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道地藥材知識產權的文化多樣性思考

李昶,黃璐琦

【關鍵詞】 道地藥材;中醫藥文化;知識產權保護

道地藥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且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1]。道地藥材的形成與我國特有的地理文化背景及中醫藥理論有關,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均未見到道地藥材的提法[2]。道地藥材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歲月滄桑而保存傳承下來,不僅承載著漫長的歷史文化,還包涵著中華民族特定的生態觀和環境觀,至今在我國社會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道地藥材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其重要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但文化價值則被忽視。因此,深入剖析道地藥材的文化價值并解析其文化特性,在此基礎上揭示出道地藥材文化的傳承意義,對于如何選擇道地藥材的保護路徑和模式將產生積極的啟示,同時對如何保護好不同類型的傳統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1 道地藥材的文化價值

道地藥材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深受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天藥合一”的道地觀切合“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學思想,表現出人與自然的辯證邏輯和辯證觀念。道地藥材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不但反映了中醫對病機、病因乃至“證”的深刻認識,更全面體現出中醫藥傳統文化對藥物性質、功效及其不良反應等問題的全面認知,是傳統醫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而道地藥材文化延續至今,藥用價值愈加顯現,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長盛不衰的象征之一。雖然在道地藥材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充滿了概念的更替、制度的變遷以及觀念的演進,卻映射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道地藥材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保留著形成民族身份的原生狀態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等,展現出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精神性生存價值。

2 道地藥材的文化特性

2.1 傳統穩定性

道地藥材溯源于我國原始先民的創造,流傳于漫長的農耕文化社會環境中,其原本是一種典型的地域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特色。道地藥材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年間,《神農本草經》中所述“土地所出,真偽新陳,并各有法”,即強調了區分產地,講究地道的重要性。該書收載了大量的先秦藥物知識,于各藥條后一般不注明產地,但從藥名所示,卻可看出若干藥物與產地的聯系。書中所載的365種藥物中,不少從藥名上看就帶有地道色彩,如巴戟天、蜀椒、蜀棗(山茱萸別

名)、秦椒、秦皮、吳茱萸、阿膠、代赭石等。巴、蜀、秦、吳、阿、代都是地名簡稱。而隨著歷史上產地變遷、資源融合甚至行政區劃設置的改變,道地藥材在空間上表現出聚集的態勢,與特定區域緊密聯系。如著名的“四大懷藥”即指產于古懷慶府所轄的博愛、武陟、孟縣、沁陽等地的地黃、山藥、牛膝、菊花;以“浙八味”(玄參、麥冬、白術、浙貝母、延胡索、白芍、郁金、菊花)為代表的浙江產道地藥材基本上分布在寧(波)紹(興)平原和北部太湖流域。道地藥材文化在歷經時間流轉、空間遷移和社會變革后仍然包涵著被人們忽視或忘卻的文化記憶,承載著中華文化獨特的內涵與意義。道地藥材在傳承過程中,盡管有的產地甚至來源都有所變化,但其主要內容和精神保持不變。這種相對固定的內容和精神,構成了道地藥材的傳統特性,形成傳統中醫藥的特定文化品質。道地藥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應變能力,與作為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呈現出更強的穩定性。一般道地藥材形成的時間都甚為久遠。如上述道地藥材的命名中,巴、蜀、秦、吳、東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國地名,沿用至今已經有數千年之久。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飽經戰亂,人文不斷變遷,尤其是近現代社會激烈變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但道地藥材一直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與其歷史傳統一脈相承。應當說,歷史的洗禮愈加賦予道地藥材無限的品質魅力,這也正是我們珍視道地藥材文化的重要原因。

2.2 價值延續性

道地藥材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自然延續下來的,與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自然演進共同進步和發展。由于道地藥材文化中包含著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狀況、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人類創造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原生態保留、反映和總結,因此,在大多數人類生活區域都已面臨不同程度的消亡危險時,道地藥材文化所獨有的科學價值使其在本質上屬于可無限延續下去的文化類型。道地藥材文化中蘊涵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及社會等學科知識,是現代醫藥創新的源泉之一,也是傳統中醫藥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現代研究表明,同一種藥材由于產地不同,質量確有差異,外觀、性狀、作用也有所不同。如廣州產穿心蓮抗菌作用遠較福建、安徽產者為優;四川綿陽、三臺產的川麥冬與浙江余姚滸山產的杭麥冬相比,不僅塊根短小,中央木心細弱不易抽出,皮薄嫩,而且味微甘,嚼之粘性差;黃芪的道地產區在山西,而湖北引種的黃芪植株較高大、根部分枝多質硬、味不甜而微苦,且不含微量元素硒[3]。又如,道地藥材的獨特、優良的加工技術保證“道地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道地藥材產區形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加工技術和經驗,這些技術和經驗保證了道地藥材與非道地藥材的品質差異,形成自己的道地性優勢。如川附子的加工,通過用膽巴水浸泡、煮沸、水漂、染色等步驟制成鹽附子、黑順片、黃附片等品種,制成的加工品毒性低、品質優[4]。

2.3 時代應變性

道地藥材在漫長的歷史傳承過程中,以滾雪球的方式吸納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傳承主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呈現出時代應變性,這種發展變化仍在進行并將延續下去。道地藥材中不乏有外來藥材的引種,如西洋參、西紅花、馬錢子、丁香、胡椒等。這在側面也反映出道地藥材文化并不是狹隘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兼容并收的特點,能夠主動吸納其他文化中積極的因素并轉化到已有的文化價值體系中,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文化的變異性在道地藥材的發展過程中更多地表現為道地藥材文化的持續創新。此外,道地藥材產區變遷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道地藥材文化呈現出變異性。如上黨人參轉為遼參,撫芍轉為川芍,陜西的甘遂轉至山西,安徽的白頭翁轉至東北等。這種道地藥材的變異,或因發現比原來更佳的新產區,或因原來的產區產量減少而無實際價值,或因人為的濫采濫伐而使資源枯竭等,使原有的最佳產地變成了歷史,人們又尋找開發藥材的新的最佳產地。和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道地藥材在歷史上就是這樣不斷更新、不斷演化、不斷發展的[5]。

2.4 表現形式多樣性

道地藥材的一般表述實際上指道地藥材的物質載體,即質優效佳的特定地域的藥材商品;這僅是道地藥材的有形表達,而無形表達應該是道地藥材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醫藥界對道地藥材的論述通常是基于有形性的認識,而對于道地藥材文化而言,更多地應該強調對其無形性的認識。但就一種具體的道地藥材而言,有形表達和無形表達常常是無法分離的,必須從整體上去全面認識和研究它。道地藥材文化的表現形式呈現多元化的特點,不僅包括有形的物態藥材商品,也包括無形的生態觀和環境觀、對傳統診療方式的信仰以及獨特的炮制加工技藝等。在傳承方式上,既有歷代本草的文字記載,也有代代相傳的口傳心授。道地藥材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更多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觀念。同是六味地黃丸,由于河南宛西制藥有限公司堅持采用道地藥材入藥,選用了銅陵鳳丹皮、溫縣懷山藥、伏牛山山茱萸、建甌澤瀉、金寨茯苓、武陟懷地黃,其售價和銷售量就遠高于其他廠家的同類產品,在市場上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3 道地藥材傳承的文化意義

首先,道地藥材不僅因其藥材商品的物質載體屬于物質文化的范疇,更因其內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可以被歸到精神文化的范疇。其二,由于文化的傳承并非文化傳統的簡單延續或單向傳遞,而是通過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得以實現的沉淀過程。道地藥材文化恰恰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人們的社會心理,時至今日,道地藥材仍然是制藥業、食品業、化妝品業等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且在醫藥科技創新中發揮出重要的先導作用。對于億萬中國人而言,道地藥材文化不僅傳遞著技術的文明,更是一種延續幾千年的特定生活方式。其三,道地藥材對于傳統中醫藥臨床療效的獨特意義,對于文化多樣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道地藥材的功效不僅在于能夠幫助患者從病痛中解脫,更意味著一種人文價值的回歸和精神心靈的撫慰。在某種意義上,認同道地藥材文化,就是承認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思想權利和價值選擇權利,是對文化生態平衡的切實維護。

4 道地藥材保護的路徑選擇

道地藥材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創造的知識產品,是其長期以來智力勞動和精神生產的產物,蘊涵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及社會等學科的知識,是現代醫藥創新的源泉之一。道地藥材在歷史、文化、精神、科學以及經濟等方面所表現的價值,均與知識產權有著密切聯系。道地藥材在特定的區域、群體中世代傳承,不斷創新,與現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的聯系和共性。道地藥材文化表現出諸多典型的知識產權特征,如無形性、地域性、可復制性等。更為重要的是,當前道地藥材文化的損害越來越多地表現為道地藥材知識產權利益的流失。由于道地藥材文化法律保護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道地藥材的概念被濫用、傳統炮制工藝瀕臨失傳、道地產區無法分享道地藥材在商業利用中的衍生利益等一系列問題,因而使得道地藥材偽品泛濫和質量下降,最終的結果將導致外部社會對道地藥材的來源、內涵及其他本質特征產生錯誤認識。這不僅會切斷特定群體同自己文化成果之間的身份聯系,使自己的文化貢獻被主流社會所遺忘,而且在外部社會公眾中形成了對道地藥材的負面文化印象。因此,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對道地藥材進行法律保護勢在必行。

5 道地藥材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及措施

根據道地藥材的特點,對其知識產權保護應采用綜合保護模式,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和行政保護手段相結合,并且以司法保護(主要是知識產權法)為主,以行政保護為輔,二者相互補充,各自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措施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5.1 采取分級分地域保護方式

道地藥材品種繁多,其藥用價值和瀕危程度不一,因此,對于經濟價值高的珍稀藥材應當優先保護。可以根據道地藥材的資源調查狀況劃分保護等級。對具有開發價值且能夠規模化、產業化的道地藥材品種優先發展,重點保護。另外,由于歷史上產地變遷、資源融合甚至行政區劃設置的改變,使得道地藥材在空間上呈區域聚集的態勢。因此,對道地藥材產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實行區域管理,重點以知識產權為紐帶,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域界限,跨部門與跨行政區協調管理,強化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道地藥材產區水、土、生物等資源,最大限度地順應自然規律,充分利用生態系統功能,實現道地產區的可持續發展。

5.2 鼓勵道地產區自發性保護

鼓勵道地產區成立非政府組織的保護協會或行業協會,吸引道地產區企業、個人的積極參與,對道地藥材的知識產權進行自律性保護。行業協會可以作為企業與管理部門之間的橋梁,有效協調藥農、生產銷售企業和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使用與日常維護交給行業協會處理,政府部門集中精力進行市場的管理監督。另外,由行業協會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引導藥農調整道地藥材的種植數量等,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并不斷促進道地藥材產業的發展。

5.3 建立完善的傳承人制度

對瀕臨失傳的道地藥材傳統炮制工藝,采取搶救措施,大力培養傳承人。在法律上明確傳承人的地位,可以通過主管部門對藥工命名和嘉獎,作為對藥工的精神鼓勵;對熟練掌握傳統技能的藥工給予特殊待遇,使其生活有保障并且優越,鼓勵帶徒授藝,使傳統炮制工藝后繼有人。

5.4 建立道地藥材文化保護基金

除了政府加大對道地藥材保護和發展的資金投入之外,可以設立道地藥材文化保護基金,用于道地藥材的保護、傳承人的培養和資助,加強文化傳承的引導,使道地藥材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之一。資金來源可以是多渠道的,應盡可能吸納國內外團體、社會組織、商業團體和個人的捐贈,并對捐贈者在稅收上予以減免,以鼓勵其對保護道地藥材文化的貢獻;適當時予以表彰,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以引起社會對道地藥材文化的廣泛關注。

總之,通過上述制度構建和具體措施的落實,逐步建立道地藥材有序合理的使用規則,避免不適當地歪曲使用道地藥材,保護道地藥材權利主體的物質權利和精神權利,同時平衡其與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將道地藥材的保護定位在一個適當的范圍,促進道地藥材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最終實現傳統中醫藥的創新和進步。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