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07年中國紡織經濟運行與產業結構調整調查
佚名
前不久,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為深入分析我國紡織經濟運行狀況;實地了解產業集群課題研究所涉及的內容;配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請配合做好結構調整及經濟運行專題調研的函”的工作等,前往河南、安徽、上海、杭州、南京、蕭山、江陰等省市、紡織產業集群地及相關紡織服裝企業、進出口公司、上市公司和交易市場,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一、紡織經濟運行穩定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
從調研企業情況看,紡織行業整體經濟運行平穩,特別是棉紡、毛紡、化纖、服裝等行業中龍頭企業的經濟效益穩定增長。但與此同時,也應密切注意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家降低出口退稅率以及原材料上漲壓力等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將使我國紡織行業整體經濟效益面臨較大的影響。
(一)棉紡織類企業
今年棉紡類企業主要受到來自兩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是由于受到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政策實施,部分地區政府對印染企業排水量加以限制,造成印染企業減產,致使上游棉紡織市場需求受到影響;二是針織產品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也使棉織類企業效益略有回調,尤其是色織類企業受到影響較大。以上海某企業為例,2007年以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以及流行品種的變動,牛仔布行情波動較大,企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該企業今年1—5月同比減產12—15%,預計全年企業凈利潤率同比去年的5%有所下降,河南某棉紡企業也同樣存在這一情況。預計今年利潤率比去年的1.3%進一步降低。
雖然,今年棉紡織類企業整體效益略有回調,但對行業龍頭企業,如華茂集團、魯泰集團等企業仍是例外。這些企業由于堅持科技進步、塑造品牌、產品質量第一的經營管理模式,保持較好的經營業績。安徽華茂集團2006年主營業務收入12.68億元,利潤總額1.2億元,利潤率達到9.4%,是全行業平均水平的2.6倍。預計今年企業的經濟效益將比去年還有進一步提高。
(二)化纖類企業
今年,由于化纖市場需求狀況好轉,以及原油價格的穩定,化纖類企業總體生產狀況普遍有所改善。以江蘇三房巷集團有限公司為例,該集團的主營產品包括聚酯、短纖、瓶片三類。由于化纖行業產能過剩,自2004年以來短纖處于下滑階段。于是新項目開工在近兩年減少,但市場需求卻一直維持在8%的增速,直到今年供需矛盾才有所緩解,短纖企業的經濟效益也相應好轉。近幾年,由于國際市場需求的帶動,瓶級切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仍是三房巷集團企業的盈利品種。受此影響,三房巷集團經營狀況有很大改善,今年該集團1—5月份實現銷售收入94億元,自營出口3.1億美元。預計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自營出口超過7億美元。
(三)服裝類企業
雖然服裝類出口企業受到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由于議價能力的存在,企業經濟效益基本上能夠維持在原有水平。其中,以加工貿易為主營業務的杭州愛夢妮亞服飾有限公司仍能夠維持5—10%的凈利潤率。以內銷為主的服裝類企業由于城鄉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服裝類市場銷售價格普遍有所上漲,企業整體盈利狀況較好。另外,從服裝交易市場來看,絲綢、服裝等交易價格有所上升;特別是國際品牌服裝的價格明顯高于國內服裝品牌價格。
(四)紡機類企業
近年來,我國紡機行業經過快速發展,企業已有相當的進步,但產品競爭非常激烈。目前,在市場競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第一,國內企業間競爭主要表現在產品的價格戰。雖然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但紡機產品價格卻有所下降;第二,國內企業為爭奪客戶資源,允許下游企業賒賬;第三,國內紡織企業對國產紡機產品具有抵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預計紡機行業2007年上半年企業毛利率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上海某機電集團的毛利率也比去年的10%有所下降。
二、企業重視創新能力,研發投入有所增加
企業普遍認識到科技創新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每年均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進工藝和研發新產品。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也確實為企業帶來了競爭優勢,贏得市場和利潤。
以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生產的精梳紗約占紗線總產量70%,其中緊密紡占20%。紗線無結頭率和無梭布比重均達到100%。企業每年可開發500個品種的新產品,新產品產量約占全年總產量的40%,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6.45%。依靠先進技術、創新能力,該企業產品以品種新、質量好、檔次高享譽國內外市場。
很多中小企業也認識到,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重視創新。杭州吉成化纖有限公司規模并不大,但企業堅持認為,重復投資一般化產品進入低價競爭,并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企業求發展根本上需要在產品和技術上有所突破,開發出差別化纖維,以贏得市場。在項目驗證上,投入一定資金調研市場。
盡管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仍是現階段紡織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但客觀上,行業內的骨干企業和一些在行業內尋求長遠發展的企業已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開始在自主創新方面做出應有的努力。但從行業整體來看,由于紡織服裝企業普遍利潤偏低,缺乏研發投入所必需的資金還是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企業重視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但國產設備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企業對于技術裝備問題都比較重視,每年都投入一定量資金購買新設備和對舊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以保證產品品種和質量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同時通過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減少用工,提高運行效率,節約成本,提升利潤。
在裝備國產化方面,安徽華茂現有設備中80%為國產設備。華茂認為,國產設備在價格和售后服務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一些技術差距不大的設備,如紡紗設備,企業傾向于使用國產。但很多國產設備在技術方面尚有欠缺,比如織布設備尚不能用國產替代進口。上海太平洋機電集團所屬的上海一紡機和中紡機也認為,紡機企業的競爭以技術為核心。隨著紡織產品結構調整,對中高端紡機的需求將增加,“高速、節能、減負、環保”將成為紡機行業的發展方向。但主要的問題在于部分國內紡機企業利潤較低,研發投入不具備應有的資金,新產品開發比較緩慢。
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通過了解企業的市場情況,可以明顯感受到,市場競爭正在日趨激烈。而競爭不僅來自同行業國內企業之間,也來自不同行業之間,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之間。杭州星盛紡織提出,由于針織品在市場中的比例不斷擴大,梭織市場正在相對萎縮,紡織企業的利潤受到影響。上海申南紡織表示,今年牛仔布的出口行情不好,影響了企業利潤。南京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對于牛仔布出口減少所做的解釋是,過去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無法生產檔次高、質量好的牛仔布,因此大量訂單停留在中國。而隨著這些國家紡織工業的迅速發展,其生產的面料品種、質量與中國產品的差距逐步縮小,加之這些國家的產品價格更低,很多訂單開始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流失。 另外,我們調研的企業均為規模較大、經營規范的企業。這些企業普遍反應,行業內存在不公平競爭的現象,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和行業的發展。這種不公平競爭主要來自經營不規范的小企業。這些小企業不嚴格遵守國家稅收法律制度,不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因此經營成本很低,導致大企業在產品價格方面不具有競爭優勢。同時,這些小企業為了達到以低價占領市場的目的,主要生產低檔產品,產品質量也不高。這不僅擠占了市場份額,也嚴重破壞了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形象。
五、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培育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缺失是我國紡織工業現階段存在的另一主要問題。貼牌加工的利潤低廉是行業內普遍認同的問題。調研組在走訪中也親身感受到了這一點。但調研組此次對于貼牌加工的另一點認識是,拋開加工費低廉的因素,貼牌加工實際上也能夠在扶助我國自主品牌成長、壯大方面發揮作用。調研組走訪的華西村服裝公司和陽光集團從不同角度說明了這一點。這兩家企業都為國際知名品牌進行貼牌加工生產,產品全部出口,加工利潤很低。華西村服裝公司在從事貼牌的同時,已經創建“華西村”和“Ren Bao”等自主品牌。該品牌由最初的團購銷售市場向零售市場過渡,并選擇城市開設專賣店。該公司認為,從事貼牌加工能夠讓企業在服裝版型設計和時尚潮流方面借鑒到很多東西,有助于為發展自主品牌提供經驗。同時,貼牌加工風險較小。在創建自主品牌的初期,保留貼牌加工可以為企業發展自主品牌提供穩定的經濟條件。江蘇陽光集團現有龐貝、威尼帝等自主服裝品牌,同時也為國際知名品牌Hugo Boss貼牌加工。該集團認為,國際品牌在品質方面的苛刻要求能夠督促企業發現自身不足,不斷進步。貼牌加工其實也是促進企業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
另外,雖然品牌的作用主要是在終端消費市場中鎖定消費者的情感,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上游產品也開始重視品牌,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安徽華茂的紗線品牌“乘風”,陽光集團的呢絨品牌“陽光”在市場上都享有盛譽。其品牌產品價格均高于同類產品,銷量依然很好,為企業帶來聲譽和利潤。
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及原材料上漲等因素,使紡織服裝出口企業面臨嚴峻考驗。主要表現在:人民幣升值減少出口利潤,增加風險;出口退稅率下調降低企業的利潤空間;貿易摩擦肯定影響企業的出口;中歐協議即將到期,一些主要出口歐盟的企業已經有意向在2008年年初擴大對歐出口規模。如果過多企業有這方面的計劃,必將再次由出口井噴引發劇烈貿易摩擦,破壞來之不易的中歐紡織品自由貿易;國家近期頻繁調整外貿政策,且政策逐步趨緊,使得出口環境缺少穩定性,給企業增加很多壓力。
六、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日趨稀缺
通過對杭州蕭山區、江蘇省江陰市、上海市三地區調研,可以發現制約這些地區紡織工業進一步發展最主要的問題是勞動力不足、土地成本上漲以及土地審批困難。
目前,這三個地區土地成本均呈直線上漲趨勢。在上海,由于土地成本上漲以及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大多數紡織企業均搬遷至鄰邊省市,市區內紡織生產企業非常少見。
同時,招工難、勞動力成本上漲較快等問題同樣困擾著整個紡織行業。其中,勞動力密集型的服裝、紡織企業所受負面影響巨大,而化纖、紡機由于屬于資本密集型項目,勞動力短缺的負面影響相對較輕。從走訪的數十家紡織服裝企業看,無論是江陰的陽光、安徽的華茂、蕭山的民營企業,為了吸引員工,目前工人待遇普遍有所提高。工資方面,近年來一直以每年7—8%的水平上漲。根據部分服裝加工企業反映,因勞動力供給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企業生產能力下降,企業接單較為慎重。
七、紡織集群優勢顯著,將延緩紡織服裝行業的梯度轉移
此次,我們重點調研杭州蕭山和江蘇省江陰市兩個紡織產業集群地。蕭山是我國著名的紡織產業集群地,紡織工業是該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地區總產值中所占比例達40%以上。預計2007年該地區能夠實現GDP3000億元,化纖、紡織、服裝產值約1600億元,占總產值的43%。紡織企業在該地區具有非常顯著的集聚效應,這種集聚效應的形成主要來自于該地區政府官員高效的服務意識、完整的產業鏈、企業家間的信息共享以及周邊專業市場(如中國輕紡城等)提供的及時信息。
江陰市是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基地市,紡織工業是該地區傳統支柱產業,在地區總產值中所占比例達30%以上。目前,江陰市政府把紡織行業列入了重點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提出了重點發展精紡面料、高檔紡織品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做大做強紡織產業,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全面提升紡織行業整體水平。雖然東部地區面臨土地、勞動力、能源要素日趨緊張等問題,但由于集群優勢的存在,紡織企業傾向于在原地區發展,而不是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與小企業之間已形成不公平競爭。這種不公平競爭主要來源于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執行的不統一,同時,與小企業相比,規模以上企業管理成本明顯偏高。因此,在產品價格競爭方面,往往大企業沒有小企業更具有優勢。小企業低價低質產品不僅擠占市場份額,同時也在國際上給中國的紡織服裝業樹立不良形象。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出臺執行社會責任標準的具體規定和辦法,而行業協會應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并協同監督、檢查企業執行情況,以確保企業間的競爭,是公平和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