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產業過剩的分析-中國家電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主報告
姚鋼 鄧英淘 秦海
我國家電產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目前全國有2500個家電企業,已能生產120多個品種的大小家電產品。在1986年至1995年的十年間,家電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32.1%(同期全國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25.2%,均為當年價格)。1996年我國主要家電產品--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的年產量約占世界同類產品產量的1/5;電冰箱、洗衣機、電熨斗、電風扇和電飯鍋產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我國家電工業銷售額超過1100億元,約占世界家電市場年銷售額2000億美元的7%,僅次于美、日兩國,居世界第三位。
近幾年我國家電產品出口每年都以20%的速度持續增長,1996年出口達27.5億美元,產品已進入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電風扇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另外,近年來我國家電產品在質量和品牌上也有了不小的進步;目前國產家電產品已在國內市場上確立了優勢地位。據1997年7月對我國35個城市百家大型商場家電產品銷售情況的調查,十大暢銷品牌都是國產產品(市場報,1997.7.7)。
總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產家電產品已在國內市場上大體站穩了腳根。然而,其今后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長過程中存在著哪些重要問題,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一、問題何在
現在人們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是:什么是新的消費熱點或經濟增長點?一般認為家電產業似已難當此任,因為這個產業正面臨著需求不足和生產能力過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尋找新的替代熱點,以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問題真的是這個樣子嗎?本節將通過對家電產業的生產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較分析,顯示出其背后所隱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產能力與經濟增長點
為了尋找新的消費熱點,人們已提出了很多備選對象,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個人電腦、轎車和住宅。然而,只要我們深究一下具體情況,就會發現這些新的可能熱點與那些老熱點所面臨的困境是完全類似的。根據我國第三次工業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機電產品的生產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 │ 生產量 │年末生產能力│利用率(%)┃
┠─────────┼────┼──────┼──────┨
┃攝像機(萬部) │ 4.6 │ 35.4 │ 13.0 ┃
┠─────────┼────┼──────┼──────┨
┃微 機(萬部) │ 83.6 │ 624.9 │ 13.4 ┃
┠─────────┼────┼──────┼──────┨
┃房間空調器(萬臺)│ 682.6 │ 2035.4 │ 33.5 ┃
┠─────────┼────┼──────┼──────┨
┃錄相機(萬部) │ 208.3 │ 516.9 │ 40.3 ┃
┠─────────┼────┼──────┼──────┨
┃家用洗衣機(萬臺)│ 948.4 │ 2183.2 │ 43.4 ┃
┠─────────┼────┼──────┼──────┨
┃彩 電(萬部) │2057.7 │ 4467.6 │ 46.1 ┃
┠─────────┼────┼──────┼──────┨
┃家用電冰箱(萬臺)│ 918.5 │ 1820.8 │ 50.4 ┃
┠─────────┼────┼──────┼──────┨
┃電話單機(萬部) │9956.4 │ 19368.6 │ 51.4 ┃
┠─────────┼────┼──────┼──────┨
┃自行車(萬輛) │4472.2 │ 8199.3 │ 54.5 ┃
┠─────────┼────┼──────┼──────┨
┃摩托車(萬輛) │ 825.4 │ 1489.6 │ 55.4 ┃
┠─────────┼────┼──────┼──────┨
┃照像機(萬臺) │3326.1 │ 5766.1 │ 57.7 ┃
┠─────────┼────┼──────┼──────┨
┃吸塵器(萬臺) │ 805.5 │ 1283.6 │ 62.8 ┃
┠─────────┼────┼──────┼──────┨
┃轎 車(萬輛) │ 33.7 │ 51.9 │ 64.9 ┃
┠─────────┼────┼──────┼──────┨
┃組合音響(萬部) │2465.7 │ 2567.2 │ 96.0 ┃
┗━━━━━━━━━┷━━━━┷━━━━━━┷━━━━━━┛
注:資料來源見《中國1995年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資料匯編:綜合·行
業卷》,第3列系根據前兩列計算而得。
由表-1可見,這些產品(除組合音響外)的生產能力全都處于嚴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狀態。根據國際上的一般標準,生產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間。以此為據,上述家用機電產品的平均生產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數),這比合理的標準(取為87.5%)低36.6個百分點,即其實際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如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來做為判據,那么個人電腦和轎車也同樣沒有資格做為新的消費熱點,因為它們的生產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銷售率僅為74%;估計建筑施工行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也不會很高,這從目前流行的墊資施工作法即可窺見一般。
那么,這些情況是否意味著我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總需求不足呢?不然。從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間我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以1984年為100)年均上漲率為10.2%;由此可見總需求不足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內,我國GDP的年均實際增長率亦達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謂滯脹這種離奇的狀況。
如果我們僅以當前生產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為判斷經濟增長點的依據;那么在我國94種主要的工業產品中,只有19種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據第三次工業普查);其中,只有三種是最終消費品,即白酒、組合音響和電風扇,它們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分別為:97、95和90。顯然,靠這三種產品來帶動或支撐經濟的增長是絕無可能的。
普及率說明了什么
現在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問題。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國城鄉家用電器主要產品的普及率狀況(電話計入了初裝費)。
在表-2中,全國平均數是以城鎮權數為29%和農村權數為71%計算而得;飽和擁有率也是全國平均數,此列和價格列的數字皆為估計值。其中:錄相機的飽和擁有率被設定在100,是因為我們把VCD合并于此項目中。
表-2:1995年家電產品普及率(百戶擁有率)
┏━━━━┯━━━━┯━━━━┯━━━━┯━━━━━┯━━━━━┓
┃ │ 城 鎮 │ 鄉 村 │全國平均│飽和擁有率│價格(元)┃
┠────┼────┼────┼────┼─────┼─────┨
┃微 機 │ 3.00 │ 0 │ 0.87 │ 33 │ 4000 ┃
┠────┼────┼────┼────┼─────┼─────┨
┃空 調 │ 8.09 │ 0 │ 2.34 │ 35 │ 4000 ┃
┠────┼────┼────┼────┼─────┼─────┨
┃錄相機 │ 18.19 │ 0 │ 5.28 │ 100 │ 2000 ┃
┠────┼────┼────┼────┼─────┼─────┨
┃洗衣機 │ 88.97 │ 16.9 │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