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新授課教學整合的探索
燕秀艷 王學亮
由于計算機及其網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教育教學理論的發展和再認識。使得我國的學校教育正在經歷一場從教學過程到評價體系的深刻變革。"在信息時代,有很多問題是傳統理論所不能回答和解釋的,需要我們具有探求新知識、新理論、敢于向傳統教育思想觀念挑戰的勇氣和精神。" 關鍵詞:網絡互動信息技術環境學習資源
一、引言 21世紀是人類又一部千年史冊的開端,在這一時代的轉折點上,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并導致學校教育越來越走向網絡化、虛擬化、個性化。這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面對這種日新月異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物理教學應重點放在研究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問題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宏偉夙愿。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新課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層面上,應深入探究教學設計、教學策略,以形成教學模式,應結合教學理論和實踐,以推進物理教學的徹底變革。 二、物理教學中的網絡互動教學 網絡互動教學模式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的體現,一個方面在課前的準備(包括教學設計、資源準備、課件設計等)上,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課時對課堂的控制。而網絡互動本身又存在多種互動類型,其教學目標的實現與教學創新是模式轉變的亮點與難點所在。 1、課前準備 實施網絡互動模式,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變得更加復雜與更有意義,教師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備好課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可以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的資料用以制作網絡課件,這些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等,在計算機的控制下有機的整合起來,運用到局域網中得到高速的傳輸,并設置互聯網端口,以便必要的時候從互聯網上獲取資源。教師的教學思想與設計要在課件的制作中體現出來,對學生在利用網絡課件上課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作出適當的預測,并且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對課件進行精心的設計。傳統物理教學的課前準備在某種程度上不是教師的"獨角戲",因為政治課本身的原因,真正要求學生參與預習和備課,和教師一起做好課前準備。同時網絡氛圍下,教師可以發動學生積極參與資料的搜集與材料的整理與加工,在參與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的對新知識已經有一定了解。 2、教學控制 網絡氛圍下,物理教師對教學的控制有很多方法。首先,教師在課件的制作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路與教學藝術設計一些善意的陷阱,讓學生不覺察的掉進去學習目標所要求的主要內容。其次,利用網絡課室操作平臺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對遇到困難的學生及時提供幫助或幫其尋找學習的伙伴,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進行及時補救。第三,利用自制的課件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的中心內容自主探索,進行合作學習與討論,提出學習目標與課堂作業要求等等。第四,及時反饋信息,讓學生盡快了解老師對學習的評價。第五,對課堂氣氛的調動與控制以及其它控制。 3、互動表現 (1)師——機——生互動:師生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通過計算機進行知識、情感、思想等多維多邊的教學互動。物理課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討論法,在網絡互動的模式下通過BBS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共同討論,提出各自的看法、疑問等等,發揮得淋漓盡致。 (2)生——機——生互動: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計算機尋找同時在相同網站上的學習伙伴,探討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3)師——機互動:教師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活動或將文本教學資源通過計算機技術轉化為網絡教學資源的活動。具體表現在教師課前的設計和準備活動以及上課時教師通過計算機監控學生學習和演示教學內容。 (4)生——機互動;學生個體利用計算機進行網絡化學習的活動。學生群體或個體間通過計算機進行網絡交互學習活動。主要體現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由瀏覽網頁進行自主探索的活動。在物理課堂中,網頁的制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文字、圖片、聲音、電影視頻等形式出現的知識內容、目標檢測、信息反饋、在線咨詢等等,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角的學習主題地位。 (5)跨學科互動:教師或學生的個體或群體通過計算機同時進行多種學科內容學習的網絡學習活動。網絡氛圍下政治與語文、計算機(勞技)等學科的跨學科活動,結合得自然而又不失物理的特色本性。 (6)遠程互動:教師或學生的個體或群體利用計算機進行遠距離的網絡學習交互活動。網絡物理課在發展的道路上應該走到的一步:實行遠程輔導與重復學習。 (7)社區互動:學校與學校小區周圍的社會成員利用計算機進行網絡交互活動。模擬:其他班的同學與其他老師在其它課室的電腦上聯網進行共同的學習與探討。 3、網絡互動教學模式的運用,必將使物理教學發生以下變化 (1)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體現建構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教學中更能讓學生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 (2)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引導者與組織者,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 (3)學生地位的轉變,從參與學習到主動的學習,有利于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 (4)教學媒體功能的轉變,由黑板(粉筆)到幻燈機,到電腦單機,到電教室,到網絡課室,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逐步整合與完美的過程。 (5)教學模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必然。 三、初二物理網絡互動課例一則 初二物理(下)第十二課第一節:杠桿 1、材內容分析 課題:杠桿 課型:網絡課 2、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本節課是第八章第一節的第二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數字信息進行處理,最后得出正確的杠桿平衡條件。 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提出猜想與假設是本課學習難點。 3、對象分析 由于學生在過去1~7年級的學習中已形成了一些學習習慣和思維方法的定式,學生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參與意識不夠強。但經過半年多的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已有了顯著提高,他們基本養成了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習慣,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從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并提出猜想與假設;會對獲得的數字信息用變量控制的方法進行處理。 4、教學目標設計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數字信息進行處理,得杠桿平衡條件。 (2)體驗、經歷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想象能力和協作能力。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5、教學模式設計 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特定的情景,適用網絡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網絡氛圍下進行合作學習。在教學策略上主要采用學生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假說→實驗驗證的探究型教學模式。 6、教學資源設計 內容、教學目標、老師、教學媒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