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銅仁公路交通運輸對其經濟發展的作用影響研究
佚名
【論文關鍵詞】交通運輸 公路 經濟 【論文摘要】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網絡改善了城市經濟圈與外部的交流條件,加快了區域內部的經濟循環,帶動了城市經濟圈的開發和建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分析了公路交通運輸發展對貴州銅仁經濟發展的影響。 1.引言 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公路運輸比起鐵路、航運、空運所占比重更大,尤其在內陸地區,由于鐵路運輸的非直達性、內河的缺乏、空運成本高、以及高速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等諸多原岡,公路運輸已經成為地區間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運輸方式。因此,自二戰以來,世界各國公路運輸的發展十分興旺。歐、美、日等國家都大量投資,相繼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據統計,發達國家公路運輸里程占各種運輸方式運輸總和的比例高達60%以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交通迅速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已達到368萬公里,公路貨運量占全國運輸總貨運量的70%以上。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由于貴州地貌復雜給貴州的交通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公路交通運輸的落后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本文主要以貴州銅仁為例,分析公路交通運輸對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2.公路交通運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2.1、點軸開發理論 該理論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干線地區的人流和物流將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不斷降低,會形成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對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鎮,并由公路運輸干線將其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即公路沿線形成各種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帶等,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2、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認為距離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布局存存重大影響,并認為在運費、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三者中,運費是農業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交通運輸的發展狀況對運輸成本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作為內陸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最主要運輸方式為公路交通運輸,其快速直達的特點大大節省了各種工業原材料、貨物及農產品的運輸費用與運輸時間,這就為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2.3、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存在客觀差異。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外圍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落后地區)相對于中心(發達地區),處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并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外同空間經濟發展并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在內陸地區,公路交通是連接城市及其外圍農村的主要紐帶,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區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備條件之一, 因此,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及城鄉經濟一體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3.公路交通運輸發展對促進銅仁經濟發展影響分析 公路交通的落后,一直是制約貴州銅仁經濟發展的瓶頸。過去,由于這個地區農村公路發展相當滯后,沒有便利的交通,城鄉連接不暢,農民出行相當困難,農產品沒有銷路,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極大地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限制了農民生活的改善。自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銅仁加快了發展交通的步伐,修通了一條條通村路、資源路、旅游路。依托公路,資源優勢迅速轉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有力地推動了銅仁經濟的發展和計會的全面進步。銅仁市GDP也隨之從2000年的10?.77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40億元。 銅仁通過公路交通發展,其經濟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交通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通過公路建設,改善了城鄉交通,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依靠川主科技、華力農化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優質米、淀粉薯、生態畜、特色菜”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民收入連年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