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撫觸嬰兒對母嬰的影響
羅娟
注:兩組比較,P<0.05
2.2 兩組產婦泌乳量及睡眠質量比較 見表2~4。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撫觸組的產婦泌乳量和睡眠質量與對照組比較,撫觸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均P<0.05)。
注:兩組比較,P<0.05
注:兩組比較,P<0.05
注:兩組比較,P<0.05
2.3 兩組產后漿液性惡露消失的時間比較 見表5。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撫觸組產婦產后漿液惡露消失時間早于對照組(P<0.05)。
注:兩組比較,P<0.05
2.4 出生后5天內嬰兒體重增加和睡眠時間比較 見表6。嬰兒出生后5天內體重增加和睡眠時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注:兩組比較,P<0.05
3 討論 3.1 撫觸對嬰兒的影響 3.1.1 奶量及體重方面 及時、早期地給予有效撫觸,有助于增加新生兒體重[1]。本研究結果顯示,撫觸組奶量攝入及體重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接受撫觸的嬰兒頭圍、身長、體重增長較快,進行撫觸的嬰兒吃得飽、睡得香、身體質量明顯高于未進行撫觸的嬰兒。研究證明,撫觸能增加迷走神經張力,促進胃泌素、胰島素分泌和腸蠕動,從而促進糖原、脂肪和蛋白質合成,有利于營養(yǎng)的吸收[2],促進嬰兒生長發(fā)育加快。 3.1.2 嬰兒神經與行為發(fā)育方面 皮膚被覆在全身表面,約為體重的16%,內有大量感受觸覺的神經末梢和各種觸覺小體。皮膚是最大的感覺器官,是神經系統(tǒng)的外在感受器,這種觸覺感覺器可將所感受的刺激,通過傳入神經傳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大腦皮質對這些沖動進行分析、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并可以刺激腦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3]。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按摩人體可調動和增強機體功能,使異常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轉為正常。因此,撫觸可促進嬰兒各種神經行為和心理的發(fā)育,減少嬰兒對外界的應激,使其安靜,減少哭鬧,易入睡,睡眠更平穩(wěn)且時間延長。 3.2 撫觸對母親的影響 3.2.1 情緒方面 產婦經過劇烈疼痛的分娩后,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種幸福和滿足感,喜歡撫摸自己的寶寶。在撫摸中可放松緊張的神經,保持健康的心理。產婦在產后恢復期間容易感到孤獨,撫觸嬰兒可讓她心情愉悅,對產后身體恢復起到一定作用。有效撫觸有利于產婦產后恢復,滿足母子間肌膚接觸的渴望,有助于使產婦平穩(wěn)度過心理調適期,盡快進入母親角色,從而使產婦心理處于最佳狀態(tài),體會做母親的幸福感和責任感,減少產后抑郁的發(fā)生[4]。 3.2.2 泌乳量方面 泌乳是一個復雜而且多種內分泌激素參與的生理過程,頻繁吸吮乳頭及乳房排空亦起到重要作用。而撫觸可增加迷走神經緊張性,使其促進食物吸收的激素(如促胃液素、胰島素等)分泌增加,使嬰兒攝乳量增加[5]。同時嬰兒攝奶量增加,也促進了乳房排空。產婦通過撫觸嬰兒增加了嬰兒的攝奶量,頻繁吸吮奶頭使乳房排空,乳房排空促進泌乳。同時產婦在對嬰兒撫觸過程中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有利于產婦乳汁分泌增加。 3.2.3 睡眠方面 產婦分娩后精神總是處于興奮和警覺狀態(tài),擔心孩子會出現各種異常情況,嬰兒稍有哭鬧便緊張不安,變得異常敏感。產婦通過撫觸嬰兒,自己的心情放松,使嬰兒的哭泣少、入睡快,有助于產婦的休息,更促進了產后身體的恢復。 3.2.4 產后漿液性惡露 產婦分娩后一般經7~15天惡露消失。研究表明,撫觸可增加嬰兒的攝奶量、吸吮頻率及強度,有利于下丘腦分泌和釋放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加速子宮復舊。本研究表明,撫觸嬰兒的產婦惡露消失的時間明顯縮短,并且產婦精神上得到滿足,順利渡過產褥期。 4 小結 撫觸不僅僅是母嬰肌膚的接觸,更重要的是促進母嬰間的交流,增加母子感情。親情撫觸可促進嬰兒生長發(fā)育和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對增強免疫力、應激力和智力有一定益處。 產婦撫觸嬰兒的這種觸覺刺激,亦會引起母體激素反應,促進母乳量的增加,有助于母乳喂養(yǎng)。撫觸還能促進子宮復舊,加速惡露排出。通過與嬰兒情感的交流,產婦心情愉悅,有利于提高睡眠質量,這種母子之間親密接觸對母親和新生兒都相當重要,尤其生后數星期內親子間的互動,對往后親子關系建立有深遠的影響。 撫觸是一種成本低、效果好、簡單易行的新型護理技術,日益受到家長與護理人員的重視,值得推廣應用。
1 蔡紅,孫虹.關于嬰兒撫觸進一步探討.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19(3):24. 2 趙婉文,張建平,陳文才.撫觸對新生兒血糖及體重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1,36(4):275. 3 郭建華,滿立新,王東明,等.不同時期嬰兒開始撫觸對嬰兒智能發(fā)育的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2004,7(11):30-31. 4 王幻,齊衛(wèi)東.嬰兒撫觸工作體會.齊魯護理雜志,2002,8(2):127. 5 朱建幸,王德芬,沈月華,等.不同撫觸方法對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多中心臨床研究.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0,15(4):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