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病人的血管應用與護理
王莉 王風娟
【關鍵字】化療藥物 化療病人 護理體會 血管彈性
化療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靜脈途徑是其主要的給藥途徑。現將我院2000年5月~2003年4月化療病人的血管應用與護理體會做以下總結。
1 合理應用靜脈
化療病人有計劃的應用靜脈至關重要,應從初次化療時就重視。靜脈選擇應由小到大,由遠而近,左右交替。對長期化療的病人,尤其營養狀況不佳、皮下組織疏松、血管彈性差、脆性增加等情況的病人,靜脈穿刺有一定的難度。護理此類病人時,對于非化療期的營養支持等藥物,可選擇指背、手背靜脈輸入,保留雙上肢比較粗大的靜脈供化療期間使用。注射化療藥物時,應選擇管腔比較大、彈性良好、皮下組織豐厚的血管,以雙上肢為最佳選擇。避免在同一條血管上連日輸用化療藥物,應每日更換穿刺血管。對于預計外周淺靜脈不能完成化療時,應考慮深靜脈置管,減少對外周靜脈的損傷,防止藥物滲漏。我們臨床應用靜脈留置針于雙前臂靜脈實施化療,經觀察保留48~96小時,靜脈炎的發生率達30%以上。故我們認為此項技術在外周靜脈實施化療時應慎重考慮,最好行深靜脈置管。上腔靜脈綜合征的病人應選用雙下肢靜脈,乳腺癌根治術后病人避免在患肢輸液。對已出現靜脈炎反應的血管,避免使用。
2 做好化療過程中的護理
2.1 整體護理實行專人定期管理病人,這樣,護士熟悉病人情況,能更好的有計劃的應用靜脈。做好化療前的健康教育,告訴病人化療藥物的作用、副作用,教會病人化療中的配合方法。輸用化療藥物時,輸液肢體避免活動,防止針頭刺入血管致化療藥物滲漏而引起局部組織壞死,輸液局部感覺疼痛、腫脹等不適時及早反映。告訴病人局部熱敷、冷敷的作用和方法。液體輸完拔針時,教會病人有效的壓迫方法,并延長壓迫時間3~5分鐘,防止因凝血功能下降而形成瘀斑。
2.2遵守化療藥物注射的注意事項先用0.9%鹽水或5%葡萄糖做穿刺,確保無滲漏時,再加入或注射化療藥物。靜脈沖入化療藥物時,由于藥物濃度大,刺激性強,應邊推邊抽回血,并觀察局部血管反應,防止藥物滲漏。化療藥物注射完后,常規用0.9%鹽水快速沖入3~5分鐘,減少局部靜脈中殘留的化療藥物,減輕對局部靜脈的刺激。
2.3輸液過程密切觀察觀察局部血管反應,詢問病人有無疼痛感,觀察局部有無紅腫。若沿靜脈出現一條紅線,應減慢輸液速度,局部熱敷。每日對輸液靜脈局部常規熱敷2次,1次20~30分鐘。已出現靜脈炎反應的,應用50%硫酸鎂局部熱敷每日2次,或進行理療。但是,若化療藥物滲漏,局部使用相應的解毒劑5~10 ml或0.5%普魯卡因做封閉,然后冰敷24小時。
3 掌握熟練的注射技術和豐富的藥理知識
護士應加強基本功訓練,學習表淺靜脈解剖分布,對于穿刺失敗的原因及時分析,總結經驗,提高穿刺成功率。掌握化療藥物的作用原理,副反應及應用方法等,根據藥物濃度、滴速及有效血液濃度要求及時、準確、安全給藥。
4 討論
化療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靜脈途徑是其主要的給藥途徑。病人常需接受反復多次靜脈注射。由于化療藥物多為化學及生物堿制劑,反復多次因穿刺造成的機械刺激及高藥物濃度,不同的藥物酸堿度等均對局部有較強刺激而導致給藥靜脈及鄰近組織壞死[1-2],不僅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也給護理人員帶來困難,使腫瘤化療不能順利進行。
實施整體護理,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機械性刺激。系統的化療前教育,能夠促進病人密切配合。合理選擇血管,有計劃的應用,能夠相對減少化療藥物對局部靜脈的刺激時間,有利于血管的恢復,從而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指背第三級靜脈弓的靜脈,較粗大、行徑較直,外徑可達1.5 mm,側支循環好,且指背靜脈比較表淺,深度易掌握[3-4],故可以作為化療前期或后期的營養支持藥物的注射部位。提高護士靜脈注射技術水平,是預防機械性靜脈炎的有效方法。局部熱敷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血管內皮細胞代謝與恢復,是經濟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靜脈炎的有效方法,再配以藥物敷用,效果會更好。在實施化療中,綜合應用上述各項措施,能夠預防和減少靜脈炎的發生,減輕病人痛苦。
參考文獻
[1] 曹亞紅,魏娟,等.股靜脈穿刺置管用于腫瘤化療的觀察與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8):9.
[2] 吳勤,王鵬巨.靜脈給藥并發靜脈炎的發病機理和防治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1994,10(2):41.
[3] 朱志紅,楊麗,等.指背靜脈的解剖及其臨床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45.
[4]于靜姝.長期靜脈輸液者指間靜脈應用體會[J].實用護理雜志,1994,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