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全球化影響
傅李琦
: 摘 要: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全球化的新時代有了一系列的新變化,中國參與的全球化的經濟生活中也難免會受到多種影響,中國要在充分利用自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地位的同時,清醒地認識自身的不足,從引進技術和自我創新出發,評估中國的經濟危機影響水平,把全球化中國受到的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減到最小。
關鍵詞:經濟危機 全球化 自我創新 危機理論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馬克思那里是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這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大發展和私有制的內在矛盾決定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經濟已經是時代的特征,我們要想在全球化中遠離經濟危機、獨善其身,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要深刻地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的社會主義中國要如何才能保護好自身,不會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造成太大的干擾和影響,建設好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在二戰以后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第三次工作革命作為生產力水平的主要標志,在這一生產力發展的同時,資本主義也進行了一定的制度調整,這些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甚至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還吸收了一些屬于社會主義的內容,使得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不管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了什么樣的調整,資本主義的性質都不會改變,只要資本主義還是以私有制為其制度的核心,那么資本主義就不可能脫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矛盾圈子,因為資本主義在私有制制度下的分配調整只能是一種折中的方法,沒有辦法使得社會化大生產真正地得到充分的發展。本文主要著重研究全球化水平中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會怎么樣影響全世界,而在全球化的經濟危機中作為不同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中國,又將要怎么樣才能調整好自身,使中國在經濟危機中得到穩定有序的發展。
戰后的資本主義大國,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直接成果,占領了時代發展最前沿的技術要素,這也使得資本主義的制度上出現了封鎖技術出口的禁令,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可以享受工業革命的成果時,其他國家的發展也會突飛猛進。由此可知,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在技術上占優,就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技術轉移,對于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過去由本國生產出來產品再尋找發展中國家去進行銷售的情況一定不會再出現,因為此時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要出口技術和資本就能獲得高于自己生產再銷售的利潤,因此,對于熟練地運用自己制定的經濟游戲規則的大國而言,利用資本到各國去投資再銷售到當地或其他國家,甚至于自己的國家一方面能獲得超額的利潤,還能使得本國的環境保護取得較大的進展,贏得本國人民的支持。
但是在時代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美元主導的經濟中,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繼續享受全球其他國家為其生活成本買單的同時,只有處于一種赤字的狀態或是外貿上入超的狀態才可能實現,因為一旦美元通通地收回到本國,美元就不可能成為世界貨幣了。與此同時,資本的輸出就會更多地表現為美元的輸出,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發行到全世界各地,同時由于金融業的高度發達使得外匯等各種市場發展得比較完備,美元在各國形成的儲備定然要找到一個出口,對于全球最發達的市場而言,沒有哪個國家比美國更有投資價值了,因此,當前的許多經濟危機已經發展到了金融危機的水平。
危機一方面表現為直接的,另一方面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實在是太緊密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其他的國家也是如此。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會有相互間的貿易,這些貿易的涉及面廣,哪怕是一些發展水平一般的國家也可能有許多的投資在國外。這兩個方面的情況使得全球化中的經濟危機不僅演變得影響面大,而且是更多地集中在金融和資本層面的危機,這些危機比原來的經濟危機危害性要更大,因為這種經濟危機下的通貨變化情況往往會使一個國家陷入瀕臨崩潰的邊緣。
資本主義發展到當今,已經從普通的一國范圍內的生產相對過剩演變成了資本生產相對過剩。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加之當今市場化和全球化水平進一步加快,資本會尋找任何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去獲利。所以當前的經濟危機在全球化的影響是更值得關注的。
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已經走出了一條與過去傳統意義的社會主義不同的道路,這條道路的探索是需要極大的經濟智慧和政治智慧的,事實證明,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實踐是成功的,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設想下的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理論探索原理的。
由于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堅持要開放,這使得中國的發展中充滿了全球化的因素,從中國的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以外貿水平為標志的。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相當高了,超過了百分之六十,這一變化說明中國一方面參與世界經濟的水平在提高,同時也說明中國面臨全球化的經濟危機時要更脆弱了,因為依賴了外國的發展比依賴國內的發展要更多。
2007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對于中國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可以看到在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美國在經濟上陷入低迷的時候,中國的外貿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由于改革和發展是需要一定過程的,中國要調整經濟經結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中完成,因此,要把經濟發展從有失偏頗的“兩架馬車”轉變為比較正常的“三架馬車”面臨的不僅僅是中國普通群眾生活水平較低的問題,還有中國企業在進出口上的利潤如何在國內實現的問題。中國的發展確實到了一個比較關鍵的時刻,這一時刻要求中國做出比較深刻的調整。
中國由于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大手筆的國家轉移支付投資,使得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中國的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在這一巨大的投資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如此巨大的投資規模是否會引起預后的通貨膨脹,會否使得中國的其他的消費被壓縮。從2010年的消費數據看來,中國的CPI已經出現了大幅的攀升,這意味著中國進行了后金融危機時代的通貨膨脹期。產生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當然是為了從危機中擺脫出來的直接政府投資,但是更重要的是,導致此次投資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到來,這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決策有可能會出現較大水平衰退的判斷,而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但是不管如何說,中國做出的投資決定是和全球化下的經濟危機密切相關的,沒有此次金融危機就不會有中國的大手筆的國內投資。
雖然還有一些國家還沒有完全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但是通過此次的危機發展中的中國的表現,應該會使這些國家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的水平有更新層面的認識,中國的市場化水平有了更高水平提升的同時,也使得全球化的經濟危機更容易影響中國的經濟,要從多方面地了解中國的全球化參與水平,這樣就不會出現對中國面對全球危機時的誤判。
中國的全球化水平和取得的成就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了。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要正常地處理好中國在全球化中面對的一系列問題,就要對中國的制度設計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要對中國的全球化參與程度有更多的調查,使得中國真正地搞清楚如果世界上發生經濟危機,中國會受到多大的影響,這樣才不會使得中國在開展自救時矯枉過正,誤傷本國的經濟命脈。
中國由于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具有了市場經濟的市場的資源配置由市場進行調節,這種調節會使得政府能進行一定新的定位中,而不是既從事運動員,又從事裁判員,這樣的經濟制度會對中國的發展產生較大的示范作用;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是具有高度有效的宏觀調控能力的,這種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及時性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所不具備的。從此次各國的經濟寬松政策的運用上來看就能明顯地看出這種區別,中國可以快速地作出政府投資的策略,使得經濟在全球中最快速地恢復過來。
正是由于中國有這樣優勢,中國更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全球化的經濟交往中可能面臨的巨大危險。如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這使得許多企業受制于其他國家的技術輸入,中國一方面要爭取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因為自我研發的速度畢竟不可能趕上已經研發出的速度,如果一味地拒斥國外技術,而試圖自我快速研發,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自我創新也必須要加快,中國對于自我創新的制度設計還有較多環節需要完善。這兩者是不能忽視的。中國的全球化的地位在現在已經占了很大的份量了,特別是國內生產力已經躍居全球第二的今天,既要看到中國的成績,也要看到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的結構的不完善。
最后,要加強對內影響評估。如果沒有對于全球化的經濟危機的評估,中國做出的決策不可能達到比較精準的水平,這樣會對中國的預后影響很大。如果一旦由于沒有對經濟影響作出評估,而是認為國外的經濟危機還不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放松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就會使中國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錯失發展的機會。反之,過份地估計經濟危機的影響也可能全使我們出現后經濟危機的一系列后果。這些都是我們要警惕的。
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經濟危機:部分論述[M].人民出版社,1974.
2、劉明遠.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和周期理論的結構與變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吳大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4、譚清美,王子龍.區域創新經濟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
5、張德政,阿孜古麗.創新理論與實現技術:企業技術進步與組織創新的利器[M].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
6、四川大學政治經濟學課程小組.政治經濟學自學輔導[M].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