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對高中物理新課程教學實踐的幾點思考
吳振忠
教學設計案例:
人們已經逐步認識到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的不足,希望通過改革,提高全民素質和科技能力,從而伴隨著課程改革浪潮的不斷推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角色定位有了新變化。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應該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組織者,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研究,通過不斷改進,改變固定的思維模式與教學習慣,逐漸達到新課程標準。
一、新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
1、教師的角色任務在新課程改革下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
具體包含:(1)提供學生成長需要的系統和正確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2)塑造學生成為新課程理念下智力和人格健康發展的社會成員;(3)培養學生成為新環境下能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一定角色。
2、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除了以上所述課堂對教師的要求,以下素質也是21世紀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具備的:(1)教育家的意識。在長期的經驗積累中,能夠逐漸形成自己自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2)創新精神和改革意識。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創新和改革,而不能以不變應萬變。(3)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健康同時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終會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新課程改革下的三維目標
1、三維目標的提出。
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布盧姆為代表的美國心理科學家提出的。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布盧姆等人將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心理運動等三大領域。
2、高中物理新課程的課程目標定位。
高中物理新課程的課程目標定位于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或態度的教學不只是政治課或思想品德課的任務,各門學科都包含著這方面的任務,因為任何知識、技能或行為、習慣都不能離開一定的價值標準。例如在探究“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這一知識點內容時,相應的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運動的獨立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運動的合成和分解。
新課程改革是以三維的目標來進行設計的,三維目標的確立,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個維度能得到全面發展,有利于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新課程教學實踐
1、高中物理新課程的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探究也指學習過程,它是一種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發現問題,以一種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高中物理新課程的探究性學習是物理課程改革的亮點,新課程的探究性學習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給了學生更廣泛的學習空間,有利于具有不同愛好的學生學習和發展;同時探究性學習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可以自主學習。
從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探究一詞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探究式教學重在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而不在于結論,探究過程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究的欲望。
2、教學設計案例:
(1)彈性勢能的改變
[合作探究]
教師活動: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彈性勢能的表達應該是怎樣的?我們就來探究這些問題。我們在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哪里開始入手進行分析的?這對我們討論彈性勢能有何啟示?
學生活動:思考后回答: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重力做功開始入手分析的,討論彈性勢能應該從彈力做功的分析入手。
通過知識的遷移,找到探究規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要依次解決幾個問題呢?進一步引導學生回答:重力勢能與高度h成正比,彈性勢能是否也與彈簧的伸長量成正比?在高度h相同的情況下,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對于不同的彈簧,其彈性勢能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找出探究過程中要依次解決的問題,從總體上把握探究的思路。
(2)電容與哪些因素有關
引導學生:水缸盛水的本領,由水缸本身決定,與水缸是否盛水或盛水多少無關。同樣,電容表征的是電容器容納電荷的本領。
通過實驗探究,可能影響的因素很多。采用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將一個平行板電容器充電后與電源斷開,保持電荷量不變,分別只改變兩極板的正對面積、板間距離或插入不同的電介質。用靜電計測量極板間的電壓,由電容的定義式可確定電容與哪些因素有關。
以上案例沒有按傳統方式講授教材,學生逐漸養成了自由討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因此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具有特定的教師角色的我們,須努力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物理新課程目標體系,以適應學生未來發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