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系統教學法
靳麗芳
: 摘要:本文闡述了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檢討,同時提出了高中物理系統教學法,為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支點,也對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而且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關鍵詞:物理教學教學方法課堂設計教學方式
高中物理新課程要求我們不僅要繼承傳統的有效的教學方法,還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今情況下發現并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有其本身的特點,能在教學中發揮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跟上時代的步伐,隨時采用新的教學模式。
本文首先對幾種常見的物理課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接著提出了一種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模式——系統教學法。
為了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我們倡導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系統教學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輕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學習。
一、系統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1.注重信息系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論解釋學習活動,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為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動作和反饋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是分別以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過程為依據的,相應的八種心理過程為:期待、注意、編碼、儲存、檢索、遷移、反應和強化。從學習動機的確立到學習結果的反饋,就是從學習愿望的產生到愿望的滿足,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能力的過程。既然如此,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把教學活動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傳輸系統,系統中的每一階段都是為學習者安排外部教學情境,以支持他們每一階段的學習。
2.明確教學目標
整個教學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將它有效地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目的,而“當一個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美]奧蘇伯爾語)。
3.強調意義接受
學生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義地接受學習。學生學習是以間接知識為主,學校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人類的知識財產。而接受法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大量知識,避免走很多彎路。但是,我們要求的是進行有意義的接受,而不是機械接受。有意義的接受,不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識,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4.完善認知結構
根據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在有意義學習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始終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整體及其內在聯系,使知識系統化,不斷完善和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5.注意隨堂記憶
每一節課上都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記憶所學知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記憶周期最有效的時間為縮短記憶周期,即時記憶。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剛剛學習新知識的較短時間內對知識有個印象,有利于學生掌握新學到的知識。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隨堂記憶的運用。這樣學生學習起來也更輕松。
6.允許免交作業
要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教材中的習題應全都在課內完成,學生可以免交作業,可指導學生對課堂練習以“互查法”判閱。要鼓勵和建議學生選做課外習題,只要通過適當措施,學生會主動積極地做更多的習題,并且也會做得更好。
7.重視單元過關
每單元教學結束后,可通過測驗及時了解學生“掌握學習”的情況,不使問題積壓成堆。可變換講解的方式,“對沒有命中的目標,再射一箭”。
二、系統教學法的課堂設計
根據加涅的學習階段理論,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系統而完整的信息加工過程,也是信息的攝取、加工、貯存和反饋的過程,即知識的知覺選擇、理解領會、記憶貯存和作業反饋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必須為這一過程特別是內部加工過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為此,我們把課堂教學設計為四個階段: 1.自學探究
這是知覺選擇階段。每上一節課,教師事先擬發自學提綱,提供本節課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接著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組織學生自學教材、觀看演示、動手做實驗、展開討論等,教師巡視指導,啟發質疑,收集學生中的各種問題。
這一階段,是知覺選擇的過程,學生對教師講授的教材內容引起了注意,有意識、有選擇地運用視聽知覺進行感知,定向地攝取知識,獲得感性認識,但對教材的意義尚未真正理解。
2.重點講解
這是理解領會階段。針對學生自學探究的情況,教師進行重點講解,澄清模糊觀念,解答疑難問題,加深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特別要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串聯精講:縱向串講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橫向串講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講清易錯易混處,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這一階段是在知覺選擇的基礎上領會和理解教材。領會,是明白、知曉知識的意義及結構、規律,在領會的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釋新知,并把新知納入舊的認知結構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質的過程,在理解的過程中,將個別事物、個別現象類化、概括為普遍的原理;或者將一般原理具體化,用一般規律解釋個別事物或個別現象。理解領會是知識獲得的重要環節。
3.整理吸收
這是記憶貯存階段。教師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總結出要掌握的幾個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學生運用這些概念和規律時經常出現的錯誤并分析其原因,接著,創造安靜環境,讓學生默記本節所學知識。
經過理解領會,知識就進入了記憶階段,通過記憶,保持知識,習得知識,實現學習知識的期望。為了保持知識,就必須根據遺忘規律,指導學生同遺忘作斗爭。
4.練習鞏固
這是作業反饋階段。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教師提出各種類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習題,讓學生當堂練習。根據學生反饋出來的信息,教師予以必要的矯正和輔導。
學生已獲得的知識,要經過練習作業才能鞏固,它是檢查學習結果,提高、充實和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鞏固知識的途徑,一般是通過練習形式去強化知識,同時根據練習作業的水平,了解知識學習的結果,為教師和學生本人提供學習反饋。
參考文獻
[1]李海波 淺談高中物理教學.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08。
[2]梁繼先 高中物理系統教學法淺析.濮陽職業教育學報,2011,(03)。
[3]李冬梅 新課程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河北教育,2009,(04)。
[4]張樹森 淺談高中物理教學新方法.新課程學習,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