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株鮑曼不動桿菌對13種抗生素的耐藥性淺析
沈佳麗
【摘 要】 目的 分析2010 年1 月至2010 年6 月本院臨床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性特點,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方法 對2010 年1 月至2010 年6 月細菌培養分離的株鮑曼不動桿菌,采用VITEK-32 細菌生化藥敏鑒定系統進行分析鑒定及配套藥敏試驗。結果 對2010 年上半年檢出的48 株鮑曼不動桿菌進行分析,對13 抗生素細菌耐藥性測定表明,鮑曼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的耐藥率最低,為20.8%,對左氧氟沙星、美羅培南、頭孢他啶等10 種抗生素耐藥率均大于50%。結論 在臨床工作中,鮑曼不動桿菌臨床分布逐年增加,耐藥率逐漸上升,耐藥譜廣,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有利于控制感染。 【關鍵詞】 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抗生素 鮑曼不動桿菌(A.baumannii)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來臨床感染率日益增多,且其耐藥性日益嚴重,已引起臨床和微生物學者的嚴重關注。鮑曼不動桿菌是條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發敗血癥、泌尿系感染、繼發性腦膜炎等。鮑曼不動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可在醫院環境中長期存活,對機體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危重患者以及ICU 中的患者威脅很大。鮑曼不動桿菌 的耐藥率逐年上升,特別是出現了對包括碳青霉稀類在內的所有抗生素的鮑曼不動桿菌[1],2010 年9月日本政府發現位于日本東京的帝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發生了大規模的細菌感染事件,致病菌就是“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為更好的指導臨床用藥,本文對2010年上半年臨床分離到的鮑曼不動桿菌進行了耐藥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收集2010 年1 月1 日~2009 年6 月30 日我院臨床送檢的各種做細菌培養的標本,包括痰液、咽拭子、血液、導管、分泌物、胸水、腹水等。 1.2 細菌培養 標本接種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放入5%CO2培養箱,35℃,24h 培養。 1.3 鑒定與藥敏 選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VITEK32 全自動細菌鑒定儀以及配套的藥敏卡進行最低抑菌濃度( MIC ) 測定, 以標準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做質檢,藥敏試驗結果按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NCCLS)藥敏標準報告 2 結果 2.1 48 株鮑曼不動桿菌的標本來源 共收集到痰液、咽拭子、血液、導管、分泌物、胸水、腹水等標本共4324 份,以痰液和咽拭子最多,兩者之和占總標本數的76.3%,共檢出陽性菌株1262 份,陽性檢出率29.2%,其中鮑曼不動桿菌48 株,陽性檢出率1.11%,占總菌數的3.80%。 2.2 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菌素類及氨基糖苷類抗 生素的耐藥率分析 見表1。
見表2。 3 討論 鮑曼不動桿菌在非發酵菌引起的感染中僅次于銅綠假單胞菌,而在不動桿菌屬中則占第一位[2]。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性已成為國際國內臨床上普遍面對的問題,而鮑曼不動桿菌是引起院內感染的主要條件致病菌,耐藥率逐年升高。 近年來,由于第三代、第四代頭孢菌素在臨床的廣泛應用,鮑曼不動桿菌等非發酵菌在醫院感染革蘭陰性桿菌中所占比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3],是醫院內不動桿菌感染暴發流行中最主要的菌株[4]。鮑曼不動桿菌鮑曼的耐藥機制主要為通過質粒介導、染色體突變、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的改變使抗菌藥物失去活性;基因型和耐藥型有一定的相關性,菌株獲得耐藥基因成分如質粒、轉座子等使得耐藥性高的同時,基因型的條帶也多而復雜[5]。這種多重耐藥性,給治療帶來許多困難,臨床治療可選擇的抗菌藥物比較少,常常導致臨床抗菌藥物治療失敗或病程延長。 本組資料中,鮑曼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復方新諾明和頭孢曲松的耐藥率較低,對三代、四代頭孢(除頭孢曲松)的耐藥率也在60.4~85.4%,而隨著臨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應用越來越多,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率也逐年上升,在本組資料中,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分別為56.2%和85.4%,這與報道也一致[1]。不動桿菌攜帶有多種耐藥基因,使其在院內感染中占有相當位置。目前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已成為臨床治療的難點,監測其耐藥性有重要意義。統計我院半年的資料可提示臨床在治療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時,可首選聯合制劑,并及時的聯合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