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對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療效評估

佚名

作者:黃海燕,潘 瑜,譚芊芊,岑春蘭

【摘要】 目的 評價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對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療效。方法 設立對照組,對7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內容包括急性期按摩和恢復期功能鍛煉。采用臨床簡易評定法和肌電圖檢查進行療效評估。結果 治療4周后兩組臨床簡易評定法得分較前有提高(P<0.05),但治療組功能得分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前兩組肌電圖的潛伏期均較健側的明顯延長、波幅降低(P<0.01),4周后癱瘓側的潛伏期均較前有縮短,且波幅提高(P<0.05),治療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的尤為明顯,差異顯著(P<0.05)。結論 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對周圍性面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周圍性面癱;面肌功能訓練;康復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面肌麻痹,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病因主要為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的面神經損害。臨床通常表現為急性起病,于數小時或1~2天內達高峰,患者病側面部表情運動喪失,額紋消失,不能皺眉與閉目,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向健側歪斜,講話、哭笑或露齒動作時更加明顯,鼓腮漏氣,發爆破音困難,進食可有口角漏液現象。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對治愈本病十分重要。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對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同時設立對照組進行比較研究以評估此療法的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本組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齡21~86歲,平均46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肌電圖確診為周圍性面癱,且為首次發病,病程1~3周。76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8例。治療組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齡41.5歲,左側面癱14例,右側24例;對照組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齡39.6歲,左側面癱21例,右側1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構成上相匹配,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炎、活血、營養神經、抗病毒等藥物治療,包括阿斯匹林、地塞米松、葉酸、地巴唑,維生素B1、維生素B12、加蘭他敏,阿昔洛韋等。

(2)心理護理:兩組患者均由醫務人員針對性地向患者解說該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及應注意的事項,解除患者的焦慮和心理障礙,使之積極地配合治療。

(3)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治療組進行此項治療措施,對照組未采用。內容包括:①急性期按摩。自發病第1天即開始患側面部肌肉按摩,患側面部向上,按摩者站在病人背側,先以熱水擦洗面部, 再用拇指指腹沾少許50%乙醇,由耳前區開始分3條線成扇形反復多次進行。第1條從耳前區沿發際向上按摩至前額,以促使額神經及額肌的恢復;第2條從耳前區斜向上至眼角繞眼眶環行按摩,再由耳前區水平向前按摩至鼻尖,以促使顴神經及眼輪匝肌的恢復;第3條從耳前區斜向前下至口角繞口周環行按摩,以促使頰神經及口輪匝肌的恢復。按摩力量要足夠刺激肌肉組織,同時手法要輕柔,以患者感覺微疼、微熱為止。最后用手掌沾少許50%乙醇以大小魚際肌緊貼腮腺區皮膚,做向心方向按摩,力量由輕到重,由重到輕,每天2~3次,3~5 min/次。②恢復期功能鍛煉。第2周末囑患者對著鏡子進行面肌功能訓練[1]。額部:a.盡力皺眉。不能運動時,在眉的內側角處加力,協助運動; 對其拮抗時,可以在眉的內側角處加一相反的力。b.用力抬眉。不能運動時,在眉中間處加力,協助運動; 拮抗時可以在眉中間施力。眼部:a.用力閉眼。如不能完全閉合,可用手指加力幫助。拮抗時,在眼瞼處施以微力。b.緊閉眼與輕閉眼交替進行。鼻部:a.盡量擴大鼻孔,似不能呼吸樣。b.盡量縮小鼻孔,似遇難聞氣息樣。c.用力皺鼻,在鼻根處形成皺紋。力量不夠時可以用手指力量幫助; 拮抗時于鼻唇溝處加力。唇部:a.用手指壓住嘴角兩邊,前伸嘴唇,象在發“u”音。b.用手指壓住嘴角兩邊,后拉嘴唇,像是在發“i”音。c.運動上唇,作顯露上牙齦狀。力量不足時,可以用手指協助運動; 拮抗時用手指從鼻底向唇方壓黏膜。d.運動下唇,作顯露下牙齦狀。此時可感到頸部肌肉的緊張。力量不足時,可以用手指輕壓下頜區皮膚,協助運動。拮抗時,用手指從頦部向唇方加力。e.兩唇之間銜一物,并試著移動它。

3.評價方法

①臨床簡易評定法:參照北京醫科大學附一院提供的簡易面神經評定表進行[2],內容包括觀察額紋、皺眉、閉眼、吹哨、鼓腮、微笑和在示齒、靜止時分別看鼻唇溝、人中等10項,每項滿分3分,面部表情肌運動弱者得2分;稍有運動者得1分;無任何自主運動者得0分。27~30分為優(完全恢復),21~26分為良(部分恢復),<20分為中(稍有恢復),無恢復為差。②肌電圖檢查:全部患者于起病3天內和4周后做面神經肌電圖檢查。

結果

1.治療前后臨床簡易評分變化 治療4周后兩組臨床簡易評定法得分較前有提高(P<0.05),但治療組功能得分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1 治療前后臨床簡易評分變化表 注:兩組比較,△P<0.05。

2.治療前后面神經肌電圖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肌電圖的潛伏期均較健側的明顯延長、波幅降低(P<0.01),4周后癱瘓側的潛伏期均較前有縮短,且波幅提高,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尤為明顯,差異顯著(P<0.05)。見表2。表2 治療前后面神經肌電圖變化比較注:治療前患側與健側比較,※※P<0.01;患側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兩組比較,△P>0.05,△△P<0.05。討論周圍性面癱的常規治療以藥物和理療治療為主。近年臨床實踐發現,以按摩及功能鍛煉為新內容的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是治療本病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面部表情肌的恢復起著重要作用[1]。急性期的按摩可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減少面神經受壓。恢復期功能鍛煉可延緩或阻止面癱后的面肌萎縮,對面神經麻痹后的面肌不協調運動也有矯正作用。

本研究中,我們采用比較科學客觀的評價方法對早期按摩及功能鍛煉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進行評估。臨床簡易評定法可比較準確地反映周圍性面癱的病情轉歸;肌電圖檢查則客觀地反映面神經的神經傳導功能變化。面神經炎的早期病理改變是神經的水腫和脫髓鞘,嚴重者可有軸突變性。脫髓鞘病變主要使神經傳導的潛伏期延長,而軸突變性主要影響波幅的高低,周圍性面癱可表現為潛伏期延長或波幅降低,也可兩種表現均有。波幅降低的程度可反應神經受損的程度和有助于預后的判定[3]。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經早期按摩及功能鍛煉,治療組的臨床簡易評定分數比對照組高,肌電圖指標變化也反映治療組面神經功能恢復更好。這證實早期康復治療和護理對周圍性面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