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的中醫臨床護理
佚名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辨證施護對新生兒黃疸治療及預防膽紅素腦病發生取得的效果;方法:總結我院從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收治的全部新生兒黃疸病例27例的臨床護理資料,分析配合中醫護理對患兒預后的影響;結果:27例新生兒黃疸病例全部康復。結論:中醫護理有利于新生兒黃疸的恢復,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中醫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臨床癥狀。在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發病率高達 34. 94%[1]。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生理性黃疸多不用治療,而病理性則可能引起后果嚴重的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導致患兒出現死亡或神經系統后遺癥。我院對該病采取中醫治療、預防、護理,效果顯著,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兒黃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黃疸16 例,病理性黃疸11 例。根據臨床表現,輕度黃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兒住院天數最短5天,最長10天。27例患兒中,足月兒19 例,早產兒8 例;女嬰12 例,男嬰15例。 1.2護理方法 1. 2. 1 一般護理 每天在護理時至少要測4 次體溫,觀察是否有發熱,若發熱說明有并發癥產生,應及時處理;囑產婦及時給新生兒供給奶水,注意患兒吮乳情況,若患兒吮乳有力,進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證熱量供應。在護理時應注意臍部清潔,并每日勤換柔軟的尿布。 1.2.2重點護理 皮膚是重點觀察項目,應注意觀察其皮膚面目黃染的發生時間、顏色深淺,消退及加深時間等。若黃染的發生時間過早、過晚或時間過長,其顏色較深,或該退不退,均說明其黃疸為病理性黃疸,病情較重,應及早治療。觀察小便時,應注意小便的顏色深淺。 1.2.3 辨證施護 護理人員掌握好藥物的性能與禁忌,根據不同分型辨證施治施護,如濕熱熏蒸型選用茵陳蒿湯加味;感受邪毒型選用犀角散加減;寒濕阻滯型選用茵陳理中湯加味,瘀血內阻型常選用血腑逐瘀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