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癥的影響評價
佚名
【摘要】目的: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采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以后的睡眠質量影響進行探究。方法:樣本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間本院診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抽取8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案基礎上加以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對兩組患者在睡眠質量方面的評分進行比較。結果:護理后,通過采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方案,從觀察組患者來看,睡眠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目前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護理工作的時候,通過采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的方案,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改善,為患者各項精神癥狀的恢復提供保障,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心理護理;臨床護理路徑;精神分類癥;睡眠質量
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中,受到生活壓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作為一種典型的精神類疾病,患者在出現這一癥狀之后,必須要進行長期服藥治療,從而改善各種癥狀[1]。從目前的臨床研究來看,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同時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這就需要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實現患者病情的改善。隨著當前護理理念的不斷更新,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更為廣泛,通過針對特定的病變,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工作,可以實現護理質量的改善,實現患者臨床效果的改善。特別是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路徑的基礎上,可以顯著的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實現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2]。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通過選取8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樣本,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采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以后的睡眠質量影響進行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樣本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間收治的8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對樣本資料的基線資料進行分析中,觀察組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7 例,年齡18 ~46 歲,平均年齡(25.32 ±1.25)歲,病程4 ~24 個月,平均病程(13.3 ±0.4)個月。對照組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18 例,年齡17 ~47 歲,平均年齡(24.15 ±1.24)歲,病程5 ~23 個月,平均病程(13.8 ±0.3)年。在此次研究開始之前,醫院倫理委員會已經開展了相應的論證工作,同意此次研究。通過對其基線資料開展統計學分析,并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1.2 方法在本次護理過程中,對照組患者主要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案進行干預,主要包括疾病癥狀護理、基礎護理、支持性心理護理等,向患者介紹各種精神分裂癥的知識,向患者提供心理輔導,實現患者治療效果的改善。觀察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在常規護理方案的基礎之上,加以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干預的方案開展干預。首先,成立臨床護理小組,抽選科室內具有心理治療資質的醫護人員,進行專業小組的組建,然后制定相應的規范流程,在進行護理之前,需要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做到集思廣益,對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實現護理路徑的最優化。其次,患者在入院以后,需要將院內的環境介紹給每一位患者,同時對醫院的規章制度進行講解,進行CNP表的發放,讓患者了解路徑表當中的相關內容,保證患者與家屬的良好配合[3]。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健康認知,同時進行評估與糾正,采用互聯網宣教以及口頭宣教的方式,實現患者健康認知水平的改善。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軀體感受、精神癥狀、睡眠質量以及心理特點等進行評估,護理人員在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以后,制定相應的護理策略。在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的與患者進行溝通,構建更為和諧的護患關系,同時向患者介紹注意事項,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滿足其各種需求。與此同時,需要叮囑患者在治療的重要性,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緩解,實現治療依從性的改善。在進行溝通的時候,應該從患者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向患者宣傳一些有用的信息,實現患者治療信心的改善。在出院之前,需要進行CNP表的回收,對患者的護理感受形成深刻的了解,結合當前護理中存在的不足,對相應的護理路徑進行優化,實現護理效果的改善[4]。最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落實各項心理護理措施,實現心理護理效果的改善,緩解患者出現的各種不良情緒,實現睡眠質量的改善。1.3 觀察標準在進行護理以后,需要有專業的主管護師,對患者的病情與睡眠質量進行判定,使用PSQI評分標準來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價,得分越高,則表明睡眠質量越差。1.4 統計學方法此次研究在統計學軟件選擇時,使用的是SPSS19.0 ,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的方式來處理一般資料,在開展計量資料分析中,采用_x±s表示,統計學意義衡量的標準設定為P<0.05 。
2 結果
護理后,通過采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方案,觀察組患者在睡眠質量方面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
3 討論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工作壓力的加大,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在不斷提升。而針對精神分裂癥來說,作為一種比較嚴重的精神病類型,患者經常會出現各種陰性與陽性癥狀,同時在身體的各個方面也會出現一些功能障礙,目前并沒有有效的根治手段[5]。特別是在目前社會的發展中,精神分裂癥已經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6]。而在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通過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案,能夠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實現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在目前的護理過程中,心理干預作為一種常用的手段,在臨床中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顯現,而臨床護理路徑干預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在護理工作中可以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改善患者的滿意度[7]。在開展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過程中,需要從患者入院開始,將護理工作貫穿到診斷、治療以及出院指導等方面,開展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更好的實現患者護理質量的改善[8]。通過采用心理干預與臨床護理路徑的方式,可以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降低各種負面情緒的影響,對精神分裂患者的各項癥狀進行緩解[9]。護理后,通過采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方案,觀察組患者在睡眠質量方面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從目前的臨床研究來看,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并不明確,同時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這就需要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實現患者病情的改善[10]。隨著當前護理理念的不斷更新,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更為廣泛,通過針對特定的病變,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工作,可以實現護理質量的改善,實現患者臨床效果的改善。通過借助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手段,能夠構建標準化的護理流程,實現患者護理質量的改善,更好的滿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各種需求,針對患者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實現護理效果的提升[11]。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開展高效的護理工作,能夠實現護理質量的改善,同時降低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家屬的負擔。在進行護理過程中,通過加以心理干預進行配合,可以讓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構建更為高效的心理防御機制,讓患者可以更好的應對自己在情緒方面產生的變化,保證患者能夠在一個最佳的狀態下,實現自身生活習慣的改善,更好的消除各種生活壓力,實現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患者在出現精神分類癥狀以后,自身的工作與生活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加大家庭的負擔,很容易出現一些失眠的癥狀,影響了患者的睡眠質量[12]。在進行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過程中,可以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規范各項護理流程,實現各項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現護理資源浪費的情況,更好的實現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提升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在目前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與護理中,通過采用心理干預聯合臨床護理胡靜的方案,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改善,為患者各項精神癥狀的恢復提供保障,在臨床中有著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1]常學萍,朱黎雯,王同芳.臨床護理路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與精神癥狀的影響[J].健康必讀,2020,28(14):16.
[2]丁李英,強曉玲,郭蘭,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6):1096-1098.
[3]廖吉平,金秀蓮,朱少娟.循證護理聯合臨床路徑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11):88-90.
[4]趙宏濤.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269-270.
[5]何智瀅,黃海燕.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3):193-194.
[6]馮世梅.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2):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