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語文閱讀方法探微
李慧爽
摘要:中學語文的閱讀對于學生本身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前進都是必需的。所以作為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地導學生進行自我閱讀,要培養他們自主閱讀、比較閱讀、個性閱讀的能力,把學生真正地變為閱讀的主體。
關鍵詞:語文閱讀自主比較個性
中學語文是關于語言藝術傳授的基礎學科,它不像其它學科那樣以側重于理性分析為主導的思維方式為主,而是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構成語言能力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
一、自我閱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閱讀教學當然應該以學生自己閱讀為主。只有學生自己讀書,才能從多方面受益。學生自讀,有利于語感的獲得,還可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而語感的獲得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揣摩和體味,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多讀課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把別人的言語手段內化為自己的言語手段,把現成的語言形式內化為活的語言形式,實在是獲得語感、掌握運用語言規律的必由之路。
例如當學生自我閱讀到一定程度,作者寫到“陰云密布”就會感到這不僅僅是指天氣的變化很可能是作者的心情寫照亦或是事件本身的發展態勢;一提到“新綠”不僅僅是指顏色,更多的是旺盛生命力的寫照。
語文閱讀教學重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學生的自讀能力只能通過他們自讀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來獲得。作為學生必須進行反復的練習,而我們教師也應該盡全力有效地積極引導,力求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旨在最終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比較閱讀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思維和理解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的一切。”而我這里所講的比較閱讀是在比較的同時進行綜合,在發現作品個性的同時找到作品的相同點,揭示社會甚至于整個人類共同的情感亦或問題。也可以在相同的題材中找到不同點,欣賞到不同作者對同一事件激起的不同的思維火花。
比如在學習詩歌《我愿意是急流》時,我把它同舒婷的《致橡樹》一起比較閱讀。一種是“多情未必不丈夫”的裴多菲式的愛的誓言,一種是舒婷“并肩而站”的獨立女性的愛情觀,但歸根結底他們都在歌頌愛情的偉大,以及對愛情的向往。又如同樣是寫秋,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中,寫滿了郁達夫對故都秋的眷戀、神往與思念,這里的秋彌漫著凄清和悲涼;而劉禹錫的《秋詞》則寫出了詩人的豪情萬丈,也寫出了一個“更勝春朝”的秋。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于作品更深刻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教授學生一些比較閱讀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在更廣的范圍內進行比較閱讀,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個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個性閱讀的第一要義是自主閱讀,沒有讀者的自主,所謂的個性化也就無從談起、自主閱讀又是創造性閱讀的前提,而只有創造性的閱讀,才是真正意義的個性化閱讀。
比如:對魯迅《故鄉》中的楊二嫂這一形象,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發言,各抒己見。有些同學不愛自主閱讀和思考,我就采取分組的策略,讓每個組員必須進行閱讀,讓后進生發言,組長進行記錄,然后總結發言。
最終各組一一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
組①:文章寫了楊二嫂把“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里拿走了,后來又拿了“我”家的“狗氣煞”,說明楊二嫂有貪小自私的心理。
組②:楊二嫂貪小自私的言行同她不參加勞動的壞習慣有關。原先開豆腐店時,她就“擦著白粉”,“終日坐著”,招徠顧客,所以寫楊二嫂,是對她好逸惡勞的壞習氣進行嘲諷。
組③:過去楊二嫂“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圓規”的姿態,生活比較寬裕。現在她變成了“圓規”,說明作者在對她諷刺、批評的同時,還寄托著一種同情。
……
這些組的看法應該說都是正確的,只是認識的程度上有差異。我們不能把誰說的歸為標準答案,以自己的理解亦或參考書上的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在我們的閱讀中,由于獨立感知、體驗、領悟而產生類似的有差異的結果,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四、結束語
“個性化”趨勢是21世紀社會的三大特點之一,一個尊重人的個性發展的社會才能人才輩出,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在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帶著獨具特色的品格、素養和行為習慣,一批批地走向社會,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效地顯示自己的個性角色價值。
[1]缐巧鶯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反思與創新[J].網絡資源。
[2]周慶光 中學語文閱讀的幾個問題[J].人教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