的轉動來說明磁體周圍的特殊物質磁場的存在。然后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生探究后我們又順勢引如磁感線來描述磁場,這時又讓學生回憶光線的引入用到了什么方法?學生馬上回答:建模法。我又問:那我們引入磁感線用到的正是這種方法,這樣物理研究的一些方法就順利地教給了學生。 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手段在物理的探究性實驗過程中,我們在確定實驗的主題后,就要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設計實驗、做出猜想,然后引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實驗方案。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小組成員的合作意識,引導小組成員凝聚小組的戰斗力,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智慧,把每一個人的發現、思考、想法等在組內交流,最終形成小組合作的成果。真正發揮小組戰斗力強、凝聚力強的作用。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從小組成員的確定、小組長的擔任、以及小組成員的分工等,教師都要用心思考。當以小組為單位在班內進行匯報時,匯報的同學代言的是本組的探究成果,而不是個人的學習效果。小組成員可以進行補充、完善,組外成員可以質疑、挑戰等。學習小組的組合要具有科學性,一般遵循 “ 組內異質、組組同質 ” 的原則,真正實現組內成員的優勢互補。組與組之間大致均衡,才能形成小組學習的合力,組際間的競爭力。小組成員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責,明白自己在每一次合作學習中自己的分內任務,自己所擔負的責任,要有集體的榮譽感,要有 “我為小組爭光榮”的決心和信心。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成功,是否有實效性,取決于小組合作成員是否共同努力,所以每個小組成員要在合作學習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要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也是個人學習成功的有效展示。在對每個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時,要既對小組集體進行評價,又要對小組成員個人進行評價。這樣集體與個人評價相結合,會引導學生既關注個人的成長又關注集體的榮譽。在評價小組合作學習過程時,主要看小組成員的分工是否合理、小組合作方式是否恰當、小組成員的參與是否積極主動,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整理報告是否科學、具體、充實。對小組成員的評價主要看小組成員合作時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熱情,學習任務的完成是否圓滿,學習上是否有思維的創新性等方面來評價。教師則要處理好指導學生與學生自主探究的關系,不能說得太多、太細,更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放任不管。教師要做好指導、點撥、調控,真正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
做好探究活動結束后的歸納分析論證、交流總結工作探究活動結束后,要指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及時的收集記錄、分析和處理,逐步培養學生學會比較、歸納、推理、概括和總結等思維方法,最終培養學生形成能力。這是落實新課程要求的重中之重,這種能力的增強將使學生受益終身。比如,在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與那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給學生提供器材,學生進行探究后取得了機組數據,讓學生根據數據計算有用功、總功、機械效率。最后分析數據的過程相當重要,在本期該實驗的探究過程中,有些學生由于沒有控制斜面長相等,所以沒能正確得出結論。有些組探究很成功,但由于缺乏一定的計算能力,導致數據出錯,也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有些組計算準確,但沒有一定的處理數據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出的結論沒有說明 “在斜面長相同的情況下”這個前提條件,致使結論不夠準確和完善,今后還要加強探究實驗的指導。
四、引導學生思考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到現代高科技都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知道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認識物理知識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導學生關注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如我在教學中請同學們觀看圖片并閱讀下面三段話:①上海世搏會場外在炎熱的天氣噴出霧狀水花,讓游人降溫;②飛機飛行過程很容易被雷達偵測,為了躲避敵方雷達的監測,可在飛機表面涂一層特殊的磁性材料———吸波材料,它可以吸收雷達發射的電磁波,讓雷達電磁波很少發生反射,從而令敵方雷達無法探測到雷達回波而不能發現飛機,這就是的“隱形飛機”;③在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中,開展了一種新型武器“電磁炮”的開發研究,它的原理是把炮彈放在螺線管中,給螺線管通電,螺線管產生的磁場對炮彈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而將炮彈射出。我要求學生:分析上述三例中應用了哪些物理知識?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分組討論后回答。同學們對這些新異的物理問題很好奇,能開動腦筋思考,并在分組討論中發言熱烈。這樣的教學安排,其實是要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由于例子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使學生將所學物理知識與當前的社會生活乃至科技軍事結合起來,因而不僅能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
五、布置適量的作業,以達到學以致用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作業是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布置適量的作業,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達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可以多樣,既可以是獨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分小組完成的;既可以是動筆的,也可以是動手的,甚至是到現實生活中去體驗、觀察和調查的。我布置作業的思路是:量不在多,典型就行;題不在難,有思則靈;溫故知新,獨立思考;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實踐表明,這樣的作業,不僅能增強學生做作業的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還注意對作業做得好的同學加強鼓勵,樹立學習典型,使同學們樂學多練,體驗成功。
1、陰瑞華.物理教學與創造能力的培養[J].,2003;(02)
2、梁文清.改革物理教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J], 1998;(07)
3、許蘭.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理論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 2005;(02)
4、洪青國.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素質[J].教學與管理,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