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礎及其時空耦合
張玲秀
摘 要:本文通過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環境、基礎與優勢分析,提出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略、時序和路徑選擇,對于區域中長期規劃和地區發展戰略選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濱海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時空耦合
隨著中央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電動汽車、信息產業、新一代移動通訊和三網融合產業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進一步明晰,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是濱海新區適應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加速經濟科技變革、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增強綜合實力、提升生產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區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的必然選擇。正確分析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與優勢,確定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與目標,處理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上的擺布和發展時序上的安排,將是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敗的關鍵。 一、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環境分析 (一)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為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緣 1.國際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流向的新趨向。 隨著金融危機對西方經濟實體影響的削弱,當前世界經濟重心日益多元化,而國際資金流向進一步向東環太平洋地區集聚。這一趨勢從兩個方面加速了亞太沿岸區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進程: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西方少數國家對某些尖端科技技術的世界壟斷地位,形成有競爭的高端技術供方市場;另一方面西方資本進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太平洋地區進行直接投資,有利于發揮這些地區的后發優勢。 2.國際產業轉移推動了國際分工的新變化,價值鏈上的分工成為新型國際分工的一種主要形式。 國際金融危機迫使發達國家進一步放棄重化工業和傳統制造加工業,如汽車、裝備制造和部分成熟服務業,對我國通過投資參與,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同時借勢發展新興產業提供了機會。據估計,2015年環保產業產值可達2萬億,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至少達到數萬億元,數字電視終端和服務未來六年可帶動近2萬億元的產值①。 (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濱海新區產業和功能定位的客觀要求 1.第三增長極國家戰略定位的要求。 濱海新區要想承擔起第三增長極的歷史重任,成為先進制造業的研發和轉化基地、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在環渤海區域發揮更大的輻射作用和服務功能,一定要打破常規發展模式,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2.國家科技創新城區建設的需要。 天津濱海新區被科技部確定為2010年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到2015年,濱海新區 將初步建設成為高水平的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成為北方重要的國際化、研發轉化一體化的 現代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無不以“科技創新、科技引領”為特質,到2015年,濱海新區確定的六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帶動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過半。 (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實際需要 1.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濱海新區服務業比重近三成,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于當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而第二產業中又以初級層次的制造業為主,自主創新嚴重不足,尤其是缺乏技術原創。加速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新興技術產業的支撐。 2.從二產內部結構來看,以初加工、資源開采型為主,附加值普遍偏低。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石油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五個產業占整個工業產值的72%。 3.從三產內部結構來看,傳統第三產業在第三產業中比重過大。 交通倉儲郵電業和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占第三產業60%以上,新興服務行業,尤其是金融保險的比重偏低,金融保險業僅占2.13% 。其他如文化、旅游、娛樂等新興行業雖然近幾年有所增長,但比重還是較低。 4.從所有制結構來看,國有和市屬大企業占較大比例。 國有企業為主的所有制結構,造成產業本地化能力不足,產業鏈延伸受限。大多數外資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其產品關鍵性零部件和原材料或者通過國際供應鏈供應,或者于東道國的相關企業采購,使得外資企業形成“兩頭在外”的局面,生產和研發的本地化程度比較低,技術擴散效應有限,本地企業很難納入到全球分工體系。 二、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分析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濱海新區目前已經形成了電子通訊、石油開采、石油產品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環保七大主導產業和六大高新技術產業群,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一)濱海新區現有創新技術基礎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2%,占天津市高新技術產業的78% 。目前已形成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等優勢產業。2009年,濱海新區第一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占高新技術產業的79%,形成了包括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網絡產品、電子元器件、數字視聽產品、軟件和集成電路為主體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先進制造領域實現產值480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的8.7%,其中,自動電梯、汽車模具、電動汽車、減速機械、工程機械、橡膠機械等領域的產品和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領域實現產值350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的6.2%,形成中藥、西藥、生物制藥齊頭并進,原料藥和制劑產品協調發展的格局。新能源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完成產值142億元,增長27%,初步形成了綠色儲能電池、太陽電池及熱利用產品、風力發電設備為主的新型能源產業群。 (二)產業鏈和配套體系不斷完善,顯現產業聚集效應。 濱海新區現已形成六大產業集群,帶動地區產業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包括手機產業和電子影像生產基地兩條產業鏈。三星數碼相機投資泰達微電子工業區,正在聚集形成園區第三條數碼相機產業鏈。摩托羅拉、三洋、三星等知名跨國公司產生強大的產業聚集效應,吸引了海內外200多家手機配套廠商落戶天津,配套產品達400多個,年產值近260億元。目前,擁有五大手機配套生產基地,包括以三星、松下、羅姆為代表的片式阻容元件生產基地;以飛思卡爾、中芯國際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生產基地;以力神、藍天、三洋為代表的綠色能源生產基地;以西迪斯、通用為代表的器件生產基地;以亞光耐普羅為代表的注塑生產基地。
濱海新區近期各功能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覽表(二)高水平編制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是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度保障。各開發主體用地拓展方向、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都要以新區整體利益最大化為導向,制定嚴格的產業定位和空間布局導則,濱海新區整體上“統一規劃、分區分步實施”的發展策略。按照“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變樣”的要求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尤其是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從產業引導、人才保障、空間布局、資金落實等方面,全面做好濱海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力爭通過五年的發展,具有濱海新區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形成,新區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占全區工業的比重達到60%以上。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的延伸 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是濱海新區當前產業的一大弊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未雨綢繆,提早規劃,充分利用產業鏈增加產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提高產品附加值,建立產品鏈和產業鏈配套體系,提高區域產品鏈和產業鏈配套能力,從而吸引更多國際先進產業轉移到濱海新區。也可以通過產品鏈和產業鏈配套體系建設來提高濱海新區本土企業國際化水平,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條件。 四、濱海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空間布局調整 濱海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調整是伴隨功能區調整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到位而進行的,首先認識原有管理體制對新興產業發展的不利影響,然后再來分析新興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方向。 (一)原有行政體制對濱海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利影響 在原有行政體制下,功能區產業定位不清晰,經濟的空間聚集不是以其內在機制和產業的關聯為基礎,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機制尚未形成。造成的結果是,功能區各自孤立發展,致使新區企業之間產品關聯度不高,產業之間難以形成互動,直接影響集聚效應的發揮。此外,由于功能區與城區在管理體制上相互獨立,切塊分頭的發展模式,致使濱海新區整體空間結構不清,布局松散,土地低效使用。開發建設呈現“遍地開花”的特征,以大規模的土地投入、資金投入支撐經濟高速增長,延續了以往的粗放型開發模式從而降低濱海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功能區整合對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影響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加大了功能區整合力度,形成“9+3”的空間格局,功能區將是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行政區主要承擔社會事務功能。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將進一步向有條件或有基礎的經濟功能區集中,信息技術向先進制造業產業區集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向濱海高新區集中,航空航天業向臨空產業區集中,海洋科技向海港物流區集中,生態環保業向中心生態城集中。功能區的整合并將引領新區空間結構的重組,整合現狀功能區與城區隔離發展的態勢,打破現有行政區界,形成功能區與城區融合發展的幾大次區域。 (三)產業集群 按照“一城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空間布局和戰略要求,積極打造濱海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濱海新區要采取積極措施, 吸引和聚集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發中心,構筑濱海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原創地和產業化基地,通過靈活的方式,鼓勵研究成果盡快轉化,提高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在天津濱海新區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股權交易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探索產業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產品上柜交易。統籌規劃,揚長避短。實現海關、稅務、外匯管理等職能部門聯合辦公,簡化手續,加快進出口貨物通關速度,促進貿易便利化;將政府職能和機構設置的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建立公平誠信、充滿自由的市場,為產業集群能夠高效率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注釋: 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王忠宏 石光 《中國發展觀察》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