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整體護理在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
張清秀
【摘要】目的 探討整體護理在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效果。方法 將10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行整體護理。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結果 干預組并發癥發生低(P<0.001),住院時間短(P<0.001),滿意度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實施整體護理,可以縮短住院天數,減少住院費用,降低并發癥,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 整體護理 老年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olistic nurs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 Methods:1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50 patients each.Routine nursing was provided for the control group,and holistic nursing was carried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01),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01),the patient satia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e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Conclusion:Apply holistic nursing to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was shorter,the hospital expenses was les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was lower, the patient satiafaction was higher.
【Key Words】Total hip replacement Holistic nursing Elderly patients
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患者為中心,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并把護理程序系統化的運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整體護理的目標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人的最佳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髖關節疾患的重要方法。[1] 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臨床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100例患者為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本科住院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齡65~83(70.3±4.2)歲。其中股骨頸骨折6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38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并且排除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急性波動期、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種、病情嚴重程度、麻醉方式、手術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行整體護理。整體護理內容包括:
1.2.1 術前護理
1.2.1.1心理護理。注意多巡視,根據患者不同心理反應,抓住主要心理特征進行心理護理。老年患者對手術的緊張恐懼心理較為普遍,要側重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說明手術的重要性及安全措施,給他們以足夠的心理支持,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對于憂慮懷疑心理和老年患者,要利用手術前接觸患者機會多的有利因素,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思考;遇到焦慮不安心理的老年患者,應充分理解他們的心情,適當、適時安排家屬探視,根據實際情況講解治療與手術之間的關系。同時要隨時了解患者需求并盡量予以解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2.1.2術前準備護理。做好術前詳細全身檢查及處理,監測血壓、血糖,控制在適應手術的范圍內。了解術前髖關節功能,髖關節周圍皮膚有無破損情況,對原有合并癥進行有效的治療,提高患者手術耐受力。術前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預防肺部感染;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免因不習慣發生尿潴留或便秘。術前常規備皮,無菌巾包扎,按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術前禁煙酒。[2]
1.2.2術后護理
1.2.2.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術后6~8小時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對全麻術后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對于術中出血量大的患者,有發生組織灌注量不足的危險,詳細了解術中失血及補液情況,嚴密掌握好輸液速度,觀察尿量,保證尿量每小時60ml以上,觀察雙下肢的末梢血運感覺和運動狀況,頸胸部皮膚及粘膜瘀斑及出血、水腫等情況,作好記錄,一旦發生變化,立即報告醫生迅速處理。
1.2.2.2疼痛的處理。通常疼痛在麻醉清醒后的2~6小時最劇烈,應向患者耐心講解術后切口疼痛是正常現象,并告知疼痛程度會逐漸減輕,以此給予一定的良性心理暗示,指導患者正確表達疼痛的程度,根據患者的情況使用鎮痛泵或止痛劑,并盡量預防性地提前給藥,以減輕患者的痛苦。還可使用交談、聽音樂等方法減輕患者的疼痛。對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在夜間給予止痛劑和安眠藥,使患者能夠入睡,患者轉換體位、咳嗽時,可按壓傷口,防止牽拉的疼痛。 1.2.2.3預防并發癥。(1)壓瘡:臥氣墊床,保持床單位柔軟、平整、干燥,每2h翻身1次或以健肢抬高臀部,按摩尾骶部及患肢關節等骨突部位,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皮膚受壓。翻身時應將髖關節和患肢同時平托,翻身后分別在兩大腿和小腿間放置適宜度的枕頭,使患肢維持外展位并和軀體呈一直線,以防假體脫位。(2)泌尿系感染:指導患者多飲水,早期排尿必要時誘導排尿,用手按壓恥骨上部,溫水清洗外陰等。患者需留置導尿時,嚴格無菌操作,并保持導尿管引流通暢,防止受壓、扭喵及尿液逆流。保持會陰部清潔。(3)便秘:術后應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高纖維膳食,指導腹部按摩,由右下腹至右上腹,再由左上腹至左下腹達恥骨聯合上方。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4)深靜脈栓塞:避免在患肢進行靜脈輸液.指導及協助患肢活動。注意聽取患者的主訴,同時經常觀察患肢腫脹、膚色、溫度、淺靜脈充盈情況及感覺可反應下肢靜脈回流情況。[3]
1.2.2.4康復指導。鼓勵患者做患肢功能鍛煉,再鼓勵患者做全身活動。功能鍛煉由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自覺主動活動。一般術后第2天做踝關節主動伸屈活動,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收縮股四頭肌、臀肌,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張力,防止肌肉萎縮。術后第3天開始用下肢關節康復機(CPM)進行功能鍛煉。
l.3效果評價 (1)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住院時間的比較。(2)采用醫院護理部下的“護理工作調查表”調查100例患者對護理的服務態度及技術操作水平、健康指導、疾病知識的宣教、護患溝通等20項內容的滿意度.每項5分,共100分。發放100張,收回100張。比較兩組的滿意度。
1.4統計學處理 采取PASW 18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干預組發生并發癥4例,其中壓瘡1例,便秘3例;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9例,其中壓瘡4例,便秘9例,靜脈血栓3例,感染3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705,P<0.001)。干預組住院時間(13.2±2.3)d,對照組住院時間(16.7±3.2)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280,P<0.001)。干預組滿意度100%(50/50),對照組滿意度92%(46/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67,P<0.05)。
3 討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目的是解除其髖關節疾病引起的疼痛,改善關節功能,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與指導對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具有十分的重要意義。本文采用整體護理,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其最佳護理,有效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滿意度,與對照組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時,整體護理能增強護士愛崗敬業的責任感.調動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了護理人員的潛在能力,在護理工作具有很強的運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吳文栩.1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隨訪[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6(7):11.
[2] 范琳,張振英.整體護理在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武警醫學, 2005.16(12):948.
[3] 陳利英,陳恩平. 預見性護理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10(17):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