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影響和思考
王樂陶
【摘要】 日本經濟在戰后飛速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然而,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日本出現了被稱為“泡沫經濟”的經濟過熱現象,隨著經濟“泡沫”的破滅,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嚴重經濟蕭條,是什么造成了這次危機?“泡沫經濟”的產生和破滅,對日本經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一事件對同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我國,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值得思考。
【關鍵詞】 日本經濟泡沫經濟趕超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經濟飛速增長,1960 —1990 年間的日本經濟增長是全世界最快的,30 年里日本的國民收入增長了3 倍,而當時美國經濟則飽受滯脹的困擾。日本在完成趕超歐美的目標后,在80 年代末出現的泡沫經濟,以及90 年代初這種泡沫經濟的崩潰并發生內生型的金融危機,一批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紛紛倒閉,日本政府采取的持續多年的經濟刺激計劃收效甚微,在20 世紀的最后十年里,經濟一直處于低速徘徊之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經濟在90 年代高速增長,產生巨大的反差。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何在?日本“泡沫經濟”的產生、發展和破滅給我們留下什么啟示?首先,讓我們對這次“泡沫經濟”發生的背景和過程作簡單了解。
一、 “泡沫經濟”發生的背景及過程
20世紀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戰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發展,美元嚴重外流,帶來美國貿易收支狀況的惡化。美國黃金儲備大量減少,美元陷入危機,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開始崩潰。而此時,日本的對外貿易摩擦加劇。特別是美國對日本貿易,在1965年轉為逆差之后,1971年美國的貿易赤字猛增至35.6億美元,1972年又增至41.6億。由于美元危機后日本的大量出口遭到非議,國際社會在1973年3月承認浮動匯率制的同時,也要求日元升值。此后,由于世界性通貨膨脹愈演愈烈,加之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為日后的蕭條埋下了禍根。1985年五國財政部長會議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1985年9月至1988年11月的3年多一點的時間里,從1美元兌換23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兌換121日元。
上世紀80 年代中期,日元經歷了一次迅速升值過程。日元的升值推高了股票市場,而且日本推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社會公眾堅信東京有望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后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銀行、證券公司蜂擁而至,東京迅速暴露出地產發展滯后問題,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土地神話”,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價格急劇上升,銀行也給股票和房地產投資者提供了大量優惠貸款。由于金融資產快速膨脹,財富效應發生作用,社會經濟出現空前的繁榮和異常的景氣。這就是著名的“泡沫經濟”。
一度的經濟過熱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擔心,政府開始采取行政手段對土地投機加以壓制;另一方面,日本銀行也擔心波斯灣戰爭引起通貨膨脹,于1989 年至1990 年連續5 次調高再貼現率,使貼現率水平達到6%,對證券市場產生了巨大沖擊,股價地價雙雙大幅滑落,“泡沫經濟”于是破滅。
二、 “泡沫經濟”形成的原因
“泡沫經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日本的巨額經常貿易順差的積累,帶來了貨幣供給量的增加。而為了調整美日貨幣間的比例關系、支持美元提高比值,日本政府采取了金融緩和政策。寬松的貨幣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間企業的設備投資,但由于內需并不活躍,也就限制了設備投資的數量。結果,企業家們把流動資金轉而投向股票和土地買賣。
2.消費者心理發生了變化。日元升值帶來實際購買力的增加,加之上述政府還利改革的推行,使消費者感到消費能力的無形增長,而帶來的則是更大的、超過增長量的消費。這一階段,消費“貴族化”的傾向十分明顯。
3.在供給方面,由于從韓國、臺灣等進口了大量廉價的鋼材、水泥、生活資料等商品,保持了工資和物價的穩定,使通貨膨脹危險意識被消除了。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日本政府對經濟的發展前景過于樂觀,并忽視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危險。導致“泡沫經濟”不可避免的發生,并由此產生了持續長達十年之久的蕭條。
三、“泡沫經濟”破滅給日本經濟帶來的影響
“泡沫經濟”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自其破滅后,日本就陷入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蕭條之中,被稱為“失去的十年”(比爾?巴威爾、貝利薩利奧斯?卡托拉斯,1998)。日本政府曾8次推出大型刺激經濟回升對策,共拿出1 068 000億日元的巨額資金,都未見明顯成效。1992 至1994 連續三個年度出現經濟零增長,1997 和1998 連續兩個年度出現戰后最糟的負增長(分別為- 0. 1% 和- 1. 9% )。進入本世紀以后,經濟雖逐漸走出蕭條,但此前遺留的一系列問題,仍然使得日本經濟裹足不前。“泡沫經濟”的破滅使日本企業生產能力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導致企業經營陷入窘境;使金融機構背負巨額不良債權;使股票市場一蹶不振,日元大幅度貶值,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四、 結論和對我國改革發展的啟示
綜上所述,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經濟”的破滅,是造成日本之后近十年的經濟蕭條的主要原因。它的出現,使得生產領域出現生產能力過剩,設備投資不足;而在金融領域,造成了銀行不良資產激增,銀行被迫采取“惜貸”策略,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蕭條;同時,“泡沫經濟”還造成政府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并導致一些財政和貨幣政策失靈,最終造成經濟長時間處于低迷狀態,難以在短期內復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日本一衣帶水的鄰邦,上述經驗對我國的改革和發展,也有值得借鑒之處。那就是:要十分注重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避免出現“趕超后”現象。
日本在戰后實現了令世界注目的高速經濟增長。從1955年到1973年將近20年期間,平均年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0%以上。1973年,日本實際GNP達到1946年的11倍,達到戰前水平(1934~1936)的7.7倍。這主要應該歸功于日本政府實施的“趕超戰略”,即后起國家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加強政府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和引導,以歐美發達國家為目標加速經濟發展,并最終將其“趕超”的一種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為戰后日本經濟的騰飛立下汗馬功勞,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長期的經濟高速增長,掩蓋了國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隱藏了企業制度,金融制度中的諸多弊端,并使國家內部從政府,企業,再到個人,對于經濟前景盲目樂觀,對業已存在的風險麻痹大意,使得在“趕超”的目標得以實現后,國民經濟失去前進的方向,產生了盲目傾向,而此前積累的問題又一一暴露,加上各經濟主體缺乏必要的警惕,使“泡沫經濟”以及隨之而來的長期蕭條,成為必然。這種現象,被一些學者稱為“趕超后”現象。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同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而在這一時期,切不可為了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或者經濟指標的位次,而出現“短視”行為,以犧牲經濟結構的穩定性為代價換取高增長。務必應當踏踏實實的解決好現有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將國民經濟納入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上來。
[1]田中景,池元吉.日本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及其前景.世界經濟.2000,8.
[2]徐平,金明善.“趕超后”現象:對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原因的另一種解釋.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1.
[3]左凱,魏景賦.日本經濟衰退原因的深層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3.
[4]商慶軍.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的產業結構調整.現代日本經濟,2006,1.
[5]魏浩.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及其啟示.日本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