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互聯(lián)網金融生態(tài)圈建設之物聯(lián)網
佚名
()這段時間,人工智能很熱,尤其是阿爾法狗與柯潔的比賽,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前幾天,感謝歡總給了張票,參加了一場人工智能峰會,有幸聽到國內外頂級專家的介紹,也想班門弄斧,談點自己的理解。
記得九十年代初剛入大學那會,老師告訴我們,計算機應用的三個階段,計算系統(tǒng),管理信息系級和決策支持系統(tǒng)。決策支持系統(tǒng)就需要人工智能,尤其在結構化程序邏輯到智能化決策邏輯,尤其告訴我們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技術的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能有70%的識別率,從那時起就對人工智能有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這幾年,隨著計算機性能提高,網絡技術的普及,大數據處理能力的應用,人工智能己經應用到各個方面。
系統(tǒng)感知環(huán)境和自動控制,傳感器及物聯(lián)網技術,讓機器能感知環(huán)境,加上運算和控制,出現很多無人使用設備,如無人機,無人駕使汽車等。
機器人等代替部分人的功能,或者人和機器有機的結合,尤其在生產,生活領域,機械工作,重復勞動,危險,辛苦工作環(huán)境的勞動,很多由機器人代替了,而且比人類更有效。
基于大數據基礎,網絡的群體智慧,充分利用電腦的計算能力,人機結合能力,跨媒體推理能力,出現部分具有類似人類判別,思考和學習能力的機器,比如有強大學習能力機器,有人類表情識別能力的機器,財務分折工具,客服服務系統(tǒng)等等,這是大家爭論最多的領域,也是最難預測的領域。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一種發(fā)展歷程和趨勢,人工智能必然建立在人類信息化的歷程中,數據+個性化必然是其發(fā)展和應用的方向。在信息聚合的基礎上,評估用戶反應,發(fā)掘客戶需求,建立系統(tǒng)與用戶的聯(lián)結和關系,快速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將是人工智能未來給我們帶來的最大驚喜。
未來,在數據整合的基礎上,利用物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云計算等技術,在各個行業(yè)的智慧應用系統(tǒng),將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各個方面,帶來各種方便。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工廠,智慧家俱,智慧辦公……其中人工智能將大有可為。
同時還有個感受,國內專家研究問題,大多是先定方向,確定概念和范圍,而國外專家往往在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城,不停地深入下去,階段性成果應用到市場,最后形成理論和體系。由此感覺,國內專家大多講概念和名詞,領導和專家往往分不清。
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會有何應用,螞蟻金服張家興說,‘’講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很多的人工智能技術,這些技術實際上賦予了我們各種能力,包括單元處理、圖象識別、語音識別、知識試圖、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能力并不代表著真正達成的效果,所以我們有從能力到應用的過程。我們把這些人工智能能力應用在什么地方?應用在與金融相關的各個方面,包括信用推薦、風控、搜索、智能助理、營銷。這是說得比較廣泛的,到底具體的點在哪里?螞蟻金服人工智能技術都應用于哪些方面?應該說已經應用到螞蟻金服對外提供的各種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中,比如說微貸/花唄、業(yè)務安全、信用、財富,業(yè)務安全這個部門可能是對 社會有社會責任心的一個機構,我們做了反洗錢,當然這要基于人工智能的技術。‘’一家之言,可以給大家一些思考。
對于銀行來說,智能客服,風險管理,產品定價,效益測試,客戶產品推薦等應該是人工智能使用的領域,但了解客戶需求,做出客戶個性化的產品,與客戶不斷全方位交互,實時針對內部資源和外部條件,優(yōu)化產品和定價,時時吸引客戶,將客戶培養(yǎng)成用戶,同時利用人工智能,降底成本,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首先定一個心中的小目標
2017年1月22日
隨著單位各項年終規(guī)定動作的結束,該考慮新的一年要干點什么,是該給自己定個小目標了。
互聯(lián)網金融生態(tài)圈建設是一個大課題,必須結合互聯(lián)網的業(yè)態(tài),讓金融自然融讓入業(yè)務流程,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圈。經過前期的一些準備,結合目標的要求,2017年準備研究一下目前電商的現狀,結合與我們的合作平臺,探索建立電商供應鏈生態(tài)圈。基本思路,基于目前電商業(yè)態(tài),利用各方資源,尋求電商行業(yè)的龍頭,以電商交易信息流為基礎,結合資金流和物流,搭建以供應鏈管理,資金結算和供應鏈融資為主要功能的公共平臺。
要完成這個目標,需要借助各方的力量,大家的幫忙,團隊的努力,還需要添點運氣。有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不管結果如何,歡迎有志者一起合作,為電商生態(tài)圈的建設作出自己的努力。今年的文字也將圍繞該話題,及時向大家匯報。
話題一、準備工作之了解物聯(lián)網
2017年2月16日
要實現小目標,準備工作少不了,尤其科技金融的一些基本原理需要學習。物聯(lián)網,云計算,大數據……
先來了解一下物聯(lián)網。
物聯(lián)網是指基于Internet利用射頻標簽(RFID)技術,電子產品編碼(EPC)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的一種網絡化物品實時信息共享系統(tǒng)。說白了是一種設備相聯(lián)的互聯(lián)網。老美還是歷害,98MIT提出EPC,99年美國自動識別技術實驗室提出物聯(lián)網概念,2005年國際電信聯(lián)盟正式提出標準。
從體系來看,通用的認識分為三層架構:感知控制層,數據傳輸層和數據處理層。主要特征是能夠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
說說簡單,要完成整個系統(tǒng)涉及到的技術還是挺多的。簡單說來會涉及到物聯(lián)網傳感技術(如每天上班考勤的刷卡技術),物聯(lián)網的標識和定位技術(如二維碼和物理定位),物聯(lián)網的通訊技術,物聯(lián)網的數據處理和信息安全。
了解一下基本原理,在實際應用中才不會被企業(yè)高大尚的口號騙去。
感知層的實現原現,傳感器是感知層最核心器件,能感受規(guī)定的被測量信息,并按照一定規(guī)律轉換成可用信號的器件或裝置。如智能手機的觸摸屏幕,就是利用手指的觸摸,通過導電層轉化為電信號來感知屏幕的x,y坐標。
同時,通過感知,來進行物體識別,位置識別和地理識別,從而明確物理網每個物體的個體,動作和位置,再通過信號轉化傳輸出去。標識的方法,常用的條形碼,二維碼,RFID技術;定位方法,常用的衛(wèi)星定位,蜂窩定位,WiFi定位和RFID定位。
第二層,就是信號的傳輸,采用就是常用的通信技術。最大的挑戰(zhàn)是海量數據,實時性,還有由于傳感器種類繁多引起的多樣性。當然,傳輸過程不失真,安全和時效,是通信的共同要求。
第三層,就是數據處理。數據處理也是在整個過程中都是需要的,前端感知設備現在也有很強的處理能為。這里的數據處理主要是由所涉及的物聯(lián)網應用決定,數據存儲,清洗,加工,再加上業(yè)務處理,同時還可能涉及到通知相關設備和人員的處理,反饋相關處理單元,基本做法與熟知IT系統(tǒng)沒本質差別,無非涉及到傳感器的控制會有所不同。
物聯(lián)網的安全與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相比,有其特殊性,技術要求可能更高。由于傳感技術的使用,可能會造成信息泄露,用戶設備可能會被跟蹤定位,傳輸過程和數據也同樣存在安全隱患。黑客未來對物聯(lián)網攻擊和入侵也許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電影里經常出現控制交通,關閉監(jiān)控等是完全可能的。
物聯(lián)網學下來,不少是高中的物理知識,大學的通信和計算機技術,雖然難度并不大,可早還給老師,只能一知半解,了解一點皮毛,供感興趣,又不愿化時間的人共享。(來源:美篇 文/行走老徐;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