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品外貿企業的經營戰略分析
袁玉清
摘要:作為世界紡織品出口大國,在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發達國家技術壁壘,企業人才流失等外部環境的嚴峻挑戰下,中國紡織品外貿企業急需尋求新的經營模式和經營戰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分析了中國紡織品外貿企業目前所遇到的挑戰,從價值鏈、技術更新、管理模式等多方面探索如何轉換企業的經營戰略,才能使中國紡織品外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紡織品外貿;匯率;通貨膨脹;技術壁壘;職業經理人
紡織品是中國的出口支柱產業之一,在穿衣消費、就業穩定、收入增長和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紡織品出口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的地位,據中國海關統計,2010年1—12月,中國紡織品出口總額達2 065.4億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長23.6%,占全國貨物貿易出口的13.1%(本信息來源:中國綢都http://www.168tex.com/NewsView-157586. html)。在過去的2010年里,中國紡織產品面臨著復雜的出口形勢。一方面國際市場需求較上年有一定好轉,發達經濟體的私人消費需求改善、企業庫存回補動力較強;而另一方面全球復蘇基礎不穩,諸多新的風險沖擊著全球經濟的恢復秩序;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各國匯率摩擦矛盾,技術壁壘等問題將全球貿易也拉入了低熱度“貿易戰”旋渦。面臨著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內部通貨膨脹的影響,中國2011年,中國紡織品出口形勢將更為復雜,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乏力、主權債務危機、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勞動力、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要素成本上漲壓力必將影響中國紡織品出口。面對眾多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舊的經營戰略模式急需轉換。 一、目前中國紡織品外貿企業經營的形勢分析 1.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使得出口的單價上升太快。棉花作為紡織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占所有紡織原料的40%以上。始于2010年9月份后的棉價飆升,使得棉質布料的價格上升120%(見圖1),其他化纖類的材料也有較大程度的上升。由于美國的寬松性的貨幣政策造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紡織品原材料的價格的上揚大大抑制了紡織品出口的發展。如果算上關稅和運輸費用,中國的紡織產品對比東歐國家已經沒有任何優勢。2010年棉花的價格波動史無前例,造成很多企業沒法報價,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商業機會。 2.人民幣緩慢升值,抑制出口增長。2010年中國外匯儲備已經突破28 000億美元,紡織品貿易的順差積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儲備過多也反應中國進口總額過低,國內需求過弱。同時因為歐美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的禁售,更加劇了中國的貿易順差。 就當前的形勢來看,人民幣緩慢升級的趨勢還是難以改變的。這也就意味著紡織品外貿企業的外幣報價將增加或者保持原價由此而造成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將下降。從實際影響看,2005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單邊升值是中國出口價值增速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1990—2005年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會引致中國紡織品出口價值增速降低0.596個百分點。 3.人才流失及家族管理模式急需轉變。紡織品外貿企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目前普通勞動力資源供求還處于相對平衡的階段,只要企業能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支付合理的薪水,用工荒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相比于此,我們大部分的紡織品外貿企業人才流失問題更加嚴重。紡織企業很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任人唯親現象嚴重,因此很多高層次的人才都得不到機會,即使少數企業能為這些高層次的人才支付高薪,但由于管理理念及經營模式的落后還是留不住人才,所以紡織行業的高層次人才多數集中于歐美的紡織品采購及港臺的技術類加工行業。在紡織企業的發展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比如組織結構簡單,責任明確,凝集力強,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這套體系已經不再適合大規模的企業發展。 有學識、有能力的親屬畢竟不多,其整體經營效率將隨企業規模的增大反而下降。 4.發達國家技術壁壘將加強。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TBT。其實技術性壁壘并不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歧視性的措施,而是歐美發達國家為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紡織欺詐及濫用人權,保證產品質量,而采取一些強制性或者非強制性的技術措施。其有合理性的一面,也有不合理性的一面。合理的方面是中國紡織企業為獲得國際通行的認證標志必須通過多項工廠健康及環境評估、實驗室測試、人權考核,例如ISO9000,ISO14000,OekoTex Standard 100,SA8000等認證,從而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不合理的方面是部分技術指標過高,不實際,使得部分紡織企業有點消極。比如北歐的印花類床單和被套都是60度水的洗滌,令國內的多數企業在很多方面達不到其技術要求。其實用60度水去洗滌床單是很大的能源浪費,而且也不能消毒,30~40度的水洗更合理。 二、新的國際形勢下如何轉換經營戰略模式 1.改善原有的企業價值鏈。中國大多數紡織品外貿企業的價值鏈的主體活動包括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制造、配送與分銷、銷售與服務。我們只有改善價值鏈中的某些環節才能提高企業的核心能力。根據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麥爾(GaryHamel)的理論,企業的核心能力是某一組織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組合,它具有使一項關鍵業務達到業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是能夠提供企業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但是目前紡織企業除了勞動力成本略有優勢外,其他方面還需要做多方面的改進。首先,要堅持自主開發產品,目前大多數紡織企業都是OEM代工,生產的都是外國設計師的作品。紡織品企業都是從這里第一步開始的,也是中國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是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如果有自己的設計和創新,毫無疑問產品的附加值將大大提高。從OEM定牌加工,再到OEM自行設計的定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企業才能夠獲得高額的利潤,然后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也是企業從成本領先戰略到差異化戰略的過渡。其次,企業要著手前后一體化的活動,就此才可以大大節約成本。例如并購原材料廠或后處理工廠。最明顯的就是羊絨產品的企業,其原材料成本超過了80%,如果工廠自己控制羊絨紗線,其產品成本將下降10%。在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莫過于香港知名的制衣企業溢達集團,從事的是從種棉花到生產成衣的一條龍服務。最后,要注重質量管理。由于紡織品大多數由手工生產,容易出現質量問題。以放松質量管理的代價去節約成本是最不可取的。現在幾乎所有的外商采購都要對中國的出口紡織產品進行品質檢驗,說明買家還是不放心。免檢才是中國企業奮斗的目標,如果企業自身產品質量好,可以達到免檢的要求,買賣雙方的成本都會下降,所以采取有效和全面的質量管理尤其重要。總之,企業價值活動有可能產生兩方面的戰略優勢,即差異優勢和成本優勢。差異優勢強化企業與眾不同的競爭地位,成本優勢使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利潤。通過改善原有的價值鏈,企業可以確定不同價值活動的成本或差異特性,選擇恰當的戰略方案;同時這種分析又是針對具體活動展開的,因而有利于提出具體內容的戰略活動,完善經營戰略方案。
2.嘗試國際化經營模式。在企業的價值鏈得到改善后,企業必然會產生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力。對于有競爭優勢的紡織品外貿企業,可以嘗試國際化經營。其一,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必須“走出去”,企業可以海外辦廠,尋找勞動力資源比中國更便宜的國家,例如越南,柬埔寨,泰國。香港紡織業發展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很多國際化的經驗值得借鑒。現在大陸也有很多紡織品企業在海外辦廠了,但是規模還不是很大。紡織企業海外辦廠,必須注意產業鏈,當地法規,當地人才等問題。 企業“走出去”不是為了轉移落后,而是要更好的開拓海外資源,從而使企業更有競爭力。其二,企業要開發海外企業的當地市場。中國的海外企業大多是歐美采購商的OEM工廠,如果能積極的開發海外企業的當地市場,企業的市場無疑將得到擴大。從了解當地人民的文化和消費習慣入手,必須設計出當地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才能贏得市場。有些市場是本來就存在的,企業只要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合理的價格就行,但是企業同時創新設計自己的產品從而獲得新的市場將使企業的核心能力大大提高。其三,企業進行集團式國際化,也就是說集團在各個不同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和相應的市場,各分部之間有原材料供應、輔料供應、生產加工、銷售、船運等多方面的業務往來。企業可以結合各個不同國家在某個方面的優勢,從而在全球競爭方面產生優勢。另外,集團式的國際化公司在稅收方面也可以找到最優的繳納模式。 3.培養人才,建立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家族式或國有終身制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于現代企業的運作。不論是私有還是國有,現代企業運作的最佳模式是企業股份制,職業經理人管理,而不是企業的所有者自己來管理。從美國企業的發展史來看,其已經為中國企業樹立了成功的典范。比如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其幾大股東從來不直接參與管理,只負責管理者的任命和分紅。建立規范的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要注意幾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第一,要加強企業內部人才的培養。現階段,中國企業大多缺少技術和管理型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一般都不開發設計產品和技術創新,從而使國內紡織類高校畢業的高端人才不能發揮其才能,所以很多此類人才要么轉行,要么到外資紡織品企業就業。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大批紡織專業人才的發展潛力。企業要想有全球的競爭能力,必須培養人才。只有有了好的人才,企業才能夠保持持續性的發展。 第二,建立對職業經理人有效管理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現代股份企業采取年薪和股票期權,風險抵押金等對職業經理人進行激勵與約束,只有在激勵的同時約束機制也要跟上,才能有利于職業經理人的成長。關于約束機制。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企業內部約束,一是當事人之間的約束,即企業老板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約束,二是激勵機制中體現約束,因為沒有約束,激勵會把人慣壞的,期權是更好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外部約束機制,首先是法律約束;其次是團隊約束以及道德、社會輿論約束。由此可見,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對紡織企業尤其重要。有了相關的職業經理人機制,職業經理人和企業主之間才能建立信任,從而共同推動企業的發展。 4.技術及經營理念更新。目前中國的紡織品外貿企業都還是處于低技術的階段,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全球最先進的紡紗、織布、印染、后處理、車縫等機器都是歐美和日本壟斷的。只有西方的機器進行技術換代了,才會把落后的機器賣到中國,所以一些先進機器或者特種的布料中國還只能從歐美或日本進口。由此看來,中國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才能夠更好的克服西方國家的技術壁壘。首先,必須大力投資進行技術設備開發。中國外貿紡織企業發展二十多年了,但是技術設備還比較落后。絕大多數紡織設備企業都只熱衷于仿造國外的設備。其實這并不是學習,中國企業要做的是主動發展新技術,新工藝,使紡織品向精加工方向發展。技術設備涉及到中國的全面發展問題,必須提到國家層面的戰略性高度。其次,要加強對生態紡織品的技術開發和研究。中國紡織服裝業盡管在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屬、致癌化工料和甲醛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還一直是按西方國家的要求在做。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應該有自己的生態紡織品的標準。如果中國自行建立的要求都在歐美標準之上,技術壁壘也就不復存在。最后,中國企業必須學習國際先進的經營理念,轉變經營理念才能找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企業并不只是簡單地通過歐美采購商的評估和檢測,而是要用創新的經營理念去管理企業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