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觸對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的研究
周順環
【摘要】 目的:研究撫觸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影響,探討撫觸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益處。方法:隨機選擇60例剖宮產兒,分為撫觸組30例,對照組30例,以出生后第1天開始對撫觸組新生兒撫觸,每天3次,每次15min,兩組記錄每天體重,24h攝入奶量,并于第10~42天進行身長、頭圍、聽力部分行為測試。出院后由嬰兒母親完成記錄,定期隨訪,于第42天回醫院復查各項指標。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結果:接受撫觸的新生兒于42天后其體重、身長、頭圍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神經行為測試撫觸組于10天后兩項反射均優于對照組,撫觸組新生兒攝奶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撫觸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撫觸; 嬰兒; 生長發育
撫觸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一種新型健康概念,撫觸或按摩,英語稱之為"Fouch"。新生兒撫觸是通過醫護人員或父母對新生兒皮膚各部位有序,有技巧的撫摸、按摩,從而達到促進和治療目的。目前,撫觸已被認為是對嬰兒健康最有益自然的一種醫療技術,并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國外研究表明,撫觸可促進嬰兒體重的增長及應激能力的增強[1]。 我院于2001年開展了新生兒撫觸項目,對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進行撫觸,追蹤觀察其生長發育的情況,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出我院60例足月剖宮產兒,將其隨機分為撫觸組和對照組,其中撫觸組30例。對照組30例,選擇胎齡在37~42周,均無窒息史,母親無妊娠并發癥,兩組胎齡、出生體重、身長、頭圍、Apgar評分等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有可比性,并且均為混合喂養,除母乳外,輔以進口配方奶粉,熱卡為68calorid/dl。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于出生后第1天開始對撫觸組新生兒撫觸,每天3次,每次15min,兩組記錄每天體重,24h攝入奶量,并于第10、42天進行身長、頭圍、聽力部分行為測試。我們選擇剖宮產兒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他們在院時間長,便于產婦更好的掌握撫觸方法,出院后由嬰兒母親自己完成并記錄每天奶量,再由指定的社區醫務人員進行定期隨訪,第42天回醫院復測各項指標,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差異。
1.2.2 撫觸前的準備 首先選擇室溫適宜(28°C以上),環境舒適,安靜的房間,準備好所需的物品,如毛巾、尿片、替換衣物和嬰兒潤膚油,潤膚乳液,撫觸的時間選擇在洗澡后,午睡或就餐前,避免在嬰兒太飽、太餓或煩躁、疲勞時進行,可以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以利于嬰兒放松。
1.2.3 撫觸的時間和操作要領 進行撫觸前先溫暖雙手,涂抹嬰兒潤膚油于掌心,按照從頭到腳順序,頭面部→胸部→四肢→手、足→背部依次進行。其方法是:先從嬰兒臉部朝上開始,輕輕撫觸臉額兩側將其注意力轉向身體特定的一部分,讓他放松,以手臂為例,將緊繃、僵直的手臂輕輕甩動,然后放松,對著孩子微笑,同樣地也在身體其他部位重復這個動作。取適量嬰兒油,從前額中心處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劃出一個微笑狀,然后以同樣地方法用雙手拇指推壓眉頭、眼窩、人中、下巴等部位,然后是胸部,用雙手放在兩側肋緣,右手向上滑向嬰兒右肩,復原,左手以同樣方法進行。 再按摩其手部,將嬰兒雙手垂下,用另外一只手捏住其胳膊,從上臂到手腕輕輕擠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樣地方法按摩另外一只手,搓滾前臂和手,雙手夾住小手臂,上下搓滾,并輕拈寶寶的手腕和小手。在確保嬰兒手部不受傷的前提下,用拇指從手掌心按摩至手指,然后是腹部,從左到右按摩。按摩嬰兒的大腿、膝部、小腿,從大腿至踝部輕輕擠捏,然后按摩腳踝和足部,搓滾腿和足,雙手夾住腿和足,上下搓滾,并輕拈嬰兒的腳踝和腳掌,拇指從腳后跟按摩至腳趾、背部,舒緩背部肌肉,雙手平放在嬰兒背部,從頸部向下按摩,然后用指尖輕輕按摩脊柱兩邊的肌肉,再次從頸部向骶部迂回運動,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右臍痂脫落前不要按摩該區域。在撫觸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要保持目的接觸,動作要輕柔有序,逐漸增加壓力,用力適度,避免過度重復,先撫觸5min,然后再延長到15~20min,每天進行1~3次,住院期間由專人進行撫觸,并向嬰兒父母教授撫觸的方法,出院后由父母來繼續對嬰兒進行撫觸。
1.2.4 撫觸的注意事項 撫觸雖然不是一項很復雜的技術,但還是要注意諸如撫觸時間、室內溫度、撫觸方法、如何交流等問題,手法很重要,用力要適當,過輕的撫觸常會把新生兒弄得癢癢,反而引起嬰兒的反感,因而要注意輕重,逐漸增加壓力,以便嬰兒適應。撫觸時房間需保持溫暖,有明顯的體溫不穩定史的新生兒,應始終在暖箱或暖床中進行,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撫觸,最好在沐浴后,避免在進食1h以內進行撫觸,密切注意觀察新生兒在撫觸中的表現,并根據其反應及時調整撫觸方式和力量。在撫觸的任何階段,出現以下反應,如:哭鬧、肌張力增高、神經質、活動興奮性增加、膚色出現變化或出現嘔吐等,應停止該部位的按摩,如持續1min以上,應完全停止。撫觸在有些新生兒身上會有延遲反應,所以停止撫觸后,仍然要注意觀察一段時間。
2 結果
2.1 兩組嬰兒出生時體重、頭圍、身長的比較 出生時兩組體重、頭圍、身長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有可比性。
2.2 兩組嬰兒奶量攝入的比較 撫觸組嬰兒出生14d,每天平均攝入奶量(622.0±81.0)ml,對照組為(586.0±79.0)ml。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25,P<0.05)。
2.3 出生后42d體重、身長、頭圍的比較 出生后42d后撫觸組體重、身長、頭圍明顯優于對照組的體重、身長、頭圍,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出生42d后體重、頭圍和身長的比較(略)
2.4 行為測試 第10天跨越反射及托腹抬頭反射兩組有顯著性差異,撫觸組優于對照組,見表2。第10天踏步反射及拉起坐直豎頭反射及第42天4種行為測試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撫觸組與對照組出生后第10天行為測試比較(略)
2.5 聽力測試 第10天及第42天兩組均無差異(P>0.05)。
3 討論
3.1 撫觸有利于新生兒奶量的增加和體重增長 撫觸能夠促進小兒的奶量攝入增加及體重增長這一觀點已得到廣泛認同[2],本組資料分析顯示撫觸組奶量攝入高于對照組,與國外資料一致[3]。由于奶量攝入增加,撫觸組平均體重也較快恢復到出生體重水平,縮短了生理性體重下降持續時間,因而同時體重增加。根據研究證實,撫觸能增加迷走神經的緊張性,從而使促進食物吸收的激素如促胃泌素和胰島素等分泌增加,使吸收食物的能力增加,奶量攝入增加,體重亦隨之上升。同時,撫觸能減少嬰兒焦慮恐懼不安,增加睡眠時間,兩者均有利于體重增加和體格發育[2]。撫觸也有利于促進嬰兒β內啡肽、5羥色胺、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分泌,從而增強其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促進生長發育。頭圍、身長是生長發育的骨性標志,故未進行短期結果的比較,而第42天比較差異也不顯著,故推測撫觸對骨性標志的影響需更長時間的觀測。
3.2 撫觸有利于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發育 表2結果顯示,撫觸組新生兒生后第10天跨越反射、托腹抬頭反射等神經行為明顯優于對照組新生兒,差異有顯著性差異(P<0.05)。新生兒大腦各部分腦神經發育非常迅速,外界刺激越頻繁,腦神經細胞發育速度較快,新生兒出生后已具備視、聽等各種基本生理功能,并能對照顧的方式、環境的刺激作出回應。其中觸覺是最原始的感覺功能,皮膚又是面積最大的感覺器官,是中樞神經的外在感受器,通過加強新生兒全身皮膚感受器的刺激使中樞感受點興奮性增強,刺激神經細胞的形成及其與觸覺間的聯系,逐漸促使其神經系統發育和智能的成熟,促進大腦、小腦平衡的發育。同時,新生兒撫觸可使新生兒情緒穩定,反應靈敏,增強嬰兒的睡眠,并能改善睡眠質量。在撫觸的整個過程中,再配合我們的語言,撫觸嬰兒的哪個部位,就說出其名稱,有利于嬰兒提早認識該部位的名稱,還有利于促進嬰兒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讓嬰兒也感受到情感的連續和傳遞,故撫觸的刺激可以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據國外學者動物實驗發現,只要少量剝奪幼猴與母猴間的撫觸行為,就會停止了它對外界環境的探索,并導致無法適應外界環境,就會造成它們的腦部傷害和行為異常。故撫觸對新生兒而言,同樣有益于新生兒腦部的發育,而聽力結果分析,撫觸對聽力影響不大。 通過結果顯示,撫觸可使新生兒的各項發育指標,如頭圍、身長、體重等明顯優于未接受撫觸的孩子,顯示出撫觸其良好的效應,說明了撫觸療法確實可有效提高新生兒生長發育水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嬰兒撫觸是一種科學的育兒新方法,適合于0~1歲之間的孩子,據國外研究表明,給嬰兒系統的撫觸,有利于嬰兒生長發育。 嬰兒撫觸不僅僅可促進正常新生兒生長發育,它同時對疾病嬰兒有積極作用[4]。上海6家醫療機構曾開展了一項課題研究也顯示,經過撫觸,新生兒體重一般增加10%左右,患先天性貧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早期神經發育得到明顯促進。嬰兒撫觸是一種簡便、易行、安全而且節約醫療開支的新型健康育兒方法,非常值得我們推廣,希望不久的將來,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的行列中來,撫觸更多的小寶寶,讓他們更加健康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