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周圍性面癱的中醫護理
段杰 劉莉
周圍性面癱發病原因多數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或風熱、風痰、瘀血阻滯經脈,氣血失和,引起筋肌弛緩不收;或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或七情過極,外傷、手術、中毒、代謝障礙、營養缺乏免疫障礙等因素。西藥尚無特效藥治療,中醫可通過針刺、艾灸、面部推拿等方法,提高神經興奮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代謝,加速局部肌肉、神經功能的恢復。患者面容的改變導致與其它疾病不一樣的特殊性,不只需要常規的護理,還有其特殊的中醫護理措施。現將本科診治周圍性面癱以及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臨床中醫護理
1.1心理疏導患者大多突然起病,不僅外觀形象受損,同時造成飲食、語言障礙,導致患者心情緊張,擔心難以治愈及留后遺癥,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情緒。盡量將患者安排單間或其他面癱患者房間,應主動關心體貼患者,多與其交談,多談成功案例,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這對縮短康復時間有很重要的作用。護士應積極幫助適應醫院環境,病房提供電視,可分散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注意力。護士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保持微笑,對面癱患者認真負責,做到反復解釋、反復疏導,主動多次巡視患者及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耐心細致地給患講解發病原因、針灸治療的原理及療效,使患者清楚認識自己的病情。最終達到解除疑慮和恐懼心理,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而加速疾病的康復。
1.2起居囑患者多休息、減少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吹風及感冒,外出戴口罩、每天咀嚼口香糖3~5次。每次15~30min,避免咀嚼過度導致咀嚼肌疲勞。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1.3臉部護理由于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注意針刺后的針眼清潔,嚴格消毒,避免感染,在每次針刺或電針結束后再酒精棉球及生理鹽水進行面部清潔消毒。
在恢復期電針治療結束后配合使用大小魚際按揉患側面部5~10min,由內向外提捏患側上眼瞼3~5次,護士在進行上述操作前進行手部消毒清潔處理,手法以輕柔、患者舒適為度,每天可進行2~3次;恢復期還應時時鼓勵患者練習病側的各種隨意運動,如皺眉、閉眼、張口、鼓腮、吹氣等鍛煉。另外,不能閉眼的患者必須注意眼睛的清潔衛生,避免粉塵等人眼,不用臟手帕擦淚,擦拭眼淚時盡量閉眼由上眼瞼內側向外下側輕輕擦拭,每晚入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以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角膜炎。
1.4艾灸的護理艾灸是治療周圍性面癱常用的一種有效方法,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但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危險性。容易燙傷病人臉部,所以在對病人施灸時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②體位在舒適、自然、穴位要準確,一般取患側臉部的攢竹、絲竹空、陽白、四白、地倉、頰車、迎香、聽宮、印堂、人中、水溝等穴,每個穴位灸5~7min;③施灸過程中要隨時詢問病人對溫度的感受,以病人感覺舒適局部皮膚輕微紅暈為度,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和小兒,艾條距離穴位要稍遠一些,做到既不燙傷皮膚,又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施灸完畢30min內,避免外出或迎風受寒而加重病情。 1.5食療合理安排飲食結構,多食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禁煙、酒,忌生冷及辛辣食物,囑餐后注意口腔衛生。在進行醫生定出的治療方案下,可以配合科學的飲食方法,可以有效的輔助治療面癱。可選擇如下食療方法:
(1)防風粥:防風10—15克,蔥白口莖,粳米30—60克,前兩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稀粥,溫服。該方可祛風解表散寒,適用于風寒襲絡引起的面癱,肌體肌肉酸楚等。
(2)薄荷糖:簿荷粉30克,白糖500克,將白糖放入鍋內,加水少許,文火煉稠,后加入薄荷粉,調勺,再繼續煉于不粘手時,即成該方具有疏風清熱,辛涼解表的功效,對于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咽干微渴等癥有效。
(3)川芎白芷水燉魚頭: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魚頭500克,蔥、胡椒、姜、鹽適量。武火燒沸,再以文火燉半小時,分早、晚食魚喝湯。該方祛風散寒、活血通絡,適用于外感風邪引起的面癱。
(4)姜糖蘇葉飲:紫蘇葉3—6克,生姜3克,紅糖15克,以沸水浸泡5—10分鐘。該方具有流風散寒,常浸解表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邪引起的諸癥。
(5)大棗粥:大棗3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煮至熟爛成粥,該方補氣養血,適用于氣虛弱之口眼歪斜,氣短乏力者。
(6)參枸蓮蓉湯:白人參,枸杞子,葡萄干各2克,蓮子肉,山藥各2克,肉蓮蓉,火麻仁各12克,橘紅3克,大棗,胡桃肉各2枚,煎湯取藥汁服,口服2—3次。該方有補中益氣,兼滋養肝腎之陰的功效。
(7)生地蝎子湯:以生地黃20克、枸杞子10克、全蝎3至5只、天麻10克、豬肉100克及陳皮、生姜適量煲湯。其中全蝎為治風要藥和著名的昆蟲食品,與各藥食料相配,能滋養陰血、祛風通絡,適合中期和恢復期病人尤其是素來肝腎陰虛,伴頭暈耳鳴肢麻,外風、內風兼見者飲用。而孕婦慎用。
(8)參芪烏雞湯:備黨參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絲雞四分之一只除去皮脂,生姜2片,煲湯飲食。該湯可以補虛扶正、祛痰糾偏,適宜恢復期氣血較弱的患者使用。 另外,當癥狀穩步改善后,病人尚可咀嚼口香糖(香口膠),雙側均可,而以患側為主。通過主動鍛煉相關筋肉,促進功能恢復
2討論
及時正確的中醫護理是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重要措施,面癱患者病程長,恢復慢,通過疏導患者,建立信心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治療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各種并發癥,對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和減少后遺癥有重要意義。本科采用上述護理措施,配合藥物、電針、按摩等治療措施,有效的促進了而肌功能的恢復,明顯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