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分析

王堃

摘 要 在圍繞著金融危機的種種分析和職責中,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因為可能加劇金融危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損失慘重的金融界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加劇金融危機,要求修改公允價值會計準則;而背負罪名的會計界則認為準則本身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金融機構對準則雙向和功利的態度。公允價值會計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論戰引發了學界和實務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深入思考。本文通過介紹會計計量中采用公允價值會計的優缺點,深入分析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會計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正確評價公允價值會計。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會計 金融穩定 一、公允價值會計的內涵與利弊分析 (一)公允價值會計內涵 公允價值會計,是指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主要計量屬性的會計模式。公允價值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存在活躍市場交易的情況下,交易價格即為公允價值;第二,在不存在實際交易事項的情況下,以類似交易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第三,如果某項資產或負債沒有由市場直接決定的可觀察到的價格,就可運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也可以采用專業評估人員的評估結果。 (二)會計計量中公允價值的利弊分析 一些團體批評公允價值的原因主要是:(1)報告的損失可能有誤導,由于損失是暫時的,當市場恢復后損失將逆轉。(2)公允價值的取得存在著復雜性、不確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導致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較差。(3)在不存在市場交易的情況下,作為估計公允價值的限制技術在會計計量中試很難操作的。(4)公允價值增加財務報表項目的波動性,可能會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 公允價值會計的支持者認為:(1)公允價值會計更符合決策有用觀,它要求和允許企業報告更及時、精確和可比。(2)公允價值更真實地反映市場對直接或間接地隱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來現金流量凈現值估計,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與創新。(3)它限制了企業操縱其凈盈余的能力,能更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4)公允價值計量有利于企業的資本保全,使企業的實物資本得到維護。 二、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會計面臨問題 (一)順周期效應 金融機構杠桿具有順周期效應,在經濟繁榮時增加杠桿,在經濟蕭條時減少杠桿,當金融機構更多的資產按照公允價值計量,這種順周期效應就越明顯:一方面,它迫使持有大量次貸產品的金融機構確認巨額且不斷增加的資產減計(writedowns)損失,資產大幅縮水引發了追加保證金或增加抵押資產的要求,因為債務保證金和抵押資產價值是根據財務報告信息確定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資產縮水導致其被迫增加監管資本額度,如果無法從外部及時得到資本補充,就不得不在非活躍市場上出售所持次貸產品,使次貸產品的市場估值進一步下跌并影響其他投資產品。 (二)負反饋效應 由于活躍市場消失,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運用公允價值對ABS、MBS、CDO、CDS等缺乏流動性的次貸產品的計量級次降到二或三級,導致金融機構確認巨額未實現的損失,這些巨大的賬面虧損引起投資者恐慌性的拋售,進一步降低了次貸產品的價格,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不得不進行確認更大幅度的減值損失,從而陷入“市場交易價格下跌——增加資產減值準備——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螺旋中。 (三)非活躍市場的挑戰 非活躍市場,主要表現在次貸產品和其他投資工具交易頻率降低、交易金額減少和要價與出價差價增大等。金融危機中市場由活躍市場向非活躍市場轉變,公允價值會計面臨的最主要挑戰是確定當前市場價格是否代表公允價值:首先,對于由活躍交易變為非活躍交易的金融工具,主體需要判斷這些非活躍市場交易是否屬于強迫交易;如果是,主體需要決定如何計量該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其次,對于交易市場已經消失的金融工具,需要尋求恰當的估價模型,如果不存在公認的估價模型,還需要盡快開發適用的估價模型。最后,對于從“按市價計值”轉變為“按模型計值”的金融工具,由于無法獲得相關信息或估值系數,其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很大。 (四)混響效應 隨著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金融創新的廣泛應用,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不斷深化,在金融市場間產生巨大的混響效應。金融機構在發放了次級抵押貸款后,為了規避風險,常常將這些次級抵押貸款打包,通過證券化向其他投資者出售。公允價值的應用將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引入到公司內部估價程序中,放大了資產市場之間的混響效應,加劇了風險在金融機構間的傳染;內部估價的不確定性和外部市場波動性的相互影響,可能將經濟從穩定的區域推向不穩定的區域。 三、解決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問題的建議 (一)堅持公允價值會計計量不動搖 通過分析“順周期效應”的原因,可以發現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并無直接聯系。首先,市場價值的順周期性并不是公允價值計量特有的現象,其背后是資本逐利本性的推動。其次,“順周期效應”與次貸產品的復雜性特征有直接關系,次貸產品的復雜性特征源于次貸參與者通過證券化、信用衍生等對次貸產品的風險進行復雜分割的過程,也與金融機構將許多次貸產品作為表外融資安排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負反饋效應也值得斟酌的,“市場交易價格下跌——增加資產減值準備——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螺旋中,“增加資產減值準備”與“恐慌性拋售”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次貸產品復雜的設計過程本身就像霧里看花,人們追逐利益而忽略了它蘊涵的巨大風險,在市場泡沫破裂后,持有者持續拋售次貸產品,沒有人愿意再冒險購買了,才催生出持續走低的市場交易價格。 (二)會計準則制定與金融監管相協調 會計標準制定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應加強合作,在現行金融監管中加入逆周期因素。三種改革金融中介的方案可以減輕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效應,即采用逆周期的最低資本要求管制減輕金融機構杠桿和資本負債表的波動;采用向前看的動態撥備制度,減輕繁榮或蕭條的周期波動;金融中介進行結構改革,限制中介鏈條的長度,鼓勵形成較短的中介鏈條。另一方面在監管機制中引入逆周期的措施,如對最低資本要求進行調整,可以將其與宏觀審慎監管和系統性風險相關的系數(如杠桿比率、期限錯配和融資來源等)聯系起來。 (三)明確估值條件提升估值技術 通過借鑒美、英等發達國家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制定方面的指導意見,明確公允價值會計估算的具體適用條件,充分肯定公允價值會計發揮的重要作用。并輔之以金融學、財政學、數量經濟學等相關知識開發更加成熟的計量估價模型,提高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還要建立一個公開的網絡或全國性的行業價格平臺,并保證相應的機構每個月發布相關信息,包括公允價值和相應的行業參考價格、模型、指數及參數等,給公允價值一個統一的標準或者評價。 (四)加強公允價值信息披露 披露包括:(1)主體應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的范圍;(2)主體計量公允價值所用的估價技術和依據的假設;(3)公允價值計量對主體損益的影響。對于特殊金融工具可采用VaR法披露風險。不僅使信息使用者能更好地把握企業風險管理活動對財務狀況的影響,而且要強化信息披露的執行力度和外部監督。 參考文獻: [1]張維卿.淺析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利弊.商業研究.2008.3:42-43. [2]周明春,劉西紅.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會計研究.2009.9:17-18. [3]于永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會計研究.2009.9:22-23. [4]孫儷影,杜興強.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會計研究.2008(11):29-34. [5]陳旭東,逯東.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源起、爭論與思考.會計研究.2009.10:19-20. [6]王守海.公允價值和財務報表波動性研究:次貸危機分析視角.新會計.2009.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