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高海拔地區160株酵母樣真菌檢測及耐藥性狀況調查

馬紅茹 李豫青 周海

【關鍵詞】 酵母樣真菌;耐藥性;高海拔地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影響人類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中,真菌感染在免疫受損的病人群體中發病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能與HIV感染、癌癥患者放療或化療、器官和骨髓移植、廣譜抗生素的濫用、激素的應用以及靜脈插管和血液透析等介入性操作的增加等因素有關。根據文獻報道,近年來人類各種條件致病菌感染呈現上升趨勢,并且耐藥率明顯上升[1]。國內平原地區對該項調查已經有相關報道,我省地處祖國西北,屬于高海拔、高寒、少氧地區,為了了解西寧地區(海拔2260米)各種條件致病真菌的感染和耐藥性狀況是否有上升趨勢,為此我們開展了此項調查。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的來源 青海省第一人民醫院患者送檢的痰(咽拭子)、尿液(尿拭子)、分泌物(膿)及糞便標本中分離獲得。質控菌株:ATCC14053購于衛生部生物制品檢定所, 生化鑒定板及藥敏鑒定板購于法國梅里埃公司。

12 分離方法 按照常規微生物檢驗的方法,將不同標本直接或增菌后接種于血液瓊脂和真菌培養基上經24~48h長出菌落,涂片進行革蘭染色,觀察形態,確認為真菌后,應用法國BIOMERIEUX的EXPRESSION自動鑒定系統對真菌進行生化及藥敏鑒定。生化鑒定用與鑒定系統配套的ATBID32C鑒定板,藥敏鑒定用與鑒定系統配套的ATB-FUNGUS鑒定板。

2 結果

160株酵母樣真菌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居首位,占663%(106/160),其次為熱帶假絲酵母菌占10.1%(16/160),乳酒假絲酵母及毛霉菌占4.4%(7/160),光滑假絲酵母菌占(6/160),近平滑假絲酵母菌及清酒假絲酵母菌各占3.1%(5/160),克柔假絲酵母菌及挪威假絲酵母菌各占1.3%(2/160),高里假絲酵母菌、產朊假絲酵母菌、星狀絲孢子菌、阿薩絲孢子菌均為1株,各占06%(1/160)。見表1。其對六種抗真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表1 160株酵母菌樣真菌在四種標本中的分布情況 (略)表2 160株酵母菌樣真菌對六種抗真菌藥物的耐藥率 株(略)

3 討論

(1)在160株真菌中以白色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檢出率最高(76.3%),這與文獻報道的引起人類感染和致病性真菌主要是白色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相符合[2]。我們檢出的白色假絲酵母菌占66.3%,略高于廣東吳愛武報道的61.5%[2],低于浙江沈翠芬報道的804%。熱帶假絲酵母菌10.0%,低于廣東報道的185%,高于浙江報道的8.2%。我們認為分離率的高低及分離種類的差異,固然與實驗條件、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合理性有關,另外也與我省地處高海拔地區的氣候條件、環境衛生狀況有一定的關系。

(2)在4種標本中,檢出率最高的痰液占775%(124株),其次為尿液、糞便、分泌物(膿)分別占144%(23株)、56%(9株)、25%(4株),與文獻報道的556%[4]。我們認為這與西寧地處高海拔地區,高寒、少氧、氣候干燥、黏膜容易受損,IgA分泌不足有關。

(3)在160株真菌的藥敏結果顯示:白色假絲酵母菌對6種抗真菌藥物均有一定耐藥率(47%~113%),中介耐藥率(76%~293%),熱帶假絲酵母菌5-氟嘧啶未見耐藥,其余5種抗真菌藥物的中介耐藥率(6 3%~250%)。毛霉菌對6種抗真菌藥物均有一定耐藥率(286%~429%),耐藥程度高。對5-氟嘧啶中介耐藥率(429%)。光滑假絲酵母菌對6種抗真菌藥物均有一定耐藥率(166%~333%),除制霉菌素,其他5種抗真菌藥物的中介耐藥率(166%~500%)。乳酒假絲酵母菌未見耐藥與中介。其余酵母樣真菌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中介耐藥率。由此可見,不同菌種對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不同,與文獻報道相同[5,6]。這就要求檢驗人員要做好鑒定真菌到種的工作及藥敏試驗,提示臨床在藥敏試驗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避免耐藥菌株的迅速上升和真菌引起院內感染的增多。

【參考文獻】

1 李娟,羅小銘酵母樣真菌的分離與藥敏試驗中華醫學檢驗,1999,22(增刊):16

2 吳愛武院內感染標本念珠菌調查與分析上海醫學檢驗,2000,13(3):172

3 沈翠芬184株酵母樣真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臨床醫學檢驗,2000,18(5):280

4 桂炳東酵母樣真菌的分離與藥敏試驗上海醫學檢驗,1999,14(4):216

5 周貴同,謝靈深部酵母菌感染的病原學變化及臨床意義中華醫學檢驗,1999,22(增刊):27

6 張建平,張春盛,辛德清,等酵母樣真菌的病原分布與耐藥性監測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5,4(1):6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