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三種專利授權量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定量分析
未知
摘要:本文以我國三種專利授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為基礎,運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和回歸分析方法分析出三種專利授權量的產出彈性,以此衍生出三種專利分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期對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的專利戰略部署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專利授權量定量分析經濟增長 Abstract: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imeseries data authorized amount of the three kinds patent of our country,and us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quantitative the authorized amou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patent so that it can reach the three kinds of patents output flexibility and analysis the impaction between the three kinds of patent and economic growth.From the result,it can play a guiding role when the relat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enterprises will be the strategy making. Keywords:PatentAuthorized amountQuantitative analysisEconomic growth
1.引言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擁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已經顯得尤為重要。 近十年來,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都在迅猛增長,但所授權的專利技術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相比,在創新和高新技術含量方面都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如何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如何讓授權的專利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以及研究三種專利在促進經濟增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已經成為各企業和各部門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在我國,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這三種專利對經濟增長所起的效用強度是不同的,準確把握這三種專利各自對經濟增長的產出彈性,將對政府和企業的研發投入,及其專利戰略部署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到目前為止,運用經濟計量方法來研究專利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成果已經十分豐富,但這些研究大多數都集中在對專利本身的投入與產出上,并且大都把專利作為一個整體去研究[1],并沒有把專利細分為幾個種類進而研究其各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如,國內學者研究得出我國專利對科研資金的產出彈性為0.465,而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產出彈性高達1201[2],同時還得出專利制度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79%的結論[3]。為了準確把握三種專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對我國從1989年~2007年的三種專利授權量和GDP(國內生產總值)等相關數據進行計量經濟學分析,以此來探究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等三種專利的產出彈性,并解釋其深層次原因,進而提出相關的政策舉措。 2.模型設立 2.1研究假設。早在亞當斯密(Adam Smith)、里卡多(Ricardo)古典經濟學時代,經濟學家就從不同的視角證實了資本、技術和勞動力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分工推動了工人勞動技能的提高,推動了行業技術的進步,進而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早期研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理論可以歸納為兩種模式:內生增長理論和外生增長理論,這兩種理論都認為技術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4]隨著人類歷史進程的加快,各領域內的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不僅是技術,還有各種有用信息都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知識產權正是這種信息的重要體現,因為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講就是對某種特定信息的專有權[5]。專利權是知識產權中最典型的代表,也是知識產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專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就具有顯著的意義。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并對其作簡要分析。 H1:專利的使用量能夠促進GDP的增長。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使用能夠帶來經濟的發展。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這三種專利正是科學技術的直接體現,因此,專利的使用與經濟增長是成正比例關系的,在本文中主要體現在對GDP增長的影響。 H2:專利的授權量與專利的使用量成正比。顯然,專利授權量越多,運用專利的機會就越多,其使用量就越多。因此我們研究專利使用量對GDP的影響就轉化為專利授權量對GDP的影響。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專利授權量的數據更容易搜集,這也便于做定量分析。 H3:專利申請量與專利授權量成正比。申請專利的數量越多,那么授予其專利權的數量也相應增多。基于這個假設,當我們研究專利授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時,也就包含了專利申請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H4:由使用專利而創造的GDP等于用于R&D(研究與開發)的支出與某個乘數的乘積。本研究主要是為了探明三種專利各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就是分析三種專利的產出彈性,因此對作為整體的專利究竟貢獻了多少的GDP份額并不過多考慮,因為它不會對我們的研究結果帶來影響。由于R&D支出與專利的申請和授權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對一個企業來說,R&D投入越多,其擁有的專利數量也就越多,那么這些專利創造的經濟價值也就越多,因此我們用R&D支出來間接地表示專利創造的經濟價值就具有合理性。另外,由于R&D支出與其收到的經濟效益之間存在一個放大的乘數效應,因此為了合理地表示專利創造的GDP數量,還需要對R&D支出乘以某個乘數。 2.2變量設計與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用到的一些變量: IVT:發明專利授權量。指在報告年度內企業向專利行政部門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并被授予專利權的項數。單位:百項。 LNIVT:對IVT所求的對數。 UMD: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量。指在報告年度內企業向專利行政部門提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并被授予專利權的項數。單位:百項。 LNUMD:對UMD所求的對數。 DSN:外觀設計專利授權量。指報告年度內企業向專利行政部門提出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并被授予專利權的項數。單位:百項。 LNDSN:對DSN所求的對數。 GDP:國內生產總值。單位:億元。 P:GDP指數。以1978年=100計算。 PGDP:以1978年GDP為基期折算的實際GDP。單位:億元。 R:研究與開發占當年GDP的百分比。 RPGDP:專利貢獻量。專利創造的GDP數量,數值上等于PGDPR100,其中100是我們前文所設定的乘數。單位:億元。 LNRPGDP:對RPGDP所求的對數。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是從1989年~2007年19年間我國三種專利授權量和GDP等宏觀經濟數據,數據全部來自于中國統計局網站和中國知識產權局網站。 2.3模型建立。三種專利授權量(IVT,UMD,DSN)與其產出RPGDP之間可以建立一個函數關系,函數中RPGDP是因變量,IVT,UMD,DSN是自變量。即: RPGDP=f(IVT,UMD,DSN) (1) 在此我們沿用經典的CobbDouglas生產函數來表示以上函數關系。即: RPGDP=A×IVTα×UMDβ×DSNγ×B(2) 則α、β、λ分別表示IVT、UMD、DSN的產出彈性。 對(2)式兩邊同時取對數并展開,得 LNRPGDP=LNA+αLNIVT+βLNUMD+γLNDSN+LNB (3) 令LNA=c, LNB=μ得 LNRPGDP=c+αLNIVT+βLNUMD+γLNDSN+μ(4) 上式中c為常數項,α、β、λ分別為LNIVT、LNUMD、LNDSN的系數,它們的經濟意義仍然表示IVT、UMD、DSN的產出彈性。μ則表示函數模型的擾動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