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政府職能與中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佚名
摘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既是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的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既要滿足當今的需要,又不對未來構成危害。在此期間,各級政府以及職能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政府職能;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余波未盡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影響。所幸中國中央政府運籌合理,出手果斷,中國經濟不僅率先走出了低谷,而且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領跑者。現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進入更深的層次,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調整利益分配,推動政治民主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將成為中國未來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我們注意到,事發不久,溫家寶總理在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的講話,總理還特別提到饅頭事件,他說: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總理還講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溫總理把惡性食品事件提升到道德滑坡層面,這是非常深刻有見地的思想。不過,這樣的事件,反映的不僅僅是道德滑坡問題,如果僅僅說是道德滑坡問題,很可能被聯想到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如果這樣聯想是冤枉了市場制度。只有不完善的市場制度、缺少法制的市場制度、政府職能缺位、越位、錯位的市場制度,才有可能導致道德滑坡。如果法制不健全,有法不執法,甚至執法者違法,那么僅僅指望靠道德去約束,怕只是緣木求魚而已。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各級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雙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倡導者、推動者。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動改革的過程中,按照培育“大市場,小政府”的目標,一直處于自我加壓、自我改革、自我革命的轉變過程之中,政府又是在改革中逐步弱化自身權力、轉變管理職能的實踐者。政府職能轉變與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是一個復雜的互動過程,是一個由相互適應到不適應,再到新的相互適應的過程。總之,出現經濟過熱的現象,以及今后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都與政府管理職能轉變是否及時到位,是否適應市場機制的情況密切相關。 我們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就必需切實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使之與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 眾所周知,幾十年來,中國已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管理職能轉變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政企分開使相當部分的政府職能己轉換給企業、社會組織和市場;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逐步擴大了市場調節的廣度和深度等。但是,與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在職能轉變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躍位、缺位、錯位甚至違規現象,這與思想上、認識上的誤區不無關系。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經濟指標;二是社會發展指標,如城鎮人口的比重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形成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等。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首先要實現發展觀的轉變,要改變原來僅對經濟指標關注變為對公共產品供給指標的關注。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國家采取對特定的產業和特定的企業進行傾斜扶持和重點干預政策,以此來促進經濟增長,嚴格地講這是違背市場化進程的。政府職能要從產業干預向創造市場環境轉變,要加快轉變對企業的管理方式,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為所有企業(國有與非國有)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要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以及融資方面為非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條件,使它們能夠先于外資企業平等享受國民待遇。同時,要發展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政府是通過一些法規、法令和政策維護社會秩序,對社會的人、財、物進行分配,在全面的、全能的職能下,政府成了社會的控制者、分配者、管理者。權利的集中,導致政府的效率低下,甚至滋生一些違規或腐敗現象。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不斷給企業和居民、消費者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在管理上政府要由“全面管理型”向“公共治理型”轉變,政府要改變直接投資管理過多項目的“企業家角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方面。政府要進行公共治理,治理既不是指統治,也不是指行政和管理,而是政府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它掌舵而不劃槳,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務。
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人民要求提供系統的、制度性的公共服務,而不是臨時性的、非規范性的服務;提供可持續性的、可發展性的公共服務而不是暫時性的、不可持續的公共服務。要達到公平、公正地對待社會的不同角色,必須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用法律手段調節市場,形成法制政府,實現從全面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轉變,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科學發展觀具有鮮明的特點。它把“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作為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整體推進,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要求。它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統,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它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基本準則,強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