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負壓吸引閉式引流在液氣胸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
朱華玉 樊敏
【摘要】目的 探討負壓吸引閉式引流在液氣胸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方法。方法 觀察我科18例液氣胸患者,并對其進行持續負壓吸引閉式引流,實施針對性護理。結果 17例患者均順利治愈出院,1例未愈自行出院。結論 對嚴重液氣胸患者及時應用負壓吸引閉式引流,加強護理措施,能促進肺盡早復張,減輕患者的痛苦。
【關鍵詞】 負壓吸引閉式引流 液氣胸 應用及護理
液氣胸是指氣體或者液體進入胸膜腔,可為自發性、外傷性、和人工氣胸。正常胸膜腔只有少量漿液胸膜,腔內壓力為-0.79-0.98Kpa[1]。進入胸膜腔的氣體或液體改變了胸膜腔的負壓狀態,肺組織部分或者完全被壓縮。胸部X線檢查能明確診斷。單側肺受壓不超過30%者,多無明顯癥狀,不需特殊治療,可自行吸收[2]。如肺受壓超過30%且癥狀明顯者,則需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我科2010年4月~2011年4月共收治液氣胸患者18例,采用負壓吸引閉式引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齡17-50歲,平均32.5歲。自發性氣胸8例,創傷性氣胸4例,創傷性血胸 2例,創傷性血氣胸4例。18例患者均經胸部 x線或 B超明確診斷,肺組織壓縮50%以上。發病時間最短6h,最長30d。臨床表現為肩部放射性痛、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
1.2 方法
1.2.1 中心負壓吸引器一套;一次性單瓶水封式胸腔閉式引流裝置一套。
1.2.2 患者取半臥位,選定穿刺部位,單純氣胸在患側鎖骨中線外側第2肋間或腋前線第4~5肋間[3];胸腔積液則通過B超或x線檢查選擇適當部位。選定肋間,消毒胸部皮膚,局部麻醉后,于肋骨上緣平行切開皮膚,切口約2~3cm,逐層分離至胸膜腔,插入胸腔引流管;或者插入Y型穿刺針,退出針芯另一側孔插入硅膠引流管后再退出Y型穿刺針( 此方法多用于單純氣胸),雙鉗夾住引流管,縫合皮膚, 縫線妥善固定引流管。
1.2.3 打開一次性胸腔閉式引流瓶,倒入無菌生理鹽水至“0”位線,連接好中心負壓吸引器,調節負壓至-1~-1.5kPa,接水封瓶和負壓吸引器,檢查各連接口有無松動、負壓是否在正常調節范圍。然后連接胸腔引流管,松開血管鉗,可見大量氣泡溢出。如胸腔積液,可見水封瓶有液體流出。患者一側胸腔內同時合并有較多的氣體和液體,需兩條胸管引流時,用Y型接頭連接雙管。以上操作均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 結果
本組病例均持續低負壓引流24~48h,觀察24h內未見有氣體溢出或液體流出<10ml。夾閉胸腔引流管行X線胸片檢查,全組病例肺膨脹良好,報告肺復張在95%以上。持續夾閉胸腔引流管觀察24~48h后,復查胸部x線,17例肺膨脹良好,患者無呼吸困難,給予拔管。1例因自發性氣胸病程長達1月,夾管后24 h復查胸部X線,報告肺再次被壓縮50%,重新持續低負壓引流又見大量氣體溢出,治療2d后,患者自行出院。其余患者9d拆線,復查胸部x線,肺膨脹良好,臨床治愈出院。
3 護理
3.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予以持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呼吸情況,持續低流量氧氣吸入。如有呼吸困難加重,血壓下降等情況,應立即檢查引流裝置是否引流不暢、引流量是否迅速增加,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2 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
3.2.1 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過長、扭曲,置管后定時擠壓引流管,每30~60min1次,防止纖維血塊阻塞管腔。擠壓護士站在患者術側,一手在引流管距胸壁管口10cm 處持續并捏壓阻斷胸腔引流管,同時前面一只手沖擊式地向遠端用力捏壓引流管,逐段進行,利用引流管內液體或空氣沖擊堵塞引流管的血凝塊或組織塊沖出引流管[4]。擠壓時兩手要前后相接。
3.2.2 密切觀察胸腔引流液的量、色變化 持續有效地低負壓吸引,可以引流出胸膜腔內的炎性分泌物和滲血,所以胸腔內引流出的量較單純水封瓶閉式引流來說要多,特別是術后6 h 內,很容易因為負壓吸引壓力過大、引流出液量過多,而使患者出現頭暈、出冷汗、血壓下降,血紅蛋白快速降低等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現象。
3.2.3 低負壓吸引要保持連續性、通暢性、有效性 連接負壓裝置前先檢查負壓表壓力是否正確,性能是否正常, 確保無誤后連接負壓管。當胸管還有氣體溢出或血液流出時,不要隨意中斷吸引,否則肺又會壓縮[5]。隨時觀察水封瓶內是否有氣體溢出和液體引出。因連續低負壓吸引,看不見水封瓶內的水柱波動,此時需要重點觀察各銜接口是否緊密,有無松脫和漏氣發生,連續負壓吸引引流24—48h水封瓶內應停止氣泡溢出,否則應考慮銜接處漏氣,或肺復張不全。如發現水柱波動或氣泡溢出突然減少或消失時,要查找原因,調整引流管的位置、確定引流管有無滑脫、阻塞或指導患者變化體位等。原因不明時及早告知醫生對癥處理。本組有1例負壓引流持續吸引24 h后仍可見較多氣泡溢出,檢查發現水封瓶與負壓吸引器連接口松脫,重新用膠布固定接口后,未見氣體溢出。
3.2.4 我科使用1次性胸腔閉式引流瓶,采取每周更換1次,并不會增加胸腔內感染及水封瓶內細菌定植的機會[6]。本組引流時間短,未超過1周,無需更換,減輕了患者的住院費用。
3.2.5 管道固定 術后先檢查胸管置入體內的長度,并做好標記,胸管置管口處用長膠布做交叉環形妥善固定后,放置于床旁,胸腔引流裝置低于心臟水平60~100cm處;搬運患者或更換引流瓶時用兩把血管鉗夾閉引流管上端,防止空氣進入及胸液返流,造成逆行感染。每4 h 評估一次胸管留置情況、胸液量、顏色變化、胸管置管周圍皮膚有無皮下氣腫等現象,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上。 3.2.6 體位 合適的體位不但利于引流通暢,亦能改善呼吸。麻醉清醒后取半臥位可使膈肌下降,胸腔容量擴大,不僅減輕了腹腔內臟器對心臟的壓力,還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輸出量,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全身組織供血、供氧情況,利于進行有效的呼吸,增加術后引流液順利引流,減少胸腔內殘液滯留。
3.2.7 胸腔引流管滑脫或松脫的處理 護士除了及時巡視外,應對患者及家屬給予相關知識宣教,告知如胸腔引流管松脫,立即用手捏緊松脫處上方的膠管;如胸腔引流管從胸部切口處滑脫,則立即用手捏住胸壁切口處皮膚。并呼叫值班醫護人員緊急處理。
3.2.8 拔管的護理 水封瓶中24 h無氣泡溢出或引流量明顯減少且顏色變淺,24小時引流液<50ml,膿液<10ml,胸部x線顯示肺膨脹良好無漏氣,患者無呼吸困難,即可拔除引流管[7]。在拔管時先囑病人先深吸一口氣,在吸氣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紗條和厚敷料封閉胸壁傷口,加壓包扎固定。拔管后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呼吸困難、切口漏氣、滲液、出血、皮下氣腫等,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本組拔除后均未出現異常 。
3.3 呼吸道護理
患者取半坐臥位,鼓勵患者做咳嗽、深呼吸運動及變換體位或吹氣球,以利于胸腔內液體、氣體排出,促進肺擴張。注意避免用力過猛,必要時超聲霧化吸人,促進排痰。
3.4 疼痛護理
由于胸部解剖特點,導致胸部置管患者比其他部位置管患者疼痛更明顯。因其手術切口為胸壁斜側切口,胸壁神經受損,故患者的疼痛程度較其他手術明顯,患者常訴引流管處切口疼痛,術后72h內患者的疼痛和疲倦較劇[8]。尤其是翻身活動、胸管擠壓、咳嗽咳痰后為甚,因此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盡可能滿足其需要,以提高患者舒適。包括對疼痛、止痛藥認識的教育,告知患者術后正確咳嗽、咳痰的方法以及早日活動對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意義,使其在思想上有一個初步認識,利于在術后能積極配合,減少對疼痛的恐懼感,促進早日康復;咳嗽、咳痰時指導患者用手按壓住傷口,減少因腹壓過高引起的疼痛;當患者坐起或翻身時,注意保持管道與身體同步,防止管道牽拉、扭曲,刺激傷口,加重疼痛[9]。低負壓吸引時,先按照負壓規定范圍控制好壓力值,最大壓力值不要超出吸引值,以免加重對胸膜刺激。然后根據患者自身對疼痛的表現程度、引流液量的多少,微調引流瓶上的壓力調節閥,達到最好的效果為止。本組出現1例患者肩背部劇痛,當拔出胸管1cm 后,疼痛緩解。
4 討論
4.1 負壓吸引閉式引流的優點
4.1.1 持續低負壓吸引胸腔閉式引流可持續引流胸腔內的積氣、積液,促使肺早日復張,破口提前愈合,迅速消滅死腔,減少感染[10]。
4.1.2 液氣胸患者肺壓縮30%以上者,使用一次性閉式引流瓶,可明顯縮短胸腔閉式引流的時間,盡快使肺組織膨脹,減輕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4.1.3 操作過程簡單,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2 使用負壓吸引閉式引流注意的問題
4.2.1 因整個系統是個密閉裝置, 因此應經常檢查各連接管接口是否松脫。
4.2.2 吸引負壓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1.5kPa,以免損傷肺組織和引起患者胸痛。
4.2.3 嚴密觀察氣體及液體引流量, 保持引流管通暢。
4.2.4 告知患者及家屬,不能隨意調節或關閉吸引器,以免影響引流效果。
4.2.5 患者因為負壓吸引器連接不宜離床活動。
參 考 文 獻
[1] 陸以佳主編.外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42.
[2] 段志泉主編.外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35.
[3] 姚景鵬主編.內科護理學[M] .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6.
[4] 劉光鈺,葉成利. 胸腔閉式引流患者地舒適護理探討[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 5(2):2.
[5] 彭莉莉. 持續低負壓吸引治療外傷性血氣胸的護理[J]. 華夏醫學, 2008, 5(21):989.
[6] 李清,朱解琳,蔣金芬,等.胸腔閉式引流一次性水封瓶更換時間的臨床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 :257.
[7] 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22.
[8] 朱麗霞,高鳳莉,梁曉坤,等. 胸外科術后72h 內患者舒適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7,3(42):225-228.
[9] 肖麗霞,韓翠華,劉英. 剖胸術后疼痛相關因素及護理[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6, 1(1):70.
[10] 王惠珍,鐘秋生.氣胸的低負壓閉式引流護理[J]. 現代醫院,2006,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