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中藥胎敏靈合并西藥治療抗磷脂抗體致復發性流產的臨床分析

佚名

作者:王冰潔,霍山,白寶敏,熊小英,羅頌平,王一烽,田佩玲,韓蘭英

【關鍵詞】 流產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胎敏靈(由壽胎丸去阿膠,加郁金、丹參、芍藥組成)合并西藥治療抗磷脂抗體(ACA)致復發性流產的治療效果。【方法】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ACA滴度,將87例血清ACA陽性患者隨機分為中西藥組、中藥組、西藥組進行治療。中藥組24例,口服胎敏靈,隔天1次。西藥組28例,口服強的松5mg,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肌注肝素鈉6125U,隔天1次;靜脈滴注人血丙種球蛋白25g,隔21d 1次。中西藥組口服胎敏靈和強的松、阿斯匹林及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用法與上兩組相同。用藥時間均從妊娠30余天至預產期前15d。觀察各組治療前后血清ACA滴度的改變和患者的妊娠成功率。【結果】在抗體滴度方面,各組患者治療后ACA滴度均較治療前為低(均P<001),其中以中西藥組療效最好(與中藥組和西藥組比較,P<005或P<001);在妊娠成功率方面,中西藥組的妊娠成功率為942%,優于中藥組的416%和西藥組的750%(P<001或P<005)。【結論】中藥胎敏靈合并強的松、阿斯匹林和丙種球蛋白對抗磷脂抗體所致復發性流產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流產,習慣性/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療法;胎敏靈/治療應用; 壽胎丸/治療應用;抗體,抗磷脂

復發性流產(RSA)是婦產科常見的疾病,發病率約占育齡婦女的1%~2%,其中60%為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1]。隨著生殖免疫研究的不斷深入,抗磷脂抗體(ACA)被認為是導致反復流產的因素之一。據報道,ACA陽性的孕婦發生死胎率高達66%~89%,圍產兒存活率僅為14%[2]。我們對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間收集到的87例ACA陽性RSA孕婦,分別采用中藥胎敏靈合并西藥治療、純中藥和純西藥治療方法,觀察其妊娠率及ACA抗體滴度變化,研究中藥胎敏靈合并西藥強的松、阿斯匹林和丙種球蛋白治療抗磷脂抗體所致反復流產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研究對象

病例來源于中山市博愛醫院不孕不育專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共105例,全部為妊娠婦女。其中18例因各種原因失訪,其余87例作為研究對象。

12 一般情況

孕婦年齡最小23歲,最大41歲;其中35歲以上者28例,占32%;流產次數最少2次,最多9次,平均349次/人;第1次懷孕即有流產史者占61%,90%胚胎在孕3個月內停止發育。

13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婦產科學》第五版(樂杰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12月版)關于復發性流產的診斷。納入標準:抗磷脂抗體檢測兩次均呈陽性者,且每次檢測相隔1個月以上。排除標準:每位患者在再次妊娠前檢測夫妻雙方染色體、致畸4項、ABO血型抗體、血紅蛋白電泳、抗子宮內膜抗體、性激素6項等,以排除上述原因引起的復發性流產。

2 研究方法

21 血清ACA的檢測

ACA的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ACA-IgG、ACA-IgM的定量檢測,采用美國Zeus Scientific公司試劑,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22 病例分組

所有病例在末次流產后均在門診登記注冊。根據再次妊娠時就診次序排列,按隨機方法進行病例分組,將受試者分為中藥組(24例)、西藥組(28例)和中西藥組(35例)。

23 治療方法

患者在妊娠30余天開始接受治療,一直到預產期前半個月停藥。中藥組采用胎敏靈,處方如下:菟絲子、桑寄生、川續斷、杜仲、生地、地骨皮、郁金、丹參、芍藥、甘草。采用廣東一方制藥廠單味中藥濃縮顆粒組方,隔天1劑沖服。西藥組服用強的松5mg、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肌注肝素鈉6125U,隔天1次;靜脈滴注人血丙種球蛋白25g,隔21d 1次。中西藥組給予中藥胎敏靈和強的松、阿斯匹林、丙種球蛋白,各藥用法與中藥組和西藥組相同。

24 療效評定

治療病例以順利分娩活嬰或20周后B超檢查胚胎發育良好為妊娠成功,以自然流產或B超診斷胚胎停止發育為妊娠失敗。

3 結果

31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ACA的改變

表1顯示,各組患者治療后ACA滴度較治療前均有下降(均P<001),其中以中西藥組療效最好(與中藥組和西藥組比P<005或P<001);而中藥組與西藥組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ACA滴度的變化(略)

32 各組患者妊娠成功率

表2顯示,中藥組妊娠成功率416%,西藥組妊娠成功率75%,中西藥組妊娠成功率942%。可見中西藥組療效最好(與西藥組比P<005,與中藥組比P<001);而西藥組則較中藥組為佳(P<005)。表2 3組患者妊娠成功率比較(略) 4 討論

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多年來困擾著不育婦女,以往的觀念認為流產是不可避免的,屬于人類的自然淘汰。隨著生殖免疫研究的不斷深入,抗磷脂抗體被認為是引起復發性流產的重要因素,現已知磷脂是構成細胞膜和胎盤絨毛膜的必要成分,ACA是機體針對細胞膜中暴露的磷脂所產生的帶負電荷的特異性抗體,可以與細胞膜中的磷脂結合。其導致流產的機理可能是:①ACA與血小板和血管內皮細胞膜的磷脂結合,激活補體,導致血小板裂解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胎盤發生栓塞;②抑制胎兒血管內的PGIα產生,胎兒循環障礙;③直接引起滋養層的損傷而引起流產或死胎[3]。有報道,65例ACA陽性的婦女中,242次妊娠均未給予治療,結果95%以上流產或胎死腹中而告終[4]。在治療方面,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和抗凝治療[5]。英國Clark A L報道,妊娠合并抗磷脂綜合征患者靜脈滴注免疫球蛋白后,19例孕婦中,活產嬰兒16例(84%)[6]。在中藥治療方面,廣州中醫藥大學報道,用補腎活血調經治療ACA陽性早期流產病人,抗體轉陰率為55%,效果優于阿斯匹林。本研究所收集的87例復發性流產孕婦,在以往的妊娠中,曾發生過總共304次自然流產或胚停。其中最多的1例是9胎死胎,經本方法治療后,患者37周早產1活嬰。由于本項目是采用前瞻性研究,并且納入研究的所有病例均為妊娠婦女,故研究的結果更具說服力。

復發性流產屬中醫的滑胎范疇。古代中醫理論雖然沒有ACA致復發性流產一說,但有關滑胎的論述與之相符。《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云:“懷胎三、五、七月,無故而胎自墮,至下次復孕亦復如是,數次墮胎謂之滑胎”。宋代《太平圣惠方》論“懷胎數落而不結實者”、“此是子宮虛冷所致”,明確提出滑胎病位在“胞宮”。王綸《明醫雜著》著重提出“其有墮數次,胎元損甚者,服藥須多,久則可以留”,主張本病貴在堅持長期治療,否則難以建功奏效,為后世醫家所廣為推崇。對滑胎的治療,《羅元愷醫著選》有:“對于多例的滑胎,均以壽胎丸加減,務求腎脾兼顧,氣血陰陽調治,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的經驗體會。胎敏靈以壽胎丸去阿膠,加郁金、丹參、芍藥組成。方中杜仲如《本草綱目》言:“味甘微辛,其氣溫平,甘溫能補,微辛能潤,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治“婦人胞胎不安”,“頻慣墮胎或三、四月即墮者”。菟絲子性味甘平,補肝腎而益精髓,“治婦人常習流產”,“其為滋陰通絡上品,陰中有陽,守而能走”。桑寄生、川續斷均有補肝腎,通經絡,益血安胎作用。以上四藥為主藥,取其補而不滯,通絡安胎之效。生地、地骨皮滋腎陰而降虛火,于溫補藥之中微清虛熱,調節陰陽。而郁金、丹參、芍藥三味均有活血行氣之功。丹參雖有活血祛瘀之效,但《日華子本草》言其“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治婦人經脈不調,產前胎不安”[7]。免疫藥理學研究證明,杜仲有免疫雙向調節作用,可用于治療免疫不孕或習慣性流產;郁金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丹參對免疫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8]。由此可見,胎敏靈組方用藥精辟嚴謹,恰到好處,為理想安胎之品。且查閱有關文獻,未見妊娠禁忌及胚胎毒性報道。

現代醫學認為,強的松有免疫抑制作用,抑制ACA的產生;丙種球蛋白可提供封閉抗體,并有免疫調節作用,負反饋抑制抗體ACA的產生,也可抑制損傷組織細胞因子的產生;阿斯匹林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凝血和防止胎盤血管血栓形成作用。因此,本研究應用中藥胎敏靈合并西藥強的松、阿斯匹林、丙種球蛋白治療ACA所致復發性流產,對降低抗體滴度和提高孕婦妊娠成功率都有很好的效果。

從研究結果來看,中藥在降低抗體滴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但在提高妊娠成功率方面不如西藥組;中西藥結合組減少了肝素鈉,免去長期肌注痛苦及溶血的可能;胎敏靈加西藥治療抗磷脂抗體復發性流產,抑制了相應抗體的產生,糾正母體對胚胎抗原的過度識別,使原有孕婦死胎率89%變為現在保胎成功率942%,同時也為ACA所致妊娠高危、早產、宮內胎兒發育不良、胎膜早破提供治療參考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將繼續對ACA復發性流產孕婦產時胎盤梗塞情況、胎兒出生計分以及生長發育過程進行追蹤分析和進行深入的研究。

[1]李翹竹,李慧芳,田秀珠.原因不明習慣性流產患者自身抗體的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8,33(1):13.

[2]羅麗蘭.不孕與不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91-292.

[3]毛秀英,楊金慶,章榮.APA、ACA檢測在反復自然流產中的意義[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1997,12(4):251.

[4]關錚.習慣性流產的免疫學[J].北京醫學,1995,17(5):281.

[5]黃仲英.反復自然流產的免疫學因素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2000,19(4):210.

[6]趙海波,夏夢蘭.妊娠合并抗磷脂綜合征靜注免疫球蛋白治療的結局[J].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2000,27(1):43.

[7]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8-480.

[8]駱和生,王培訓.免疫中藥學[M].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1999.126,127,323,324,326-329.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