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藍光聯合新生兒撫觸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研究
佚名
作者:蘇莉 張淑娟 姜秀文 鄭英花 楊麗娟
【摘要】 目的 觀察間歇藍光聯合撫觸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方法 將治療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以上兩組均采用雙面藍光治療儀照射治療,皮距上下各為45cm。光療期間奶瓶喂養,保證足夠熱能和水分。其中實驗組每隔2小時出箱休息10分鐘,每隔4小時治療后出箱撫觸治療一次,日內共間斷照射8小時,休息16小時。照射至黃疸為正常值范圍停止,最長不超過3日。對照組持續照射24小時,最長不超過3日。分別于照射前后測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含量。結果 本結果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使膽紅素水平下降幅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不良反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新生兒黃疸采用間斷藍光照射合并撫觸治療,具有良好的降黃作用。同時間斷治療減少了藍光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持續光療 間歇光療 撫觸 新生兒黃疸 光療副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足月新生兒144例,所有患兒血清膽紅素值大于205μmol/L并以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均符合光療指征。按治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72例,對照組72例,兩組嬰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Apar評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根據黃疸指數隨機將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胎齡37-40周,膽紅素濃度205—255μmol/L56例,256—340μmol/L16例;對照組72例,男55例,女17例。胎齡37-40周,膽紅素濃度205—255μmol/L50例,256-340 μmol/L22例,兩組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上兩組均采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廠生產的雙面藍光治療儀照射治療,皮距上下各為45cm。光療期間奶瓶喂養,保證足夠熱能和水分。其中實驗組每隔2小時出箱休息10分鐘,每隔4小時治療后撫觸治療一次,日內共間斷照射8小時,休息16小時。
照射至黃疸為正常值范圍停止(部分患兒4小時照射后加用撫觸即可達到正常值),最長不超過3日。對照組持續照射24小時,最長不超過3日。分別于照射前后測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含量,下降幅度大于或等于50%為顯效,小于50%為無效。
1.2.2觀察組撫觸方法 撫觸及按摩,在藍光照射4小時后,將嬰兒置于26-28℃環境中,濕度為50%-60%,護士將藍光照射間歇嬰兒抱到撫觸室,由經過專業訓練過的人員進行撫觸。每日一次,每次10-15分鐘,采用國際通用的撫觸方法。撫觸新生兒的頭頸和背部用指揉法,四肢用指捏法;按頭面、胸、腹、四肢、背部有序的進行,每個動作3到5次,不宜重復太多,當嬰兒疲勞、饑餓、煩躁、哭鬧厲害時,停止撫觸,撫觸后給予喂養,然后間斷藍光治療。 2 結果
3 討論
光療能有效的降低血清膽紅素,在各種波長的光源中,以藍光最為有效及常用。藍光波長高峰與膽紅素吸收波長相似。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發生變化,可使未結合膽紅素IxaZ行轉化為異構IxaE型,可經膽汁排泄到腸腔或從尿內排除。從而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降低,當血清膽紅素低于100μmol/L,光療不能進一步降低膽紅素,此時即達到飽和點。因此藍光照射時間長短與黃疸治療效果為非正向比例的關系。最近有動物試驗及臨床報道,藍光照射時間延長,而導致姐妹體染色體損傷。而間斷光療可避免上述不良反應發生及光療的副作用“發熱、腹瀉、皮疹、貧血、青銅證等”的發生。本結果顯示,間斷光療和持續光療在使膽紅素水平下降幅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不良反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也表明間歇光療避免的持續光療所至的血清游離脂肪酸(FFA)及色氨酸水平下降,且療效不受影響。撫觸治療可增加新生兒迷走神經的興奮性,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的分泌,增加食物的吸收能力。奶量攝入增加,刺激胃腸蠕動,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從而降低黃疸指數。
本結果顯示:新生兒黃疸采用間斷藍光照射合并撫觸治療,具有良好的降黃作用。在藍光照間期給予撫觸后,足量哺乳保證了嬰兒的營養供給及良好的排泄。同時間斷治療減少了藍光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了嬰兒治療質量,減少了患者家屬的擔憂及副作用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16.
[2] 張國風.母乳性黃疸的鑒別診斷叨.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