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探究
陳湛勻 李菲
近3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在內部競爭和外部沖擊的雙重壓力下,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有顯著提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主要表現為我國工業品出口的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出口結構不斷優化;我國制造業產值在世界制造業產值中聽占比重持續提高,甚至被稱為“世界工廠”。此外,制造業的穩定發展已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關鍵要素。 目前,我國制造業已經全面進入全球市場,面對美、英、德、日等主要制造業強國的巨大競爭壓力,明確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和弱勢,找出與制造業強國的差距,并制定科學的對策,對于保證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概述 本文試從產業競爭力和國際貿易兩個理論角度來闡述制造業國際競爭力。著名產業競爭力研究專家、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E.Porter)作為較系統地從事產業競爭力研究的學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他在對許多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研究后,逐步形成了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框架和方法。波特認為,“在國家層次上談論國際競爭力是不恰當的,國家競爭力的比較應從產業角度考察才有意義。”① 他在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對全球競爭進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從1980年到1990年間,連續發表了《競爭戰略——分析產業和競爭者的技術》、《競爭優勢——創造和維持優良績效》、《全球產業中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優勢》四部著作,創立了競爭優勢的“波特四因素”模型,從而為產業競爭力提供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解釋;② 新貿易理論的代表者克魯格曼(P.Krugman)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主要取決于規模經濟基礎上的收入遞增和產品差別化,他認為規模經濟效益和產品多樣化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新型的競爭優勢,使不同國家之間同一行業內或發達國家間工業產品的雙向貿易日益擴大;格羅斯曼(Grossman)在克魯格曼的理論基礎上,構建了國際貿易中的“質量階梯”模型。這個模型指出發達國家首先進行技術創新,而發展中國家則隨后進行模仿,并憑借其勞動力的成本優勢獲取一部分利潤。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技術模仿的回應就是新一輪創新,這個過程周而復始,雙方最終在競爭中勝出的概率取決于各自的研發費用。 中國社科院金碚教授是國內從事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第一位學者,他提出產業競爭力歸根結底是一個產業組織的問題。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是培育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決定性條件。經濟學家樊綱認為,競爭力的概念最終可以理解為成本概念。他提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條件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樊綱和林毅夫都主張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核心,來提升我國目前和未來的產業競爭力。 二、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顯示性指標的選擇 對于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考察應建立在產業國際競爭力基礎之上。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n,WEF)的《全球國際競爭力報告》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世界競爭力年鑒》,結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所具有的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的創造增加值和推動國民財富持續增長的能力。③ 可見,產業國際競爭力包含了三層意義,一是這種競爭力是基于產業的,而不是企業或其他層面;二是這種競爭力是“國際”的,因此,必須從全球的視角來分析,從國際貿易入手;第三,這種競爭力必須具備足夠的絕對量以“推動國民財富持續增長”,同時具備一定的相對量以“創造增加值”。因此,筆者分別從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兩個方面來選取顯示性指標,綜合考察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1.反映絕對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 (1)制造業增加值。制造業增加值是工業增加值的一部分。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按生產法計算,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④ 由此可知,制造業增加值反映專門從事制造業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用貨幣表現的制造業生產活動的總成果,它是一個絕對數。因此,把它作為描述制造業絕對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 (2)國際市場占有率(MS,Market Share)。該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的份額或程度,用公式表示為MS=Ej/Wj,式中Ej和Wj分別表示一國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其值越高,說明該國此種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在自由良好的市場條件下,本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一樣,都是對各國開放的。一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小,最終表現在該產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因此,選取國際市場占有率來考察制造業的絕對國際競爭力。 2.反映相對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產品的出口值占該國出口總值的份額與該種產品的世界出口總值占所有產品的世界出口總值的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RCA=(Ej/Et)/(Wj/Wt),式中Ej、Et、Wj和Wt分別表示一國j商品的出口值、一國商品出口總值、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商品出口總值。如RCA>1,則表示一國j商品在世界經濟中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其數值越大,顯示性比較優勢越明顯;如果RCA>2.5,則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若1.25<RCA<2.5,則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若0.8<RCA<1.25,則該行業具有較為平均的競爭優勢;如果RCA<0.8,則不具有競爭優勢,總體來說,若0<RCA<1,則表示該國j商品具有比較劣勢,其數值越是偏離2接近于0,比較劣勢越明顯。 (2)貿易競爭指數(TC,Trade Competition)。貿易競爭指數是用來判斷一個國家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度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Ej-Ij)/(Ej+Ij),式中Ej、Ij分別代表一國j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如貿易競爭指數為正,表示該國j商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對于世界來說,該國是j商品的凈供應國,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較強:貿易競爭指數為負,則表示該國j商品的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出口競爭力較弱,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較弱;如果指數為零,則說明該國j商品的生產效率與國際水平相當,其進出口純屬品種交換,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處于中等水平。 因此,選取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競爭指數作為衡量我國制造業相對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對于研究我國制造業出口產品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強度和專業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分析 1.絕對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分析 (1)制造業增加值的國際比較 表1列出了我國和世界主要制造業強國(日、美、法、英,韓)1990年與2000年制造業的增加值及其構成,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從制造業增加值來看,經過10年的發展,從1990年到2000年,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從原來的1165.73億美元增加到3728.36億美元,翻了三番,這種發展速度是其他制造業強國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從絕對量來講,2000年,日本的增加值是我國的近2.9倍,美國是我國的4.2倍⑤,這說明我國近10年的制造業發展僅僅實現了量上的突破,與制造業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著質的差距。 其次,從制造業增加值的構成來看,從1990年到2000年,我國制造業構成中食品飲料和煙草、紡織和服裝、化工這三項在制造業中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機器和運輸設備的比例則提高了5%,該趨勢和其他制造業強國基本一致(美國機器和運輸設備的比例提高了15%,韓國提高了13%,日、英兩國則保持了較高比例的平穩)。這種發展狀況說明機器和運輸設備在近10年發展較快,國際市場的需求量增加,而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也一直緊跟世界的腳步。適應了國際市場,因此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 (2)制造業主要制成品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比較 按照《世界經濟年鑒》對各國出口制成品的分類,筆者利用現有最新數據計算了2004年中、美、日三國7類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見表2)。 我國7類主要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都占有一定的份額。其中服裝類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最大(占10.25%),超過美國近8個百分點,這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強。紡織品與其他消費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都占到7%以上,與美、日相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而鋼鐵、化工產品、半制成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絕對數較低,相對發達國家而言,國際競爭力較弱。這種弱勢在化工產品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占有率僅為1.37%)。 2.相對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分析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根據聯合國SITC分類,為了更科學地考察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筆者分別選取了SITC5、SITC6、SITC7,SITC8⑥ 類中的幾項代表性工業出口品,根據世界貿易統計數據,分別計算出了它們的RCA指數(見表3)。 綜合來看,從2000年到2003年,我國在以服裝紡織品為首的原料類產品方面競爭力較強,機械類產品的競爭力居中,化工類產品的競爭力較弱。具體而言,所選擇的SITC5類商品的RCA指數都遠小于1,這說明在化學制品的某些方面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非常弱;所選擇的SITC6類商品的RCA指數幾乎都大于1,特別是SITC658,即紡織原料制成品,RCA>2.5,說明我國在以原料劃分的制成品方面,特別是紡織原料制成品,具有相對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所選擇的SITC7類商品的RCA指數除了SITC759辦公機器的零件及附件外,大部分都小于1,說明在機械與運輸設備方面,我國制造業在部分產品上具有國際競爭優勢,但綜合實力并不很強;所選擇的STIC8類商品的RCA指數幾乎都大于1,說明我國在某些雜項制品上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 進一步分析,SITC5化學制品及相關產品屬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這類產品處于國際產業鏈的較高環節,附加值較高,但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這一環節較弱;SITC6按原料劃分的制成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處于國際產業鏈底端,附加值較低,卻是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優勢的重要體現之處。