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治未病”理論在整體護理實踐的運用及思考

郭秀君

【摘要】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對健康生活質量的更高追求,掌握中醫“治未病”的文化理念,指導臨床護理人員積極運用精神調攝法、飲食調理法、運動保健法及重視起居調理等健康教育內容,延伸和拓展“治未病”理論在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治未病”理論的廣泛運用有助于保健新醫學模式下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研究生命科學。

【關鍵詞】 治未病 預防保健服務理念 整體護理

隨著現代社會的蓬勃發展及日益競爭的環境,個體或群體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凸顯對健康狀況的影響。為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思路和模式,發揮中醫藥及其理論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的作用已成為中醫護理工作者的新課題,我們重新學習和審視傳統醫學優勢與現代護理學發展思路,運用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論體系及優勢,拓寬整體護理實踐內涵,強化護理人員在實踐中運用精神調攝法、飲食調理法、運動保健法和起居調理等方法積極開展健康宣教與養生保健指導,以滿足不同層次患者護理及康復需求。現將實踐思路與同道共同商榷。

1 “治未病”思想及其核心理念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有著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古稱“養生”,亦稱“攝生”“道生”,是調攝身體,保養生命的意思。其內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曰:“與其故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1]表明了古人防病之義重于治病之法。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對于健康人群來說,可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正氣,預防疾病的發生。對于患者而言“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可達到防止疾病發展與傳變的作用。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即主張通過飲食調理、運動保健、精神調攝等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因此,給予亞健康人群及時、合理、有效之養生保健手段的干預,可以緩解或提高亞健康人群的生活質量。養生保健手段對慢性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壓病、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疾病患者進行干預,可起到消除或減少患者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的影響。所以,掌握中醫“治未病”的文化理念,指導臨床護理人員積極運用精神調攝法、飲食調理法、運動保健法及重視起居調理等健康教育內容,延伸和拓展“治未病”理論在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中的積極作用已成為護理人員的新課題。

“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這是上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對健康生活質量的更高追求,“治未病”理念與實踐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2 “治未病”護理實踐新探索

2.1 精神調攝法拓展了健康教育的內涵《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保持心境平和內則七情無憂,真氣內存,精與神聚守,五臟六腑氣血調和流通,外則六淫無機可乘,身體內外調和,從而百病不生[2]。因此,減少不良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志波動,對養生防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加強新入院患者社會、心理、環境因素等資料的收集,充分掌握患者個性特征及其情志的變化,為建立良好、有效的護患溝通渠道奠定基礎。

情志調節的主要方法有清靜法、陶冶法、制約法、宣泄法等。這些調節方法適合于亞健康人群。清靜法中的修身養性觀念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夫養性,所以習以成性,性自原善,......性即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 [3]。此法強調宜少私寡欲,修心養性,循理自然,忌心神躁動。故高血壓病、冠心病、中風等肝陽上亢患者宜重視情志的調節。陶冶法是動靜相參情趣高雅的一項活動,可克服稟賦、年齡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對情志活動的不良影響。故不同性格的患者宜依據自身情況選擇書畫學習、種花養鳥、奕棋垂釣、音樂欣賞等。如稟賦急躁者可學習釣魚磨煉自己,以消除心脾燥熱;性格孤僻者,則可以選擇奕棋,以擴大社交面和與人交往的能力;對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建議在庭前屋后栽花種竹,則可從清芳幽雅之中領略大自然的生命氣息,以消除工作的單調和疲勞感。

《千金翼方》說:“醫者意也,善于用意,即為良醫” [3]。精神調攝法常用于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的康復,對因外傷、病后所致的形殘和頑疴等疾病的康復也可發揮一定的作用。常見有情志相勝法、開導法、順情法、暗示法等,選擇時必須根據患者個人經歷、文化程度、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不同來決定,避免方法不當,或太過、不及。不僅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良好的醫德素養,廣博的醫學知識,同時必須取得病人信賴,建立起良好的醫患交流關系,才能充分發揮精神調攝法的保健促進作用。

2.2 樹立辨證及科學的飲食調護原則,積極干預亞健康人群《素問·五常政大論》云:“谷肉果蔬,食養盡之”。所謂調飲食,就是對食物要經常調節,不能單一而進,如谷、肉、菜、葷素結合,四氣五味,相互配合,才能達到充分營養,滿足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的需要。飲食指導是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患者尤其是久病、年老體弱或恢復期者,飲食調養尤為關鍵,不可小視。“食飲有節”的提出,首見于《素問·上古天真論》,其基本精神是指人每日飲食有節,做到定時定量。飲食定量,要因人而定,適度為宜,近則保養脾胃,遠則無營養缺乏或過剩,并可減少肥胖、高血脂及冠心病之憂,故對于亞健康人群飲食調理更為首選方法。五味調和,葷素結合,是預防亞健康的食養原則。

《素問·圣真要大論》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故酸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故五味調和,才能對五臟起到全面的補益作用,從而使五臟之間功能始終保持相對協調。若偏食日久便會導致五臟之間的功能活動失調。

顧護脾胃,重在平常。隨著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年輕化,亞健康患者日常宜禁忌嗜煙飲酒、肥甘油膩、煎炸食物之習慣;宜軟、宜溫、飲食宜葷素結合、宜細嚼慢咽。同時注意保持情志的舒暢,尤其控制憂思郁怒之情緒,學會合理釋放壓力源,方能使身心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壽親養老新書》說:“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黏硬生冷”。后世醫家對飲食寒、溫太過而致病者有很多論述。尤其人到老年內臟功能活動減弱,故對生冷黏膩之物消化困難。遵循“早餐宜好,中餐宜飽,晚餐宜少”的三餐原則,加強患者三餐時的進食指導與督查可以減少諸多由于飲食不當造成的并發癥或誘發因素。因此定期加強治療飲食核對已成為護理工作核心制度之一。

三因制宜原則本是治病的原則。《醫學源流論》說:“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凡受風寒,難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劑,東南之人,氣浮而薄,凡遇風寒,易于舒泄,宜用疏通輕劑。”其本旨在說明治療中的因人而宜,但這一原則亦同樣適用于飲食調養。

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特點,選擇適合的營養食物,以及根據時令氣候的特點、四時氣候與內臟的密切關系而選用食物是三因制宜的根本。護理人員應充分領會中醫食療之精髓,正確引導患者或家屬遵從醫囑,開展科學的食補和調護方法,建立良好的溝通環節,使健康宣教及指導工作成為醫務人員與患者溝通的重要內容之一。

隨著現代社會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痛風等多發病的日益增高,中醫學辨證飲食調護對健康益壽和疾病康復已成為不可替代的一項預防保健手段。

2.3 順四時,起居調攝,建立良好行為習慣 起居調攝包括起居有常,安臥有方,謹防勞傷及居處環境與衣著宜忌等方面內容。人的起居應遵循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四季有常,如“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冬三月,此謂閑藏,水冰地訴,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四季調生,以使人與天地之氣相應,則六淫之氣少擾也。日常作息時間的規律化,起居作息合乎自然界陽氣消長的規律及人體的生理常度,可延年益壽,否則損壽或致病。這一觀念如能得到重視將大大減少亞健康人群。

《內經》曰:“勞則氣耗”,“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就是指勞力過度,損傷臟腑功能,致使臟氣衰,精血、津液耗傷。過度勞神指思慮太過,損傷心神脾氣,致使神疲乏力,失眠多夢,心悸不寧。因此超負荷工作以及為了晉級、加薪等眾多愿望使一些人無視健康,其養成的一些不良嗜好如通宵達旦的打麻將、棋牌、卡拉唱歌、失眠或睡眠缺乏,提早透支了健康,日久則積勞成疾。

遵循勞逸適度、合理休息、科學鍛煉的養生觀,注意醒后保養、顏面按摩等保健方法的實施,建立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臟腑生理功能,久而久之均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可見健康知識教育的普及及全民素質的提高是一項持久的工程。

2.4 有效開展傳統運動保健術,防止疾病的產生,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傳統的健身運動對人體有著運行氣血,協調臟腑,疏通經絡、強健筋骨、寧神定志、激發潛能的作用,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如通過自我按摩運動肢體可以達到調形的目的;通過呼吸納氣調整人體氣息,同時配合調形、調意實現氣血流通、潛藏內氣的作用。近年來瑜珈、拉丁舞、街舞、交誼舞、有氧運動、游泳運動等種種社會潮流均顯示了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人們渴望健康的良好意識。然而,能否科學、持久地進行自我運動保健活動更為至關重要,如慢阻肺患者開展呼吸操訓練,糖尿病患者開展簡化太極拳、有氧運動健身或散步等方法均需要醫務人員悉心指導并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傳統健身運動方法甚多,但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的原則,否則不能達到預期的養生效果,還會帶來較為嚴重的副作用。因此開展并推廣傳統保健運動是一項巨大工程,綜合性中醫醫院應當積極推進其在整體護理中的運用及研究。

3 討論

3.1 “治未病”思想是健康文化理念的體現中醫藥學在兩千多年的實踐過程中,蘊涵著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其中治“未病”被認為是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思想價值在于“治未病”思想由治病的醫學轉向保健的醫學,由過去重視科技的作用轉向更加重視人文關懷,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治未病”理念的廣泛運用有助于促進新醫學模式下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地研究生命科學。

3.2 建立“治未病”預防保健管理模式隨著“治未病”理論的廣泛實踐與探索,其預防保健管理體系的構建也成為新的問題。在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和三級醫療機構預防保健服務意識和功能的同時應建立社區人群健康檔案的科學管理體系,培養一批快捷高效的健康管理人員,最終為提高全民健康素質和21世紀醫學“維護健康”的目的,打下一定的基礎。

3.3 建立多層面的預防保健服務中心加強三級中醫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的聯合可將保健服務平臺延伸,提高醫院的兩個效益。因此緊緊圍繞健康維護與健康促進的要求,結合現代健康管理手段,明確服務內容,嘗試成立“治未病”中心、亞健康保健中心、養生保健中心、食療中心、社區健康檔案中心等機構,并加強護理人員在整體護理實踐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三因原則,以推進“治未病”工程的順利進行。

3.4 推動中醫護理科研的開展目前中醫護理科研是一個薄弱環節,如項目少、內容單一,回顧性總結多于新方法、新理論的研究[4]。因此,運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理論與技能,深入實施與研究“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理念和保健方法,加強護理人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培訓,繼承和發揚傳統醫學,深入開展中醫特色醫療服務與傳統護理技能在實踐中的運用與研究,有效提高綜合性中醫院在“治未病”工程中的作用與優勢是值得廣大護理同仁共同探索的新課題。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