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盛利華
護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系統教育活動,護理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我院為二級甲等醫院,現有床位252張。醫院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科爾沁草原,屬于蒙漢民族混居地區。2001年開展整體護理模式,次年緊跟患者護理需要開展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2007年又將循證醫學理論應用于護理健康教育。歷經8年的不斷更新完善,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在患者掌握情況調查信息反饋上,患者的了解、掌握程度及干預效果調查與全國其他大、中城市醫院調查結果不一致,僅為20%~30%。我護理部根據這一現象,抽調信息管理人員深入醫生與護士、患者及家屬中間,隨機發放調查問卷1 400份,收回1 204份,占問卷的86%,調查問卷有效率達98%。調查分析結果顯示,現有四方面因素影響健康教育效果,經過研究討論,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使內容掌握提高10%~20%。現將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采取措施和對策,與護理同行探討如下,以利于護理健康教育滿意度的進一步提高。
1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認識、觀念上的困境 護理人員實施健康教育過程發現,患者及家屬對健康知識有需求,但目標不明確,認識、觀念上有明顯的困惑。如科學研究證明,長期酗酒、高鹽、高脂飲食是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的重要因素,而患者認識不到,甚至還錯誤的認為:“吃鹽有勁”“酒肉穿腸過,生活似神仙”等。
1.2 資源缺乏 主要表現是人力資源和資金設備不足。利用護理程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或應用循證理論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工作量較大,而且需要醫生、護士及患者的共同參與。然而,臨床護士編制不足,超負荷日常護理工作量加上全員倒班,護士交給患者的時間少,又無固定或專職健教護士。有統計數據顯示:臨床護理人員未把循證護理運用到臨床中去有54.1%是由于工作繁忙[1]。資金設備不足主要指實際應用于臨床,可供護士使用的工具太少,如集中進行教育的教室,多媒體設備和光盤(或帶),可供查閱
的資料、文獻缺乏。同時對護理人員的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與知識更新等繼續教育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
1.3 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導致的能力欠缺 護理人員在實施健教時,首先要根據護理評估結果提出現存健康問題。由于受所受教育、個人能力限制,導致健康問題判斷失誤,不能把最佳的護理措施實施患者身上;由于護理人員不能根據溝通了解到的問題與患者的需求相結合,不能引起患者的興趣和良好互動配合,直接影響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新職人員工作臨床經驗不足導致患者對其不信任,也影響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教育滯后、培訓不足和缺乏信息渠道是導致護理人員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健教依據是循證醫學理論,而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遇到問題時大多數只能向年資深、經驗豐富護理人員請教或查資料為主,經驗直覺式護理仍占主要地位,極易造成偏差[2]。
1.4 患者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導致的知識掌握欠缺 調查結果發現:由于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如生活習慣、經濟負擔能力、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價值觀、愿望不同,自我保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同,導致患者與護士之間的互動的效果不同,護理教育內容的掌握和護理干預措施的落實效果更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患者的健商不同,它反應一個人的健康才智。
2 對策
2.1 培養健康意識,提高自我健康能力 健康意識是指人們對健康的信念和觀念,即人們對健康價值的態度和能否獲得健康的信心。正確的健康意識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是家庭幸福和事業成功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維護、促進和恢復健康[3]。人們應該摒棄錯誤的健康意識,如“不干不凈,吃了沒病”。更不能從個別現象出發,否認科學工作者的通過長期系統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科學結論。護士要把握原則,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遵醫行為,幫助他們形成和建立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達到促進和維護健康的目的。 2.2 增加臨床護理科技投入,提高現有護理人員編制
醫院經濟條件優越,醫院應增加健教設施和設備的投入,建立集中教育的多功能廳(室)。院內設一個健康管理師,對人群或個人健康和疾病進行監控,分析評估、健康維護和健康促進的專業人員,具體負責健教護士和患者的集中培訓提高、督導。科內設專職護士分系統分專業對患者進行專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提出針對每個患者的健康教育計劃,一對一床頭宣教。認真落實護士配置要求,緩解護理人力資源的不足,保證有足夠的護理人力為患者服務。減少護士的非護理性工作,把時間還給護士,增加與患者的接觸和溝通,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并能及時發現不健康生活習慣、思想動態,及時講解、演示、干預。實行科室間健教人員的動態調配,護理部根據各科室病種特點,指派責任護士進行一對一健康指導,滿足患者對疾病知識要求,提高滿意度。
2.3 優化護理人才資源,提升護理人員的健教能力 加強對護士的繼續教育,更新知識結構,提升能力。加強對年輕護士的培養,按崗考核,按崗擇人,制定健康教育考核標準,量化評估護士健康效果。護士應著重把握好五個原則既階段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全程性原則、社會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充分發揮護理人員智慧和潛能,把握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教育和不同疾病階段健康教育的全程督導。不論對待處于哪個疾病階段的患者,護士應該有一個整體概念,針對患者的一個個不同的問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必要時配合書面材料和實際操作來示范。掌握溝通技巧,學會溝通方法,科學、慎重、準確的運用當前獲得的信息分析,結合個人技能和經驗,考慮患者的實際愿望和需求,制定出完整的科學的教育方案,從而作到因人施教,節省時間,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2.4 引用健商理念,提高患者自身健康能力 健康能力是指在正確的健康意思、健康知識指導下,人們為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所進行的活動及能力。假如患者文化知識層次高,心情愉快,愿望迫切將有利于知識的掌握。護士要“站得高,看得遠”,以提高全民健商為己任,依靠社會性的健康教育網絡和現有的技術能力,做好護理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滿意度的進一步提高。
[1] 喻姣花,任小英,王桂蘭,等.臨床循證護理現狀調查.護理學雜志,2003,18(4):254-256.
[2] 揭彬.臨床護士掌握循證理論的現狀與對策分析.現代護理,2005,11(2):135.
[3] 張勇勤.健商與護理.護理研究,2001,(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