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觸和中醫按摩新生兒160例對嬰兒呼吸系統保健作用的臨床觀察
佚名
作者:呂秀霞,潘永珍,劉霞,孫巧玲
【摘要】 目的 探討撫觸和中醫按摩對嬰兒呼吸系統的保健作用。方法 通過對80例正常新生兒進行撫觸和中醫按摩,并隨機選擇條件相當的正常新生兒作為對照組,觀察嬰兒呼吸道感染的次數。結果 撫觸和中醫按摩組呼吸道感染的次數及治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結論 撫觸和中醫按摩能促進嬰兒呼吸系統的發育,增強抵抗力,且方法簡便易學,經濟實惠,值得推廣。
【關鍵詞】 撫觸;中醫按摩;穴位療法;呼吸道感染;保健;嬰兒
嬰兒撫觸是通過對嬰兒皮膚感官溫和的刺激,以促進嬰幼兒的健康發育。中醫按摩是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揉、按、捏、推),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二者有機的結合,更能增強嬰兒的抵抗力及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為探討撫觸、中醫按摩對嬰兒呼吸系統的影響,筆者進行了本次臨床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按照單純隨機抽樣兼顧自愿的原則,選擇200601~200901在本院住院正常分娩的足月順產、出生時體質量≥2 500 g、無產時窒息的新生兒16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兩組嬰兒的體質量、身高、頭圍、性別、喂養方式、父母年齡、文化水平、職業及喂養人的文化水平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撫觸按摩計劃及要求
嬰兒撫觸具體方法參照文獻國際標準通用手法和步驟[1],撫觸時間為新生兒出生24 h后,喂奶1 h后,安靜無哭鬧時進行。按正規國際撫觸標準進行(即全身按摩法)由頭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和手足的順序進行撫觸。每1個部位撫觸4~6次,手法要輕柔,但要有一定力度,先輕后重。環境選擇溫暖、安靜的房間,室溫26 ℃左右。中醫按摩技術是在嬰兒撫觸資料的基礎上增加了穴位按摩,面部及頭部的穴位有:百會、天庭、攢竹、太陽、迎香;胸腹部穴位:天樞、檀中、肚角、神闕、丹田;下肢及足:足三里、委中、涌泉穴;背部有肺俞穴、肝俞穴、長強穴;手部有小腸經、大腸經、脾經、腎經及肝經等。觀察組生后即開始中醫小兒按摩、撫觸,每日2次,每次撫觸10 min,按摩5 min,6個月后每次撫觸10 min,按摩10 min,對照組不做撫觸和按摩。
1.2.2 效果觀察
專業人員對觀察組嬰兒的父母進行撫觸、中醫小兒按摩的培訓,并發放相關的指導手冊,使其掌握方法,正規操作,并每月進行家訪1次,督促及詢問完成情況,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對照組亦每月進行家訪1次。兩組均記錄呼吸道感染次數及治愈時間。診斷指標按兒科學診斷標準[1]。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AS 8.1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嬰兒呼吸道感染次數及治愈時間比較
見表1。表1 嬰兒撫觸和中醫按摩(觀察組)呼吸道感染次數與治愈時間與對照組比較(略)注: 觀察組呼吸道感染次數較對照組感染次數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復快,t=3.26,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嬰兒撫觸是通過對嬰兒皮膚各部位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讓大量溫和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傳到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效應。對嬰兒生長發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撫觸不僅能使體質量增加,還能促進嬰兒的情商發育[2]。撫觸可促進β內啡肽,5羥色胺、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的分泌,減低應激反應,增強免疫應答[3],增強嬰兒抵抗力,減少發病次數,在撫觸的基礎上增加穴位的輕揉按摩,能調節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驗證明無論是患上呼吸道感染還是下呼吸道感染次數均較對照組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復快。 撫觸是一種簡便且行之有效的實用技術,這一全新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專業人士及家長的認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