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經驗分析(附172例臨床病例)
佚名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治療小兒腹瀉時的護理經驗。方法:收集治療的172例小兒腹瀉患者的臨床護理經驗,進行總結。結果:本組172小兒腹瀉患者經臨床治療和及時有效的護理,全部治愈,其中40例臀紅者。結論:對腹瀉小兒患者加強嚴密監護,即使掌握病情的變化,臨床精心治療配合科學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可有效的提高臨床治愈率,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小兒腹瀉;護理經驗 小兒腹瀉是5歲以下兒童的常見病,其發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2位[1-2]。長期以來嚴重危害著兒童的健康。由于小兒年齡小,不能清楚正確的向醫務人員表達自己的病情,因此醫護人員一定要嚴密監護,科學合理的做好小兒腹瀉患兒的臨床護理工作,從而提高臨床治愈率?,F對腹瀉患兒的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72例均為我院2007年1月~2010年8月期間入院治療的腹瀉患兒,年齡7~24個月,其中7~18個月的腹瀉患兒有140例,占本組患兒的81.4%。 1.2 臨床表現:①輕度脫水患兒精神好,反應好,眼瞼前無凹陷,哭時有淚,口唇濕潤。皮膚有彈性,面色紅潤,無口渴表現,尿量基本正常。一般失水低于體重的3%。②中度脫水患兒精神較煩躁,反應稍差,眼瞼、前囪有輕度凹陷,口唇干燥,哭時淚少,面色暗,有口渴表現。皮膚彈性差,用手捏起,回縮慢,尿量減少。有明顯吸吮動作,輸液時回血較慢。失水約占體重的3%~10%。③重度脫水患兒精神萎靡,反應差,嗜睡,眼瞼前囪凹陷,口干舌燥,面色濕冷。極度口渴,乳兒頻繁吸吮,年長兒頻繁飲水。哭時無淚,皮膚彈性極差,尿量極少,靜脈注射時回血極慢或無自動回血,血液黏稠,血色暗。失水大于體重的10%。 1.3 結果:病程5~10 d,治愈率為100%,其中臀紅者40例。 2 護理措施 2.1 輸液護理 2.1.1 口服補液:用于輕、中度脫水及無嘔吐或嘔吐不劇烈且能口服的患兒,鼓勵患兒少量多次口服ORS補液鹽。 2.1.2 靜脈補液:①建立靜脈通路,保證液體按計劃輸入,特別是重度脫水者,必須盡快(30 min)補充血容量;②按照先鹽后糖、先濃后談、先快后慢、見尿補鉀原則,補鉀濃度應小于0.3%,每天補鉀總量靜脈滴注時間不應短于6~8 h,嚴禁直接靜脈推注;③每小時巡回記錄輸液量,必須根據病情調整輸液速度,了解補液后第1次排尿時間,以估計療效;④正確記錄24 h出入量。 2.2 飲食護理:由于腹瀉患兒在腹瀉時會大量排出體內水分、電介質及營養物質,容易造成身體脫水,因此在飲食護理方面,首先要及時補充體液,根據患兒的病情來來調整喂養方法:①單純母乳喂養的患兒,此時應當縮短每次哺乳時間;②母乳、牛奶及其他乳制品等混合喂養的患兒,此時應當單純的進行母乳喂養,暫停喂養其他喂養品;③單純人工喂養的患兒,此時應當減少原來牛奶等乳制品的喂養量、多加水稀釋原喂養濃度或單純喂食溫熱的米湯;④原已經加喂輔食的應減量或暫停不喂;⑤對于年齡稍大患兒,可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喂養,如面條、米粥等。喂養時,一定要把握好喂養量,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逐漸過渡到正常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