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中醫護理
陳鐵燕 關俊珍
【關鍵詞】 糖尿病 生活護理 情志護理 飲食護理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主要特征。中醫認為,其多由素體陰虛,復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致肺燥、胃熱、腎虛而成。病機主要是燥熱偏盛,陰津虧耗。若失治誤治,護理不當,常可并發雀目、耳聾、瘡瘍、癰疽、泄瀉、水腫、中風等癥。因此,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辨證施護也尤為重要。
1 生活起居護理 糖尿病患者宜在室內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整潔、安靜,室溫18℃~20℃,濕度50%~60%環境下生活,使患者感受到溫暖、舒適、方便和安全。患者入院后測身高、體重,以便計算飲食和藥量。以后每周測體重1次,注意觀察尿液量、色、味變化,觀察患者神志、視力、血壓、舌象和皮膚情況,并做好記錄。如患者出現頭暈,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呼氣有爛蘋果氣味,或重癥患者出現神昏,呼吸加快,血壓下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時,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搶救。使用胰島素時應在每餐前測血糖,嚴格掌握準確時間及用量,要經常變換注射部位,以免引起注射部位脂肪萎縮。服用西藥類降糖藥時,必須按醫囑嚴格執行給藥時間、劑量,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和反應時間。同時注意并發癥的護理。
2 情志護理 情志失調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患病后,患者又容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情緒,對治療和康復十分不利,甚至加重病情,因此,護理人員要多加關心體貼,經常與其談心,使其了解自己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分析治療中的有利因素,交流同種疾病治療的有效信息,使患者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治療信心。如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時,由于疾病的折磨,常有呻吟、煩躁、憤怒、悲觀、失望等表現,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給予護理,為其排憂解難,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同時,還要告誡患者家屬不要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
3 飲食護理 飲食調護是治療成敗的關鍵[1],幫助教育患者了解調節飲食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嚴格按醫囑進食,認真控制主食量,每天的飲食總量要在符合疾病和身體需要的前提下用餐,要定時定量,如能少量多餐則更佳,外出時攜帶必要的食物,以保證按時進食[2]。按規定進食后仍感饑餓者,可添加水煮蔬菜充饑,忌暴飲暴食,以免引起昏迷。口渴甚者,用鮮蘆根或天花粉、麥冬、葛根等煎水代茶飲,大便干結時可食用多纖維蔬菜或口服麻仁丸等,如出現低血糖時,立即給予糖水或果汁飲用,亦可食巧克力、餅干等,必要時給予50%葡萄糖液推注。若有皮膚瘙癢、癤腫、癰疽、瘡瘍等,忌食魚蝦、蟹、竹筍、牛、羊肉,豬頭肉等葷、腥發性食物。在血糖和尿糖控制后,可少吃一些梨、西瓜、獼猴桃、橙子、蘋果等,平時可用黃瓜、番茄代替水果[34]。
4 出院指導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長期住院治療,康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患者病情穩定,血糖、尿糖及并發癥得到較好控制后予以出院,但出院前應做好衛生宣教和康復指導,使患者及家屬了解本病的病因、誘因和治療的基本原則,以積極配合治療,并教會患者用簡易方法監測血糖和尿糖,注射胰島素,堅持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和房事,預防感染和感冒。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參加文體活動。
【參考文獻】 [1]董淑范,周新靈.中醫內科疾病證治與護理[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常規、護理文件書寫、技術操作規程[S].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1. [3]邵春萍.糖尿病腎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6):101. [4]劉 鳳,李宇奇.對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島素的護理[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4):451. [5]張淑慧,張 云.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護理[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