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腰-硬聯合麻醉用于女性患者腹部吸脂術的臨床觀察
隋成 王慶輝 張乙
羅哌卡因是純左旋長效酰胺類局麻藥,適用于周圍神經和椎管內阻滯。成年人應用羅哌卡因實施腰麻國內外已多有報道[1]。新型針內腰麻針,筆尖樣針頭對硬脊膜損傷小,腦脊液外漏減少,頭痛發生率低,使得腰-硬聯合麻醉得以廣泛開展[2]。本文旨在比較0.5%羅哌卡因3ml和0.5%布比卡因3ml重比重液行腰-硬聯合麻醉應用于女性患者腹部吸脂術的麻醉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擬行腹部吸脂術女性患者60例ASAI或II級,年齡21-48歲,體重58-75kg。均無椎管內麻醉禁忌癥。隨即分為兩組:羅哌卡因組(R組,n=30)和布比卡因組(B組,n=30)。
1.2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術室前均肌注魯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規監測ECG、HR、BP、SpO2,開放靜脈通路,快速靜注復方乳酸鈉7-10ml/kg,以預防蛛網膜下腔阻滯可能導致的低血壓和心動過緩?;颊咦髠扰P位,先用10mg/ml利多卡因(小于5ml)在穿刺處行局部浸潤麻醉,兩組均取L2-3間隙,用筆尖式脊麻-硬膜外聯合穿刺針穿刺,成功后見腦脊液溢出,在15-30s內,R組注入10%羅哌卡因1.5ml+10%葡萄糖1.5ml的混合液3ml,B組注入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的混合液3ml,注藥后推出腰麻針,再向頭側置入硬膜外導管4cm,固定導管后,患者改為仰臥位。若發生低血壓SBp<90mmHg或SBp<60mmHg或較基礎血壓下降>30%,則靜脈注射麻黃堿10-15mg;若發生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則靜脈注射阿托品0.5mg。手術開始10min時,靜注咪達唑侖0.03mg/kg輔助鎮靜。
1.3觀察指標 采用針刺法評估感覺阻滯效果。注藥后3min內每分鐘測定1次,以后每隔3-5分鐘測定1次,直至最后5min內2次測定的感覺阻滯平面一致為止,記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蛛網膜下腔注藥結束至感覺阻滯平面)首先達到T10 的時間和維持時間。采用改良的Bromage評分法評估運動神經阻滯效果測定。Bromage評分:0級,下肢運動自如;Ⅰ級,下肢發沉,能伸舉;Ⅱ級,下肢不能伸舉,膝能屈;Ⅲ級,髖、膝不能屈;Ⅳ級,髖、膝、踝均不能屈曲。
1.4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建數據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R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9.6min)與B組(9.8mi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運動阻滯起效時間(2.2min)較R組(3.0min)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組和B組感覺阻滯平面均達到T4,兩組感覺阻滯平面的上屆和下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R組運動阻滯維持時間(160 min),感覺阻滯維持時間(120 min)較B組運動阻滯維持時間(220min)、感覺阻滯維持時間(140min)均有統計學差異(P <0.05)、兩組麻醉質量均較好,麻醉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蛛網膜下腔注藥后心率和血壓均出現輕微下降,術后趨于穩定;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失血量減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在腹部吸脂術中腰-硬聯合麻醉可充分發揮腰麻和連續硬膜外麻醉的優點,麻醉藥用量少起效快,效果確切,肌松完全不受時間限制,對循環呼吸影響輕微,提高了手術質量,減輕了麻醉醫師負擔[3]。
羅哌卡因是一種左旋體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半衰期短,脂溶性低,它對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毒性低,具有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特性,目前已廣泛用于蛛網膜下腔麻醉[4],而吸脂手術需良好的鎮痛和鎮靜,對肌肉松弛要求不高,麻醉感覺阻滯起效時間兩組比較無差異而運動阻滯維護時間R組明顯短于B組,這提示羅哌卡因與布比卡因對C纖維的阻滯基本相似,對A纖維(運動纖維)的阻滯作用羅哌卡因明顯弱于布比卡因[5]。腹部吸脂術患者羅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蛛網膜下腔阻滯時,術中麻醉質量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相同劑量和濃度兩藥相比較運動阻滯維持時間羅哌卡因較布比卡因縮短約1h,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腰-硬聯合麻醉中,運動阻滯和感覺阻滯的維持時間均可滿足術中手術的需要,而吸脂手術對肌松要求不高,羅哌卡因具有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特性,其臨床效果更具優越性。
參 考 文 獻
[1]易杰,黃宇光,羅愛倫.羅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的臨床觀察.中華麻醉學雜志,2000,20:26-28.
[2]王俊科譯.臨床麻醉手冊.第5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93.
[3]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53-1454.
[4]高素清,尹世平,劉芬等.羅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宮產的臨床觀察.臨床麻醉學雜志,202,18:439.
[5]Bader AM, Datta S ,Flanagan H, et al. Comparison of buptvacaine and ropivacaine-induced conduction blockade in the isolated rabbit vagus nerve.Aneseh Analg,1989,68:72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