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中物理實驗課的幾點思考
高彥梅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高考的實驗題主要是考察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考實驗的設計性、創新性來鑒別考生獨立地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如果我們從應試教育的角度,想讓學生在高考中實驗少失分,再沿襲老的實驗課教學模式,那么“高考實驗題將是物理考試中的重災區、高失分題,實驗題上丟了許多分,比較正?!保衬甑母呖挤治鰰牧仙险f)。
基于以上現狀,嘗試一種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使學生真正意義上“動起來”的“探究式”物理實驗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在這種物理模式下,才能讓學生積極去探索實驗、發現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去驗證實驗,或者干脆的去為做實驗而做實驗。當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講得少了,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和時間多了,比單純機械的“講實驗”要好得多。
一、把實驗的自主分析權交給學生,要充分備好實驗課
實驗課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以達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目的,教師不必管得太死。說實在的,物理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有“兩怕”:一怕學生不能按實驗步驟去做實驗,不按實驗規則使用儀器,損壞了實驗儀器,從而不能順利地完成整個實驗;二怕實驗結論產生偏差或誤差很大。教師為了避免這“兩怕”,習慣于先介紹實驗的原理、器材、步驟、要觀察的現象、記錄的數據、要得出什么結論、產生誤差的原因等等,甚至連實驗報告中的表格都替學生設計好。這樣一來,實驗過程中,學生根本不用自己思考,只是看熱鬧般地“觀察”,僅僅被表面現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內在原因的考慮;或者機械地按老師的要求操作,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不會想有沒有其它等效的或更好的操作方法,更不會想重新設計此實驗的做法。由于要觀察的現象或要得出的結論已經先入為主,所以根本不分析采集到的數據,更談不上由實驗的數據去演繹、歸納出結論了。更有甚者,為了追求高分數,有的老師把學生做實驗完全變為老師講實驗,學生從動手不動腦的極端又走到了動腦不動手、紙上談兵的極端。長此下去,實驗的教育功能不但沒有發揮出來,反而成為束縛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提高,反而下降了。
教師要充分把握講解的“度”。例如《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可以說它的故障率最高,由于學生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打點計時器,這就要先講清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故障的幾種情況,啟發學生依靠自己排除故障。這樣引導,學生反映收獲大,遠遠不止學到一點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老師也解脫了因排除故障而所致的忙亂,有了指導學生的主動權。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一說上實驗課就松了一口氣,認為實驗課好上,學生喜歡上實驗室,積極性高,因而不認真備課,或者說不知道怎樣備實驗課。有的教師甚至沒有教案就匆忙上實驗課。其實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真正上好實驗課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要想到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 如:記得我們在《研究小燈炮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時,學生對滑動變阻器的“分壓接法”不是很熟悉,有部分學生接線的時間很長,一堂課時間不能很好地完成實驗任務。后來我單獨安排時間讓這部分同學到實驗室重做,耐心引導,讓他們感覺到成功的喜悅。這個模式特別在開始階段,學生還未適應,同樣會影響原來的教學計劃,因此,教師要做好統籌安排,精心備好實驗課,事先做到心中有數。
二、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教師不要直接回答
在實驗教學中,由于學生操作不當或操作失誤,往往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現象和問題,如果教師一手包辦急于給予正確的答案,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開發。我覺得有時教師要故意設置一些“障礙”,讓學生親自去探索、去發現問題的所在,自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的意識,嘗試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在《研究小燈炮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時,其中同學甲問我:“線路連接沒有問題,為什么小燈泡不亮呀?是不是小燈泡燒壞了?”我看到電壓表和電流表都有示數,于是微笑著說:“你自己可以看看是什么原因。如果小燈泡燒壞了,電流表還有示數嗎?”學生甲思考了一會,發現是電壓過低小燈泡沒有發光,適當調節一下滑動變阻器阻值就可以了。
我又問:“如果小燈泡真的燒壞了,會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集體思考后得出:會發現電壓表有示數,而電流表沒有示數。
我再問:“如果小燈泡沒有被燒壞,但是發現電流表沒有示數,電壓表有示數,這又是什么原因?”
學生齊說:一定是小燈泡接觸不良……
我聽后欣慰地笑了。
在實驗課上,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要認真觀察學生實際操作的全過程,仔細分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教師在學生實驗課上的工作重點,不是一般的講解和輔導,而應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個別指導。特別對于理解能力差、基礎薄弱、動手能力差的學生,要耐心指導,引導他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指出努力改進的方向。
學生在親身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中肯定有成功與失敗,應如何面對成功與失敗所帶來的喜悅與挫折?教師可適時講述科學家當時的經歷、他們面對困難所需的勇氣和毅力、面對失敗所需要的信心,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培養。另外,通過共同做實驗探索物理規律,互相討論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