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日本技術創新規模經濟研究
武茗
摘要: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與其規模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兩者美系是技術創新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以戰后日本的企業規模特征為出發點。在理論方面解釋了日本戰后技術創新活動向大企業集中的現象,即研究開發規模經濟的存在。
關鍵詞:戰后日本;企業規模結構特征;技術創新規模經濟
1引言
技術創新是戰后日本經濟恢復和高速發展的重要源泉,技術進步的貢獻是其GDP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戰后日本技術創新形成的獨特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在其獨特的制度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兩者互相促進與推動,實現了日本戰后的高速增長。
2戰后日本形成的企業規模結構特征
2.1企業規模的“雙重結構”
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也是企業數量大量增加的過程。其中以雇傭人數在3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增速最為迅猛。以制造業為例,企業數量在1963年超過56萬家,到1983年則達到78萬家。期間,規模分類中,規模越小的企業增長越快,雇傭人數在1—9人的微型企業數量增長達到43%,而雇傭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數量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日本,中小企業無論從企業數量,從業人員,還是從產值,增加值來看,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見表2)。
戰后的日本產業發展特點是在狹小的國土上集中了大量的企業,并在國內建立起相對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大量企業的存在造成了企業間的競爭尤為激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分工體系。 2.2大企業對中小企業實行“系列化”
所謂系列化就是大企業將同自己相關的眾多中小企業,以各種方式和手段納入自己的生產經營體系。中小企業采取承包的形式為大企業生產某些零部件或提供各種服務,使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結成較為穩定的分工協作關系。這是日本企業經營的重要特征之一。戰后日本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系列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得非常迅速,20世紀70年代60%以上的中小企業都加入了系列化。
3 日本企業規模結構特征與技術創新規模經濟的關系研究
一方面,日本的大企業通過系列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組織過于“肥大化”的弊端,并利用與系列內企業的內部競爭機制以及長期、持續的交易關系有效地解決了組織龐大帶來的管理問題,從而能夠專注于企業的核心事務,避免了因組織的僵化而導致的創新動力的減弱。表3列舉了日本和美國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的規模狀況。其中,豐田汽車公司的銷售額是通用汽車公司的42%以上,但職工人數還不到其8%。日本的大企業積極利用子公司,下包企業。臨時工,計時工等形式,以盡量減少自身的職工人數。例如豐田汽車公司將汽車零配件的生產委托給下包企業。子公司,使其內部生產零配件的比率下降到25%左右(而通用汽車公司這一比率約為70%)。
另一方面,盡管在戰后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日本的中小企業發展十分活躍,并在日本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表現并不十分突出。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企業的子公司型企業較少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根據若衫隆平(1997)的研究,規模較大的子公司型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相對于規模較小的獨立型企業反而更為不活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大企業內的技術開發主要表現為一種“集中型”的特征,也就是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的職能集中于母公司,特別是與新產品開發相關的技術活動,子公司的技術來源主要是接受來自于母公司的技術扶持和轉移。自己很少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從企業集團的角度來看,企業間通過這種組織上的聯合,實際上是對研究開發活動規模效果的一種有效利用。
其次,盡管大企業系列內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相對而言較為活躍,但其對大企業的從屬地位將其技術創新活動基本上限制在專業性的增量創新上。
第三,1970年前后,日本出現了許多研究開發密集型、設計開發密集型和體系開發密集型的新型中小企業(清成忠男將其稱之為“創新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相對較為活躍,但由于大企業的競爭擠壓以及在石油危機后出現的經濟不景氣中應對策略的缺乏,這些中小企業始終沒有能夠發展成為主導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4對我國技術創新的啟示
(1)建立大規模生產的技術基礎是我國現階段技術發展的重點。也是實現技術追趕的前提條件。日本戰后經濟增長過程中形成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成功主要表現為其強大的產品市場競爭力,而這種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是建立在通過與技術引進、模仿創新相聯系的設備投資形成的大規模生產體系基礎之上的。
(2)推動“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與“高新技術產業化”雙重結構的協調發展,是我國適應新經濟發展、不斷提升技術競爭力的現實選擇。我國總體技術水平仍十分低下,產業化技術體系仍未最終完成,因此必須大力促進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化,建立起完善的產業化技術基礎,從而實現技術上的追趕;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在一些領域存在著較為先進的技術基礎,推動這些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迅速實現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對于我國實現局部領域的技術趕超、培育創新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3)保持技術創新活動的開放性,這不僅僅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也是我國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盡快實現技術上的趕超,是我國提高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擴大與各國之間技術創新活動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全球范圍內的共同研究與開發,積極參與并融入到全球技術創新網絡之中,更有利于培育我國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實現技術發展從追趕向超越的演進,從而能夠動態地適應我國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演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